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機院道:央企對于新興產業布局的速度與激情 |
來源:中機院 時間:2016-10-14 點擊:1337 |
|
,在當前多個傳統產業產能過剩的情況下,在戰略新興產業中創造價值,將成為企業適應重組整合的最好途徑。不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所長袁東明的觀點則是:發展新興產業,國有企業沒有先天優勢,甚至還有轉換成本過高、風險容忍度低等劣勢。 |
|
“央企投資正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傾斜。 ”9 月 30 日,工信部權威人士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工業和信息化領域將大力支持有資金實力的工業企業投資戰略新興產業。發現,在國資委的引導和推動下, “有資金實力的”央企已經在這一領域布局。
此前,國務院國資委主任肖亞慶就國有資產管理與體制改革情況曾公開表示,下一步國企改革的重點,將加大國有資本在國防軍工、重大基礎設施、重要資源、公共服務等領域的投入力度;同時,圍繞互聯網、智能制造、信息技術、節能環保,海洋工程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通過以股權為紐帶的專業化整合,建立產業戰略聯盟等方式,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
三大運營商重塑主業價值信心
“其實,央企在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布局,早在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后就已開始實施。 ”國務院國資委機械工業經濟管理研究院產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呂漢陽在接受《采
訪時指出。據呂漢陽介紹,當時,以央企為代表的國有企業,在經歷了一段火熱的投資布局后,結構失衡的矛盾和弊端已愈加突顯。對此,2014 年 1 月 20 日,國務院國資委印發《關于以經濟增加值為核心加強中央企業價值管理的指導意見》的通知,明確要求中央企業要根據國有資本的特點,對于主業范圍內的業務,要結合發展戰略、協同效應、價值創造、能力匹配等因素,綜合考慮經濟增加值創造水平,動態優化價值鏈管理,突出重點、做強做優;不具備競爭優勢的主業,要及時調整,有序退出。培育新的戰略性業務要堅持審慎原則,嚴格論證,把握節奏,有序進入。
“這一點,在互聯網信息技術領域表現得尤為突出。 ”工信部權威人士在接受采訪時指出。他介紹,國家對電信運營商的要求,不僅是作為企業要降本增效,作為央企,要發揮對國家“一帶一路” 、 “寬帶中國” 、 “互聯網+” 、 “網絡強國”等重大戰略的主體作用,要求三家運營商在落實國家戰略部署中獲得更大的發展機遇。如工信部希望中國移動加快 TD-LTE發展、推進提速降費、助力“互聯網+”落地,而對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則強調落實“一帶一路”和“寬帶中國”戰略。
中國電信曾公開表示,2015 年資本開支達到 1078 億元,其中,610 億元用于 4G 網絡建設投資,占比達 57%。在投資支持下,中國電信 2015 年實現了全業務收入增幅行業第一、4G 用戶滲透率行業第一、4G 終端銷售占比行業第一。而截至 2015 年底, “大象快跑”的中國移動 4G 網絡基站已達 107 萬個,覆蓋人口超過 13 億。
隨著 4G 和寬帶網絡的發展,運營商重新恢復了對網絡價值的信心,即面向未來“互聯網+”社會,自身的發展機遇在網絡業務和基于網絡能力的應用。
海洋工程、新能源等產業持續發力就在三大運營商大力發展主業的同時,眾多央企則把眼光投向了海洋工程和新能源等產業。
據國家發展改革委規劃司司長徐林向記者介紹,在發展改革委進行的戰略新興產業規劃前期調研中,海洋工程被明確為“十三五”期間重點產業之一。而在此之前,部分央企已經做好了準備。海洋工程的龍頭當然是中國海洋石油集團,已經在海洋工程技術方面形成體系。公司發言人表示:發展海洋工程的必要性在于石油資源的稀缺,海洋蘊藏著十分豐富的油氣資源,約占地球全部油氣資源的三分之一,同時海洋也是世界油氣產量增長的主要來源。
此外,兩大船舶巨頭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和中國船舶重工集團也加快了結構調整的進度。兩大集團旗下的上海外高橋、青島海西灣和大連重工等制造基地,先后承建了 10 萬噸級 FPSO 和 3000 米水深半潛式鉆井平臺等產品。
此前,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召開海洋工程工作座談會時提出, “將海工業務作為中船集團公司的戰略性業務,在高起點上定位。 ”會議還提出,“要考慮根據未來承接項目的具體需要,加大在項目咨詢、信息化建設和特殊工裝設備等方面的投入。 ”
中船重工副總經理吳強也在年初的內部會議上提出,各單位要將海工裝備產業作為結構調整的重點方向,敢于“亮劍”,強力推動集團公司海工裝備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與中國船舶工業集團相同,中國船舶重工集團除了在海洋工程領域積極布局,還通過強強聯合進入了新能源產業。進入新能源領域的還有中國恒天,中國恒天在新能源汽車方面的開發特色鮮明,掌握有多項具有核心價值的專利。此外,中國恒天還在新材料領域取得了長足的建樹。
另據了解,中國船舶重工集團與中國華電集團公司已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風電、新能源開發、輸配電設備等領域加大合作力度。隨后,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又與中國華能集團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進一步加大產業合作和產品合作力度,在水電電力(熱力)、新能源等領域深化合作。
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相“絆”相融
據了解,這一系列結盟的背后是央企發展思路的改變,央企投資戰略新興產業的熱情已經被充分調動。曾參加達沃斯論壇的工信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中心主任龔曉峰認為,中國經濟三個方面的新動能正在聚集,一是利用高新技術提升和改造傳統產業,二是培育新經濟,三是推進開放型經濟,利用互聯網配置全球資源。通過資本市場,利用市場化手段引導國企進退已經成為重要的改革路徑之一,從而實現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共舞,無疑將大大激發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能。以鋼鐵行業為例,雖然主管部門多次警告產能過剩,但是在企業看來,只要自身的成本低于其他公司,就可以贏得客戶;而降低成本的最好辦法,就是增加投資,從而取得規模效應。然而這卻會加劇行業整體性的產能過剩,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同時,在推行產業鏈關鍵業務的重組整合中,優化配置同類資源后,除非企業的確能完全收回資本成本,規模大不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工信部權威人士表示,當前部分產業產能過剩的矛盾仍然突出,政府將進一步加大淘汰落后產能的力度。
中機院專家認為,在當前多個傳統產業產能過剩的情況下,在戰略新興產業中創造價值,將成為企業適應重組整合的最好途徑。不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所長袁東明的觀點則是:發展新興產業,國有企業沒有先天優勢,甚至還有轉換成本過高、風險容忍度低等劣勢。在資本投入方面,民營企業借助資本市場同樣可以獲得充足的資金;在技術來源方面,新興產業都是全球性產業,技術來源多樣化,國企過去的技術積累可能無用武之地,甚至還可能阻礙新技術應用;在人力資源方面,國企對創新創業型人才缺乏吸引力。由于一些新興產業有可能改變甚至顛覆原有產業格局,大企業轉換成本高,對新興產業會本能地抵觸。同時,在“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和“保值增值”壓力下,國企風險容忍度很低,在一定程度上對于承受發展新興產業的風險有所擔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