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關注貿易的朋友,是不是有很多疑問:
第一,現在絕大多數國家不是都已經加入WTO了嗎,為什么還要建立各種自貿區?比如,中日韓自貿區、中國-東盟自貿區、TTIP、北美自由貿易區等。
第二,中國不是已經和東盟、韓國等國進行自由貿易了,為什么還要加入RCEP?這中間不是有很多重疊了?
第三,在很多人的理解中,自貿區就是取消所有關稅,大家自由的貿易,既然如此為何談判還那么艱難?大家都取消關稅保護,坐下來談下就可以了,行就執行,不行就拉倒了,為什么會談那么久?
其實,這是由于很多人對WTO和自貿區的作用不清楚導致的。
首先,我們必須要明白兩點:
第一,WTO是一個世界性的貿易組織,它并沒有取消關稅,只是減少了關稅,而自貿區是“自由貿易區”,是0關稅。
世界各國的平均關稅水平數據很難查詢,因為這個是一個動態的數據,每年每個國家的關稅都在不斷調整,而且貿易額也在不斷變化,所以它是一個時刻變化的數據。
正是因為這個數據是動態變化的,所以這個數據也比較混亂的,即使是官方給出的數據也經常的對不上。比如,在2019年的時候,中國官方說中國的平均關稅已經降至7.5%,但是世界貿易組織得出的數據卻是4.4%。
按照世界貿易組織給出的數據,目前WTO成員國之間的平均關稅水平大概是:發達國家為3%,發展中國家為10%。
第二,自貿區并不是取消了所有貿易關稅,而是特定的商品采取了0關稅。
各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優勢產業,又都有自己的弱勢產業,每個國家都想別人對自己開放自己的優勢產業,同時又想保護自己國家的弱勢產業,所以大家才會坐下來談,談哪些領域可以自由貿易,哪些領域不可以自由貿易?
比如中國中低端制造很厲害,但是農業比較差,巴西的中低端制造比較弱,但是巴西的農業很厲害,我們肯定是希望巴西對我們放開中低端制造,同時又不希望巴西的農業進入中國的市場,巴西肯定希望我們對他們放開農業,同時又不希望我們的中低端制造進入他們的市場。
所以,雙方才會進行漫長時間的討價還價,都希望自己能賺點便宜。
或許有人會有疑問:如果世界各國全部是0關稅,巴西的中低端制造價格會大幅度降低,中國的農產品也會非常便宜,這不是更好?
現在的世界,還有種族矛盾、民族矛盾、歷史文化矛盾等,還有國家的存在,人員是不可以自由流動的,一旦沒有了關稅保護,那么對一個國家來說可能就是災難。
比如,如果我們對巴西放開了農業市場,到時中國的農民都破產了,他們怎么生存?我們的糧食完全依賴巴西,巴西壟斷了我們的農業市場,巴西國內出現動亂,糧食產量突然大幅度降低怎么辦?戰爭來臨,我們的運輸通道被切斷怎么辦?
正是為了保護國家安全和維護社會穩定,在關系到生死命運的農業上,很多國家保護的非常厲害。

比如,韓國是一個山地國家,農業生產成本非常的高,所以關稅高達55.4%。我們經常在新聞上看到,韓國一顆白菜要30塊人民幣,一個西瓜要200塊人民幣。
下面這個圖是韓國的西瓜:一整個西瓜的價格是29800韓幣,折合成RMB差不多要180元!

比如,印度是一個平原國家,土地和氣候都非常的好,但是它的人口非常多,人均擁有的土地非常少。如果完全自由貿易,那么會有大量的農民無法生存。
世界上有很多的自貿區,但是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對所有商品、在所有地區實施0關稅的。
比如,“歐洲自由貿易聯盟”內的自由貿易商品只限于工業品,而不包括農產品。
在歐洲,法國是最大的農業生產國,誰要敢動法國農民的利益,那么法國農民可是什么事都能做出來的。
2008年的時候,法國農產品價格下降的非常厲害,法國農民把羊群趕到巴黎,把土豆、蔬菜等倒到法國政府門口,把糞便噴到政府墻上……
所以,有些行業真是不能隨便的自由貿易。
2019年,我們增加了山東、江蘇、廣西、河北、云南和黑龍江6個自貿區,也都是有不同的針對性的:山東自貿區主要針對海洋經濟和中日韓經濟合作;云南自貿區則要打造成為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黑龍江自貿區則以建設面向俄羅斯及東北亞的中心樞紐為重點;廣西自貿區提出打造西南中南西北出海口、面向東盟的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
目前中國共有18個自貿區,這些自貿區針對的國家和產品都是不一樣的。
很多人從地圖上看,好像整個中國幾乎都是自貿區了。
事實不是這樣的,這些自貿區都是有范圍限制的。
比如,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僅有外高橋保稅區、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洋山保稅港區和上海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等4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面積僅為28.78平方公里,占上海總面積的二百分之一都不到(上海總面積6340平方公里)。
中機院致力于各類自由貿易區(港)、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口岸經濟區、臨空經濟區、陸港經濟“一帶一路”發展項目的研究、規劃及招商運營。先后為滿洲里、天竺、楊凌綜合保稅區進行規劃;于北京新機場、武漢、張掖等地規劃臨空產業經濟建設;于成都、菏澤、安寧等地規劃陸港經濟產業建設;為泰州、孝感、貴陽、霍爾果斯等地進行經濟開發區規劃。均獲得了客戶的高度認可,成為當地產業(園區)經濟建設的行動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