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海南自貿港,是中國在海南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的戰略舉措。近年來,緊扣海南自貿港封關運作工作要求,三亞圍繞主導產業發展所需,聚焦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強化制度集成創新,努力開辟高水平開放新空間,不斷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取得新成效,著力打造自貿港標桿城市。
A 新興產業:破題探路勇前行
近年來,“堵艇”這一場景開始在三亞出現,折射出旅游市場的持續火熱——游客們乘坐游艇排隊出海,或觀賞海景,或體驗海釣、尾波沖浪等特色海上游樂項目,十分熱鬧。
“2022年三亞全年出海9.63萬艘次、接待游客59.03萬人次,分別占全省94%和90.4%。”三亞中央商務區有關負責人介紹,2022年,全市新增登記游艇192艘,同比增長20.3%,登記游艇總量達1137艘,成功邁進千艇之城,占全省85%、全國15%。
游艇產業火熱的背后,是三亞用好自貿港政策優勢,加快建設游艇產業改革發展創新試驗區的不懈努力。
2021年,三亞獲“最佳游艇旅游城市”和“最佳游艇發展城市”;2022年2月,我省舉辦的首屆海南國際游艇設計大賽吸引200位全球設計師提交127件參賽作品,力促“設計+產品”的資源對接,推動三亞游艇實現產業全鏈條、深層次的探討與合作;2022年11月,三亞睿鑫恒達商務有限公司取得游艇“DU”號國籍證,成為全國首艘享受“入境免擔保”“零關稅進口”和“五年以內船齡進口”三重政策疊加的進口游艇,有效降低游艇購置的時間和經濟成本;2023年3月,三亞發布租賃游艇夜航指南,成為全國首個推動開展該項目的試點城市,為租賃游艇市場進一步拓展發展空間……
“我們緊扣游艇產業高質量發展‘2866’戰略規劃,不斷加強游艇上下游產業建設,未來將依托三亞國際游艇中心項目,積極引入潛水器、電動沖浪板、水上自行車等旅游新業態,不斷拓展游艇旅游消費場景;建設南邊海國際游艇碼頭,補齊公共游艇碼頭、下水滑道等基礎設施;利用消博會契機,舉辦三亞國際游艇展,逐步建設游艇主題消費集群。”三亞中央商務區有關負責人說。
圍繞游艇產業、金融產業、文化產業、離岸貿易等新興產業的發展需求,三亞持續推進制度集成創新,將開放色彩深深融入城市發展的藍圖之中,加快探索積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的有效路徑,在更高層次更好集聚和配置全球資源。
2022年5月,一則消息在金融圈備受關注。三亞崖州灣科技城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三亞崖州灣科技城開發建設有限公司發行了海南自貿港首單歐元債券,規模6600萬歐元、票面利率2.0%、期限335天,由渤海銀行海口分行提供備用信用證(SBLC)增信。
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全球經濟舞臺上的三亞身影日漸增多。
“雙Q”試點規模進一步擴大,三亞中央商務區累計入駐QFLP基金42支、QDLP基金管理企業16家,分別占全省的52.5%、43.2%;海南國際碳排放權交易中心首單跨境碳交易成功落地,三亞國際資產交易中心完成首單不良資產跨境轉讓業務;2022年全市跨境人民幣收付金額首次超過百億元;三亞保稅物流中心(B型)正式封關并實現首單出關……三亞圍繞主導產業探索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內容更豐、成效更顯。
“開放是海南自貿港建設的生命線。三亞堅決扛起推進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使命擔當,著力打造‘六個標桿’、建設‘六個三亞’,當好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的標桿和轉型發展的示范,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的三亞篇章,成為展示我國高水平對外開放實踐成果的生動范例。”三亞市委主要負責人表示。
B 傳統產業:提質增效開新局
“出口”是進入3月以來,三亞經濟的高頻詞。芒果出口歐美、蓮霧出口加拿大、金鯧魚苗出口東南亞,越來越多的優質農產品從三亞飛往世界各地。
“我們今年出口的魚苗量將不低于500萬尾。”海南晨海水產有限公司董事長助理趙廣文說,三亞具有得天獨厚的氣候、區位和政策優勢,為企業開拓東南亞市場提供諸多助力。
聚焦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的發展,三亞積極推進制度集成創新,積極探索專利運營新模式,先后在全國率先建立“育種材料第三方存證”“育種材料惠益分享”等種業知識產權保護新機制,全國首單全方位保障植物新品種權保險、自貿港首單植物新品種權質押融資貸款等業務相繼落地,為傳統產業發展提供新動能。
