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設施蔬菜生產的資源性約束因素逐漸增強,河南作為糧食和蔬菜生產大省,應穩定布局、挖掘潛能,按照綠色發展理念,推動傳統優勢設施蔬菜產區產業升級,提高設施蔬菜生產和管理的機械化、智能化、數字化水平,加強技術的創新集成與推廣,創新園區高效經營管理模式,實現設施蔬菜產業高質高效發展
河南作為糧食生產大省,如何在保障糧食穩產的前提下發展設施蔬菜產業、保障“菜籃子”產品有效供給、增加農民收入是從上到下關注的問題。為此,在河南省農業農村廳經濟作物處的組織下,有關產業部門和專家對河南省設施蔬菜產業進行了深入調研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設施蔬菜產業發展建議。

1 河南省設施蔬菜產業主要成效
1.1? 設施蔬菜穩步發展,優勢產區逐步形成
據統計,河南省 2021 年設施蔬菜播種面積近26.38 萬 hm2(395.7 萬畝),占河南省蔬菜總播種面積的14.91%,設施蔬菜平均每667 m2產量4.35 t,比 2017 年的 4.07 t 提高 6.93%。基本形成了豫南地區塑料大棚為主的早春和晚秋菜基地,豫北地區日光溫室為主的冬春菜基地,豫東、豫中地區溫室、大棚并重的冬春和早秋菜基地。建成了一批特色設施蔬菜基地,如內黃設施瓜菜生產基地、扶溝巨型大棚黃瓜生產基地、新野拱棚甘藍生產基地、汝南溫室番茄生產基地等。
1.2? 產業化水平不斷提升,科技支撐能力不斷增強
在設施建造方面,培育出了河南農園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河南創美農實業有限公司等一批溫室、大棚建造龍頭企業。在規模化種植方面,涌現出了河南懂菜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河南滿義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河南鑫芳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河南省李芳生態循環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平頂山市鴻旭農業有限公司等一大批設施蔬菜生產企業。每個省轄市都建有 1~2 個大型蔬菜批發交易市場,部分重點縣也建設了具有一定規模的產地批發市場。其中,位于中牟縣的河南萬邦國際農產品物流城,年交易蔬菜 660 萬 t,交易額 240 億元,成為河南省乃至全國蔬菜價格風向標。
大跨度外保溫塑料大棚、柔性墻體日光溫室、組裝式新型材料日光溫室、現代大型連棟溫室等設施逐步推廣應用。其中大跨度外保溫塑料大棚近年來發展較快,跨度 16~20 m,脊高 6 m 左右,外覆蓋保溫被,棚內可進行多層覆蓋,空間大,具有便于機械化作業、農事操作環境舒適等優點,比溫室土地使用率高,比一般塑料大棚生產周期長。
工廠化育苗、水肥一體化、智能化環境調控、病蟲害綠色防控、熊蜂授粉、輕簡化栽培等新技術逐步推廣應用。2020 年全省蔬菜集約化育苗40.91 億株,其中茄果類蔬菜育苗 17.59 億株,占比 42.99%;嫁接育苗 4.88 億株,占比 11.93%。
1.3? 產品質量持續向好,增收作用日益增強
近年來,河南省大力推廣應用生態栽培技術、示范綠色配套技術模式,全省蔬菜產品在總量持續增長的同時,品質和質量安全穩步提高并保持在較高水平。據統計,全省產地蔬菜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合格率均保持在 98% 以上。
