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種新興的經濟形態, 臨空經濟區依托空港發展, 成了航空運輸過程中的樞紐環節和核心地帶, 成為連接市場和資源的重要樞紐和區域經濟增長的優勢所在, 對推動區域經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但是鄭州臨空經濟區的建設還存在很多問題。因此, 研究鄭州臨空經濟區的建設, 探尋合適的臨空經濟區發展模式, 對更好地發揮其引領帶動作用, 促進開放型經濟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臨空經濟發展階段及模式探究
2.1 臨空經濟發展階段
臨空經濟從無到有, 從功能單一的客貨運輸的傳統空港, 到現在具有集聚和輻射效應的臨空經濟, 這一發展歷程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
(1) 運輸經濟階段。該階段是指由于航空客貨運輸業本身而帶來的上下游產業包括航空運輸企業、飛機設備制造和運輸綜合保障企業以及空中管制和海關等政府機構的集中而產生的經濟影響。在這一階段, 相關產業的發展主要依托機場, 圍繞為航空服務的產業開始發展, 主要是傳統制造業和航空相關的服務業, 水平較低, 地域指向性明顯, 臨空指向性差, 產業的構成和布局具有較大的自發性, 與區域經濟的關聯性較弱。
(2) 臨空產業集聚階段。隨著航空業的發展和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 航線的數量在不斷增加, 客貨吞吐量也在快速增長。機場的基礎設施在不斷完善, 空港的交通和服務業在不斷發展, 機場的集聚和輻射效應開始彰顯出來, 吸引相關產業在臨空經濟區附近開始集聚, 高新產業獲得快速發展, 并且隨著空港規模、航線、服務等方面的發展, 進而獲得更強的聯通性, 吸引大量的具有臨空指向性的產業在此集聚, 形成多樣化的臨空產業集群。
(3) 城市經濟階段。在這一階段, 臨空經濟與區域經濟進行了更好的融合。臨空產業更加多樣化, 由基于產業鏈的發展模式演變成臨空產業集群的發展。隨著空港的發展, 機場附近生活性基礎設施也開始完善, 為居住和旅游提供了發展的契機, 進而吸引旅游、休閑娛樂、房地產等產業集聚, 并開始吸引大量的人才、資源在此集中, 群簇式產業集群開始形成, 臨空經濟區生產要素高度集中, 產業結構更加優化。
2.2 臨空經濟發展模式
在臨空經濟的發展歷程中, 政府政策的扶持傾斜力度、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都會影響到臨空經濟的發展。將不同區域的各項影響因素進行整合, 并與臨空經濟的發展結合在一起, 就形成了不同類型的臨空經濟模式。本文將臨空經濟的發展模式劃分為臨空產業經濟模式、環境經濟模式和樞紐經濟模式。
2.2.1 臨空產業經濟模式
該模式主要是依托由于航空運輸的發展所帶來的地區內交通的便利性, 進而吸引航空運輸的相關產業在空港附近集中, 形成產業集聚效應, 進而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這一臨空經濟模式的形成需要通達的航空網絡、腹地的協調發展、完善的地面交通設施以及完善的要素市場體系。該模式對現代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吸引力最強, 對于人才、資本、技術的要求較高。
2.2.2 環境經濟模式
環境經濟模式對于區域內自然資源的要求較高, 所以該模式主要是適用于位于自然資源比較豐裕的地區的機場發展臨空經濟。對于一些地區自然資源極為豐富, 但是受到區位因素、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的影響, 往往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如果在這些地區建造機場, 一方面可以依托航空業發展臨空產業;另一方面, 又可以依托豐富的自然資源發展相關產業, 促進區域的經濟發展。此外, 一些經濟發達地區也會利用其天然優勢在空港附近發展臨空產業。
2.2.3 樞紐經濟模式
該模式的發展需要機場具有規模巨大的航空運輸量、發達的航線網絡等條件作為支撐。該模式主要是利用樞紐機場所擁有的空運區位優勢、強大的中轉功能、對于客貨的巨大容納能力, 吸引各種要素在該區域流動、重組、整合, 吸引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在此集聚, 進而促進周邊區域經濟發展的模式。
鄭州臨空經濟區發展模式探究
3.1 臨空經濟區建設的發展條件評價
目前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已經完成臨空經濟區的建設, 鄭州的臨空經濟區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 各方面還不是特別完善, 要完成臨空經濟區的建設, 需要有相應的條件作支撐, 本文在參考文獻和向專家征詢的基礎上, 建立了臨空經濟區建設的評價體系。并在此基礎上對鄭州建設臨空經濟區的條件進行評價。
3.1.1 評價體系的建立
本文選用區域的基礎條件、航空業發展水平和區域經濟的發展水平作為一級指標, 同時選擇政策優勢、區位優勢、地面交通便利條件、旅客吞吐量、貨郵吞吐量、航班起落架次、地區GDP和地區人均GDP作為二級指標構建指標體系, 來衡量鄭州是否具備臨空經濟區建設的條件。
3.1.2 數據的選擇和處理
為了更好地對鄭州的臨空經濟區建設進行評價, 本文選擇了已建成的并具有代表性的北京、上海、廣州作為比較對象, 同時選擇同處中部地區, 各方面發展與鄭州相近的武漢、長沙作為對比參照, 確定區域內臨空經濟區建設的最優選擇。
由于不同指標的數據來源和表現形式不同, 并且指標中還存在專家打分的主所以本文對原始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 然后在此基礎上計算出熵值和各指標的權重, 最后計算出綜合評價得分, 并據以對6個城市的臨空經濟區建設進行比較分析。