2022年11月,全國首單“玉米自交系”植物新品種權質押融資在三亞崖州灣科技城落地。“成功抵押尚未商業化的種質資源品種權能夠激勵中小型創新主體有效將研發成果資本化,園區將持續探索知識產權保險、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知識產權證券化等金融服務新模式,以知識產權金融服務為科技創新‘輸血’,提升種業創新能力,支撐‘南繁硅谷’高質量發展。”三亞崖州灣科技城有關負責人表示。
群山環繞中,一棵棵蒼翠欲滴的榴蓮樹錯落有致生長在山坡中,一個個青澀稚嫩的榴蓮正迎陽生長。經過近3年的種植,三亞育才1400畝榴蓮樹已進入開花結果期,今年夏天將迎來采收。“三亞出產的榴蓮不僅糖度較高,口感軟糯香甜,還在時間上有著先天優勢,可以用鮮果樹上熟的方式進入市場,很好地滿足國內市場對新鮮榴蓮的需求。”海南優旗農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杜百忠說,目前三亞各區共種植了1萬余畝榴蓮,已陸續掛果,未來將有更多的三亞榴蓮走入市場。
這背后,是三亞持續發揮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中轉基地等自貿港重大平臺的作用,開展科研創新。截至目前,榴蓮等8批次優質植物種質資源由該基地順利入境,用于開展科研工作,對于壯大海南榴蓮等特色產業具有重要意義。
“緊緊圍繞自貿港封關運作,聚焦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三亞強化制度集成創新,努力開辟高水平開放新空間,不斷推進城市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取得新成效。”三亞市政府主要負責人表示,三亞積極用好“零關稅”商品清單,加快落地實施“一線放開、二線管住”進出口管理制度試點擴區政策;深入推進改革創新,爭取在游艇全產業鏈建設、郵輪旅游、種業CRO模式、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國際檢驗檢測示范區建設、海關特殊監管區建設、自貿港稅制改革先行試點、工程質量保險等領域形成一批有影響力的制度創新成果。
C 擴大開放:外資招引創新高
以搶招商、大開放為抓手,三亞用好用足“兩個15%”所得稅優惠政策、三張“零關稅”清單、全國首張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和最短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等自貿港政策,積極發揮區位優勢和政策疊加優勢,著力打造雙循環交匯點,不斷拓展國際經貿合作,外資招引再創新高,2022年實際利用外資同比增長58.4%。
三亞深知,要做到“具有世界影響力”、當好“示范”、打造“標桿”,都需要擴大國際“朋友圈”、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2023年3月,瓊港經濟合作三亞示范區投資促進中心迎來首家入駐企業。在示范區注冊的首家公司為香港蓁晗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其打造的科教平臺有望吸引國際高端人才入駐,促進瓊港青年人才交流。
“三亞主動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積極發揮海南自貿港和RCEP政策的疊加效應,對標CPTPP和DEPA等高標準經貿規則,在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方面爭取試點先行,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努力在打造中國企業走向國際的總部基地和國外企業進入中國的總部基地上作貢獻。”三亞市投資促進局有關負責人透露,瓊港經濟合作三亞示范區重點圍繞黃金珠寶、商業金融、零售貿易、專業服務、高端醫療、休閑旅游、文化影視等產業,以“1+2+X”的模式開展空間布局,致力實現區內香港商品自由流通,對接香港最高水準經貿規則,配置各類要素保障,建設港企港商聚集地。投資促進中心作為瓊港經濟合作三亞示范區的先行區,將不斷優化法治化、便利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在政策解讀、決策咨詢、落地選址等方面全力為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給予港企港商及咨委會商貿往來便利;該示范區還同步規劃了商業街區,可為港企在三亞銷售商品、藥品及經營特色餐飲提供空間載體,開展先期測試。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放眼三亞,一系列部署舉措密集落地,一個個重大項目接踵推進,開放之姿不斷更新,發展脈動愈發強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