蔬菜產業對河南省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貢獻的支柱作用日益突出,在一些特色鄉鎮,種植蔬菜的收入甚至占到當地農民收入的 80% 以上。據統計,2020 年全省蔬菜產值達 1 900 億元左右,比2015 年的 1 408 億元增長 34.94%。據調度分析,大棚蔬菜平均每 667 m2 產值 3.1 萬元,每 667 m2效益 1.5 萬元;溫室蔬菜平均每 667 m2 產值 4.7 萬元,每 667 m2 效益 2.6 萬元。在當前產業扶貧中,設施蔬菜扮演著重要角色。
2 河南省設施蔬菜產業面臨的問題
2.1? 設施蔬菜用地保障難,配套設施難以建設
目前河南省多數地區耕地 90% 以上都是永久基本農田,基本上沒有一般耕地,少數縣甚至全部為永久基本農田。由于設施蔬菜園區建設看護房及其他田間預冷等配套設施都要按照“進出平衡”要求,從其他耕地中調整落實。自然資源部門苦于無地可調,已基本對新建設施農業用地不再審批,甚至部分前期已建成的設施蔬菜園區也沒有入庫備案、上圖斑。另外,還有部分占用高標準農田的設施蔬菜園區按照新政也面臨被拆風險,用地保障已成為設施蔬菜發展的瓶頸。
2.2? 粗放生產方式依然存在,綠色發展理念和生產方式需加強普及
一是在產區布局上,依據當地的自然資源稟賦來發展優勢產業的理念還沒有真正完全落實;二是在設施建設上,很多都是模仿、照搬其他地方設施的建造圖紙,沒有根據當地氣候條件進行優化設計,造成很多設施透光、保溫性能達不到要求,增加了環境調控的能源消耗;三是在生產技術上,缺乏以綠色生產為核心的技術集成,大水大肥、過于依賴化學防控的情況在一些地區還較為普遍。
2.3? 產品結構不平衡,有效供給能力有待提高
隨著人民群眾消費需求不斷升級,由過去的關注“有沒有”轉變為更加關注“好不好”,蔬菜產業的主要矛盾已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而河南省蔬菜產業由總量擴張到質量提升還沒有得到徹底的轉變,多層次、多元化、優質化的蔬菜產品供給尚不能滿足需求。主要表現:一是設施蔬菜面積占比太小,不到蔬菜總播種面積的 15%,冬春季優質蔬菜產能不足;二是傳統的大白菜、蘿卜等大宗蔬菜產能過剩,而精細、特色蔬菜供給不足;三是田間預冷設施少、冷鏈貯運設備缺乏的問題比較突出,難以滿足蔬菜采后保鮮貯運的需求。
2.4? 設施蔬菜園區缺乏規劃,抵御極端災害性天氣能力差
一些設施蔬菜園區缺乏統籌規劃,或規劃設計不科學,功能布局不合理,水電路渠不配套;設施類型和結構五花八門,盲目照抄、照搬其他地區設施結構類型,沒有立足當地環境條件設計建造,使用效果較差;產業發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隨意性,茬口安排、主導品種和栽培技術等缺乏區域特色,比較優勢不明顯。
早期發展的設施蔬菜基地,建造標準低、設施設備不配套,設施總體環境調控能力差,生產管理仍主要依靠人工作業,勞動強度大、效率低,生產性能、抗災水平普遍較差。
2.5? 生產成本不斷增加,金融支撐乏力,經營體系尚待進一步完善
人工成本、農資成本不斷增加,特別是冬季育苗和生產加溫費用居高不下。如冬季加溫所用天然氣價格是工業用的價格,平均到每株幼苗的加溫成本達到 0.05~0.10 元,而且幼苗運輸無法享受綠色通道,增加了運輸成本。
老舊設施蔬菜基地的設施改造提升缺乏資金支持,大多大宗蔬菜產品缺乏農業保險;設施蔬菜種植綜合機械化率較低,只有 20% 左右,缺乏設施蔬菜生產可用的栽植、采收和管理機械,有的機械不在農機補貼目錄,有些縣農機補貼資金缺口大。很多蔬菜主產區往往是“中間強、兩端弱”,生產環節有優勢,但產前和產后及配套關聯產業薄弱。缺乏一批適度規模化、專業化的生產主體,“龍頭企業(市場) + 生產主體(基地)”模式下的經營主體和生產主體的真正利益聯合體仍需加強培育。
3 河南省設施蔬菜產業健康發展的思考
3.1? 依法建設,穩定布局,挖掘潛能
《土地衛片執法圖斑合法性判定規則》自2022 年 1 月 1 日起實施,其中規定對設施農業用地的認定應依據上圖入庫信息,設施農業用地未按要求上圖入庫的,管理中不予認可。
