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幾十年的漁業管理中,人們對影響漁業資源種群動態變化因子的信息的了解通常是不完整的,生物生態學因素在種群動力學和生物經濟分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這些因素往往是未知的或它們之間的相關性并不清楚。隨著人們對漁業資源特性及其影響因子了解的深入、數學建模能力以及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漁業資源生物經濟模型也有了進一步發展與完善,由單一種群單一船隊模型發展為多種群多船隊模型,再到結合生態因素和技術因素等,且建模過程中考慮了各種影響漁業資源優化配置的因素。進入新世紀后,最優控制論、貝葉斯理論、博弈論和決策論等已被廣泛應用到生物經濟模型中。
漁業資源開發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僅涉及到漁業資源本身,而且還包括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市場供給、管理規則和海洋環境等方面,因此構建一個綜合的漁業資源生物經濟模型,需要綜合考慮包括漁業資源本身、漁業資源管理者和漁業資源開發者,以及漁業資源開發和管理過程中不確定因素等(圖2)。漁業資源本身包括:
(1)魚類種群在整個生命周期內的生物學參數變化,如繁殖、補充、生長和死亡等;
(2)影響漁業資源量變動和種群時空動態分布的環境因素;
(3)種類之間的競爭、共生、共存、寄生以及捕食與被捕食等生態關系。漁業資源管理者包括漁業管理部門制定的各種管理措施、執行標準以及管理策略評價等。漁業資源開發者包括捕撈努力量、船隊類型與漁民數量、漁具選擇性、作業成本、漁獲物價格及加工利用等。漁業資源開發和管理過程中不確定因素來源于:
(1)漁業資源豐度動態變化;
(2)模型結構;
(3)模型參數;
(4)資源開發者的漁業行為;
(5)未來的海洋環境狀況;
(6)未來的經濟、政治和社會條件等。為了能更好地分析這些不確定性,有學者建議利用貝葉斯和非貝葉斯決策理論、極限和目標參考點的理論來管理漁業。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氣候變化對漁業資源變動的影響也增加了漁業資源管理中不確定性的復雜程度。

圖2漁業資源生物經濟綜合模型的建立示意圖
總結
漁業資源開發及其優化配置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工程,不僅涉及到漁業資源本身,還與社會、經濟、政治等因素息息相關。因此,漁業資源的優化配置模型由單一目標轉變為多目標優化配置、由簡單的Schaefer和Fox產量模型等生物模型逐步演變為復雜的動態的生物經濟模型,在生物經濟模型的構建過程中,考慮的動態參數也逐漸增加,如多魚種、多船隊、環境變動、氣候變化以及社會就業、市場供給等因素,這些動態參數的相互作用及其不確定性,使漁業資源生物經濟模型的研究內容變得十分復雜,也將成為其研究的難點與重點[68]。隨著計算機模擬技術的發展,同時,人們對漁業資源特性的深入了解和掌握,盡管漁業資源生物經濟模型變得越來越復雜,但是,科學家們仍能夠結合各種因子的不確定性,通過計算機模擬技術模擬不同漁業管理措施及其可控因子的變化等對漁業資源優化配置的影響,從而為漁業管理者提供決策依據。
目前,我國在漁業資源生物經濟模型的研究,與發達國家相比明顯滯后,仍然是處于理論探索階段,在應用方面的研究較少,主要集中在鮐鲹魚類漁業資源的管理與評價上,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仍不夠。因此,一方面要加強對從事漁業資源生物經濟學的人才培養,培養一批具備數學建模能力和計算機模擬技術的綜合型人才來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另一方面要加強對我國漁業資源與生態環境的實時監測以及社會、經濟等相關參數資料的收集整理,如:
(1)生物學參數:性別組成、按年齡或大小的個體數量、繁殖力、生長率、死亡率、補充量等。
(2)捕撈努力量參數:漁船類型、作業參數(有效作業天數、航次評價作業天數等)、漁具及餌料類型等。
(3)經濟參數:作業成本、漁船折舊、漁獲價格、水產品市場等。
(4)其他參數:社會就業、生計漁業、加工利用、出口額等數據的采集。在研究漁業資源優化配置時,應該綜合考慮與生物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等各方面的因素,來建立綜合的漁業資源生物經濟模型,并模擬不同開發和管理策略對漁業資源系統的影響,這將是今后漁業資源評估與漁業管理的重點發展方向。(作者:陳新軍、劉金立、官文江、李綱、李曰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