表1 各城市臨空經濟區建設評價指標標準值


表2 各城市臨空經濟區建設評價指標權重
3.1.3 鄭州發展臨空經濟條件的綜合評價
根據表1各城市臨空經濟區建設評價指標的標準值和表2各個評價指標的權重, 計算出六個城市發展臨空經濟區的綜合得分, 如圖1所示。

圖1 各城市各級指標評價圖
根據圖1綜合得分結果可以看出, 在已建成的臨空經濟區城市中, 上海的綜合得分最高, 達到0.6615, 各項指標發展最好, 北京、廣州次之;在未建成臨空經濟區的三個城市中, 鄭州的綜合得分最高, 其中鄭州區域基礎條件、機場發展條件都優于武漢和長沙, 但是由于作為農業大省和重化工業大省, 河南省整體經濟實力相對落后, 所以導致鄭州在區域經濟水平方面稍顯薄弱。此外, 鄭州的綜合評價得分與北京、上海、廣州還有差距, 這說明鄭州在很多方面還不是趨于成熟, 但也已具備建設臨空經濟區的條件, 并且還存在很大的改進空間。
3.2 鄭州臨空經濟區發展模式構建
根據上文對臨空經濟區發展模式的分析, 環境經濟模式對自然資源的要求很高, 主要適用自然資源豐富而且旅游業發達的空港, 目前鄭州航空港的核心區的休閑產業主要是新鄭的古棗園, 主體區旅游主要是沿黃觀光帶, 不具備利用區域自然環境發展臨空經濟的條件, 所以環境經濟模式并不適合鄭州航空港。樞紐經濟模式, 主要是利用樞紐機場擁有的空運區位優勢、強大的中轉功能、對客貨的巨大容量, 吸引要素在該區域流動、重組、整合, 吸引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在此集聚。鄭州航空港具備空間區位優勢, 但是第三產業的發展相對還比較滯后, 所以該模式也不適合鄭州航空港。綜合各項因素進行分析, 本文認為鄭州航空港經濟實驗區應選擇臨空產業模式。該模式主要是依托由于航空運輸的發展所帶來的地區內交通的便利性, 進而吸引航空運輸的相關產業在空港附近集中, 形成產業集聚效應。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試驗區是以鄭州新鄭國際機場為核心、依托富士康鄭州基地和鄭州新鄭綜合保稅區, 以發展臨空產業和航空物流為重點的臨空經濟區。此外根據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全球航空貨物集散地、全球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全國區域性高端服務中心、國際化航空大都市”建設構想, 考慮現有的產業基礎及布局情況, 臨空產業模式應該成為鄭州航空港經濟實驗區發展的選擇。
結論
基于上文的分析, 本文得出鄭州建設臨空經濟區的綜合得分, 通過比較可以發現鄭州作為中部地區的樞紐城市, 已經具備建設臨空經濟區的條件。此外, 根據對臨空產業模式、環境經濟模式、樞紐經濟模式三種模式的分析比較, 認為鄭州航空港比較適合臨空產業發展模式。但是由于鄭州作為內陸城市, 河南省又是全國的農業大省, 各方面發展還不是特別完善, 所以, 鄭州在建設臨空經濟區的道路上還存在很多障礙, 這需要后期不斷地改進和努力。(來源:魏貝)
中機院致力于各類自由貿易區(港)、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口岸經濟區、臨空經濟區、陸港經濟“一帶一路”發展項目的研究、規劃及招商運營。先后為滿洲里、天竺、楊凌綜合保稅區進行規劃;于北京新機場、武漢、張掖等地規劃臨空產業經濟建設;于成都、菏澤、安寧等地規劃陸港經濟產業建設;為泰州、孝感、貴陽、霍爾果斯等地進行經濟開發區規劃。均獲得了客戶的高度認可,成為當地產業(園區)經濟建設的行動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