首先,已建設的蔬菜生產設施基地應盡快上圖入庫,正在規劃建設的蔬菜設施基地要符合土地政策,做好手續審批,建設完成后及時上圖入庫;第二,設施蔬菜生產應穩定現有布局,因為每季度都要進行圖斑比對,布局調整過大會造成新選擇區域無法建設,設施面積減少;第三,在穩定布局的基礎上,重點提升改造現有設施,建設宜機化設施,提高機械化水平,提高產能,提質增效,同時加強閑置、荒廢設施蔬菜生產基地的改造和利用。
3.2? 推動傳統優勢設施蔬菜產區產業升級
3.2.1? 建立完善的勞務市場? 設施蔬菜用工面臨著越來越難找、越來越貴,尤其缺乏熟練、專業化的技術工,如嫁接工人、授粉工人等問題。需要在蔬菜主產區建立勞務市場,并培養專業化的技術工。
3.2.2? 建立便捷的產品交易市場? 很多蔬菜大縣在縣城周邊建設有規范的大型產品交易市場,但菜農的入場交易意愿不高,市場沒有充分發揮作用。主要原因是很多蔬菜生產基地離交易市場太遠,交易成本較高。應完善在蔬菜集中產地的田間地頭交易市場,在蔬菜集中產區和產地建設保鮮庫和冷庫,方便蔬菜產品出售。
3.2.3? 加強田間基礎設施建設? 設施蔬菜生產基地
不僅園區內要完善排灌設施,還要有疏通園區內外的排灌系統,建設能從內向外排水的溝渠。
3.2.4? 切實加大優質新品種的推廣力度
一個新品種從試種到推廣往往需要幾年時間,前期需要投入很多,主要原因是農戶固守原有的種植習慣,不敢嘗試新品種,更重要的是前期種植面積太小,形不成規模時收購商不來收菜,效益得不到保障。應加大對育種單位、農技推廣部門和新型經營主體新品種推廣的支持力度。
3.2.5? 加強產品分級理念、精品意識
? 河南省很多蔬菜產區缺乏產品分級意識,大多以銷售通貨為主,制約了效益的提升。應從品種、栽培環節、產品分級、質量標準等方面入手,向精品蔬菜方向發展。
3.2.6? 擦亮叫響區域公共品牌
? 河南省很多蔬菜產區沒有區域公共品牌,有的在銷售中雖注意利用區域公共品牌,但往往是利用其他地方的品牌,如新野大蔥貼的是西安長毛的品牌,相當于其他品牌的原料生產基地,影響了效益提升。
3.3? 穩妥推進非優勢設施蔬菜產區產業發展
一個發展較為成熟的蔬菜主產區,往往需要經過十多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形成較為完善、穩定的產銷對接機制,以及較為完善的配套關聯產業,這需要各種生產要素聚集在一起,如自然資源(氣候、土地)、技術、生產管理人員、配套農資市場、經紀人隊伍和銷售市場等。
非集中優勢蔬菜產區、單獨一個或者幾個園區發展設施蔬菜產業,主要面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缺乏專業人才,既缺乏專業技術人才,又缺乏熟練的操作工人。二是缺乏關聯產業,生產中需要的各種農資、生產設施的各種配件和設備,關鍵急需的時候在當地購買不到,還存在購買費時長、價格貴的問題。三是缺乏成熟的銷售市場,由于缺乏市場渠道、經紀人隊伍和運輸車輛等,造成產品銷售成本增加,有時甚至銷售不出去。
3.4? 大力提升設施蔬菜生產和管理的機械化、智能化、數字化水平
3.4.1? 提升設施蔬菜生產的機械化水平? 目前河南省設施蔬菜生產的機械化率還較低,整體在 30%左右,耕整地環節基本實現了機械化;灌溉、施肥、植保、環境調控部分環節實現了機械化,而在栽植、收獲、棚內運輸等方面機械化率還較低。下一步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提升機械化水平:一是在優勢設施蔬菜生產重點區域,通過基地升級改造,建設布局合理、宜機化的生產設施;二是技術裝備升級改造,推廣適宜溫室、大棚應用的智能化物聯網、水肥一體化、田園管理機等技術裝備,提升機械化、自動化水平,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勞動強度;三是加快小型耕作機械的研發和推廣力度,并將其納入農機補貼目錄范圍(李占臺 等,2019)。
