中機院(http://www.didadaijia.cn)認為,智能制造產業園區規劃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核心需求展開:

全面分析園區內外部發展環境,綜合考慮目前園區發展的優勢、劣勢、機遇與挑戰,并結合國內外相關的先進案例和經驗,明確園區產業體系、市場定位、形象定位等,并制定目標考核體系。
(二)智能制造細分產業規劃
對智能制造細分產業進行重點深入研究,明確細分產業發展方向、產業鏈環節、技術研發方向及發展舉措。
(三)傳統產業智能制造提升的發展路徑
按近期、中期、遠期的方式分階段推進工作,明確各階段的發展目標、產業發展重心、政府的重點任務等,最終實現產業發展的總體目標。
(四)傳統產業智能制造提升的發展策略
制定傳統產業智能制造提升的工作思路,未來可以從工業設計、商貿會展、品牌打造、文化產業等方面尋求突破。
(五)空間布局建議
按照產業功能與產城融合的要求來合理布局各類智能制造項目,實現近期與遠期相結合,使得土地價值得到有效利用。
(六)保障措施建議
政府通過提供人才、技術、資金、組織管理等方面的配套服務來保障智能制造產業的發展。
(七)招商引資建議
圍繞重點項目進行招商引資來實現規劃的落地,真正做到“筑巢引鳳”。這一點中機院采用“招商前置”的方案,即在做產業規劃時就要充分考慮再招商問題。
中機院智能制造產業規劃精品案例
1、華中高端環保裝備產業園區產業發展規劃
華中高端環保裝備產業園區以“生態和諧、科技創新、高端智能”為特色,通過優化提升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構建生態產業鏈等途徑,不斷推動園區綠色經濟的發展,形成綠色、生態、低碳、環保的新型產業園區。
中機院對園區的定位是:全國高端環保裝備基地、華中地區環保產業創新創業基地、湖北“兩型產業”發展樣板區、武漢城市圈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新引擎。
2、嵐皋縣飛地經濟(安康高新)環保產業園產業發展規劃
嵐皋縣飛地經濟(安康高新)環保產業園應堅持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涵養地、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的政治背景下,節能環保服務業與節能環保設備研發、生產、制造雙輪驅動、均衡發展。引進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節能環保企業入駐,強力發展環境咨詢服務、環境監測與分析、環境金融與貿易與節能服務等環境服務業,優先發展水污染防治、大氣污染防治等產業,培育發展環境信息發布平臺、金融服務中心及環境交易所,兼顧發展土壤修復、資源循環利用產業。
3、山西永濟機電產業園“軌道交通”產業集群發展規劃
中機院根據永濟市 “一城、兩帶、三圈、四片、五園、七鎮”的城市發展布局,及“企業向園區集中,產業向集聚發展”的原則,認為要緊緊抓住制約產業集群發展的關鍵環節,通過“內生、外引”關鍵環節企業,有計劃、有步驟地構建“一主、三副”產業鏈體系,最終形成橫向跨接、縱向深耕的全產業鏈發展
橫向一主:從電機到整車的軌道交通大產業鏈;
縱向三副:電機產業鏈、電傳動設備產業鏈、整車組裝產業鏈,最終實現橫向、縱向全產業鏈發展。
4、株洲軌道科技城總體概念規劃
軌道交通產業是株洲市四大千億級產業之一,是株洲高新區的主導產業,高新區成立十幾年來對當地經濟增長做出來空出貢獻,但也出現經濟增長速度趨緩,后勁不足,企業運行質量不高及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等問題。聘請中機院進行產業梳理及升級。
5、臨湘市濱江產業示范園產業規劃
充分依托當地資源稟賦,圍繞新材料、精細化工和港口物流三大產業,打造華中華工新材料產業創新基地、華中精細化工產業基地及華中危險品物流專業基地,進一步提高資源和能源利用效率;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承接長江經濟發展帶的發展戰略,對接優質資源,適時引導企業入園;堅持“一體化、規模化、集約化、可持續化”的發展道路,做強、做大綠色化工產業;堅持“生態、生活、生產、生意”共同推進,產業融合、空間耦合、資源整合、要素聚合、功能復合的新型園區,最終打造臨湘市融入長江經濟發展帶的門戶,成為湖南省級產業升級示范園。
6、泰州經濟開發區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發展規劃
規劃面積31.4平方公里,依托產業基礎,形成“一區、一基地”的空間布局,打造成為全國表面貼裝技術產業化示范區和高端電力裝備產業基地,形成具有國內一流競爭力的產業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