3.4.2? 提升設施蔬菜生產和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 一是推進農機農藝融合、機械化信息化融合,推進環境調控、機械化植保、電動運輸、水肥一體化設施以及多功能作業平臺等與溫室結構集成配套,促進信息化、數字化與蔬菜種植業的全面深度融合,建成一批設施蔬菜物聯網技術示范應用基地(李治國等,2021);二是推廣病蟲害和植物營養遠程診斷、農事作業遠程控制和災變預警等智能管理技術;三是對于蔬菜植物工廠,重點推廣設施種植裝備專用傳感器、自動作業、精準作業和智能運維管理等關鍵技術裝備,率先示范生產中的機械化與智能化。
3.4.3? 建立健全數字化管理體系
? 一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蔬菜主產區主要蔬菜品種規模、產量和銷售的大數據平臺;二是利用大數據,實現生產、市場信息的預測預報;三是利用大數據,實現災害性天氣的預警和病蟲害的預測預報;四是利用信息化技術,建設產品全程質量追溯體系;五是建設一批數字化蔬菜產業示范基地。
3.5? 加強技術創新集成,為設施蔬菜高質高效生產提供技術支撐
3.5.1? 在單項技術上加強創新? 單項技術創新主要包括優質抗病宜機化蔬菜新品種、工廠化育苗技術、新型棚室結構和建造技術、水肥一體化技術、綠色防控技術、機械化生產技術、土壤改良技術、瓜-菜-糧間作和輪作技術、豬-沼-菜生態模式栽培技術、無土栽培技術、物聯網信息化技術、蔬菜保鮮和貯運技術等。
3.5.2? 加強設施蔬菜生產全程標準化技術集成與推廣? 圍繞蔬菜生產作業的主要環節,規范作業操作標準,加快主要蔬菜種類相關標準和技術規程的制訂實施。集成一批農民看得懂、用得上、見效快的全程標準化生產和技術規程。通過主推技術發布、推廣項目實施、示范基地建設、技術標準實施等手段,促進集成技術的推廣,提高蔬菜標準化生產率和質量安全水平,加快設施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
3.6? 因地制宜創新模式,實現園區高效經營
3.6.1? 男工換女工,優化勞動力資源配置
? 在南陽市社旗縣滿義設施蔬菜基地,有幾個承包種植戶是婦女,每位都承包了 0.3~0.5 hm2(5~8 畝)的溫室大棚。她們讓自己的丈夫外出打工,而在農忙時雇女工。男工外出打工,收入穩定,婦女承包溫室大棚既兼顧了家庭,又發揮了婦女工作細致的優勢,有效優化了勞動力資源配置,幾個承包戶每年的收入都在 30 萬元以上,依靠溫室大棚蔬菜種植實現了脫貧致富。
3.6.2? 用產品交租金,全程免費服務,產銷不用愁
? 在駐馬店市汝南縣番茄產業園區,種植戶在園區承包日光溫室,事先不用交租金,等到番茄上市后,全年給公司交 3.25 kg · m-2 的精品果作為租金。種植戶在種植過程中,所用的種苗、肥料、農藥等農資從公司記賬領取,等到產品收獲后,從銷售給公司的產品折價中扣除。此外,種植戶在種植過程中還享受免費的技術和銷售服務。
3.6.3? 經營生產統分結合,分區定額承包按比分成
? 安陽市內黃縣一個蔬菜基地采用公司統一經營,生產劃分成不同片區,每個片區由片區長負責組織生產。基地根據每個區域的面積和種植蔬菜的種類,核算出生產成本,該費用由片區長支配,片區長利用這筆費用從園區領取生產資料和聘請臨時工,費用若有結余歸片區長所有,不足的部分由片區長補充。產品收獲銷售后扣除基本費用,收獲部分由基地和片區長按比例分成。
3.6.4? 農戶只負責包棚生產,園區和農戶五五分成
? 南陽市新野縣大河蔬菜種植合作社探索了另一種模式,即園區方負責提供生產的溫室大棚、所需農資和技術服務,承包戶負責生產,園區方在種植過程中不收取任何費用,產品收獲后園區和承包戶按照 5∶5 的比例分成。溫室大棚蔬菜生產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用工成本占到整個生產成本的 50%左右,所以五五分成是有依據的。(作者:李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