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對于當前鄉村治理具有多方面的價值功能,但同時鄉村治理又遭遇到強烈的現代文化沖擊。為更好實現鄉村振興,必須圍繞傳統文化與鄉村治理的互嵌、相融,作出適應性實踐探索和文化應激反應。
1、切實明晰鄉村振興的意義世界和訴求體系
推進鄉村振興,首先必須明確的一個重要問題是:為何要推動鄉村振興,鄉村如何實現振興?這個問題決定鄉村振興的科學定位,不僅是對鄉村的一種文化追問和意義設置,而且和鄉村治理密切相關。對這個問題的把握和解答,是以傳統文化破解鄉村治理困境的邏輯前提。“意義世界是社會得以存在的前提,農村社會問題的核心不在土地,而在于重建意義世界。”
鄉村社會的意義世界由“生態—生產—生活”的主線串成,其中“人”的要素是關鍵,主要指鄉民群體,他們在這個特殊的自然空間和生態系統內展開物質生產以維持“肉身”,組建社會生活圈,進行物質互換以及精神交流,長此以往形成文化,這個過程與鄉村治理是同構的。鄉村振興,意在于鄉村的文化場域內,以切合鄉村實際、規律和需求的治理行動,賦予鄉村社會發展更明確的價值意義及更好的命運走向。當前,鄉村振興實踐中存在的一個偏差是“政策更加強調基礎設施建設、人居環境整治、產業發展扶持方面,對于軟環境重視不足”。
事實上,面對市場化、城市化快速發展沖擊,鄉村傳統社會結構解體,勞動力、資金、人才外流,鄉村意識形態萎縮等問題,補“硬件短板”僅僅治標,治本要訣、長遠之計是在傳統文化與鄉村治理的融合中重建鄉村的意義世界,從中汲取鄉村振興的可持續力量和政策道義。在此過程中,傳統文化為鄉村治理提供和諧因素、精神動力和認同標尺,鄉村治理為傳統文化提供傳承平臺、弘揚契機和實踐視角,通過兩者的有機融合,重塑、優化現代化轉型下的鄉村經濟社會發展格局,更好地滿足新時代鄉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讓一度受貶抑的鄉村社會價值再現時代榮光。
2、真正發揮基層黨組織的領導統攬作用
在鄉村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原則,體現在農村基層黨組織作為鄉村振興的主導力量,發揮領導核心和統籌協調作用上。農村基層黨組織上接國家權力,下聯農民群眾,既是黨組織的基層戰斗堡壘,又是鄉村治理體系的中樞組織。鄉村振興實不實,關鍵看農村基層黨組織行不行。目前,一些農村存在的文化危機、治理之困,與基層黨組織的政治領導、思想引領、群眾組織、社會號召工作缺位或乏力不無關系。在鄉村振興工作中,農村基層黨組織要靠前指揮,推動一核多元共治和“三治合一”,夯實黨領導鄉村振興的組織基礎,確保鄉村振興戰略在農村全面有效實施。
一要牢牢把握鄉村的意識形態領導權和話語權。堅持文化發展的社會主義方向,有效發揮社會主義道德教化功能,為鄉村治理、為農民群眾服務,不允許西方腐朽價值觀、封建迷信、非法宗教、黑惡勢力等負能量文化因素在鄉村大行其道,保障鄉村振興的社會主義本質屬性。毫不動搖地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鄉村文化場的指導地位,多開展內容豐富、風格清新、形式多樣、寓教于樂、為民喜愛的文體活動,豐富鄉村文化生活和農民精神世界,通過以文化人、以“心”治村實現鄉村長治久安。
二要積極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二十四字”提煉,是黨的政治領導和價值觀設計的重大成果,只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鄉村社會得到廣泛認同和踐行,才能使黨的領導原則在鄉村真正落實、落地。要在大力推動鄉村產業振興與經濟發展、不斷提高農民群眾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基礎上,悉心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潛移默化地融入鄉村文化建設及社會治理日常實踐,使之由抽象變具體、由“官”念變民意、由善念變德行,鞏固廣大農民群眾團結共建美好家園、共治和諧鄉村的思想價值基礎。
三要發揮好基層黨員領導干部的模范帶頭作用?;鶎狱h員領導干部是具體領導推動鄉村振興工作的“實體”和“代表”,只有黨員領導干部率先垂范,堅定理想信念,忠實踐行為民服務宗旨,自覺貫徹落實黨和政府關于“三農”工作的方針政策,才能占據執政合法性的制高點,從而有效推進鄉村治理。
3、進一步整合鄉村傳統文化與治理資源
這是探索傳統文化與鄉村治理融合路徑的重點環節。構建傳統文化與鄉村治理的耦合機制、聯動常態,必須堅持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和鄉村治理的“三治合一”相統一,推動“文化治理”與“治理文化”相銜接,匯集一切有利于鄉村振興的制度、組織和文化要素,以強勁的文化動能驅動提升鄉村脫困的集成性和治理效能。鄉村傳統文化中深藏獨特治理資源,同時在傳統治理實踐中又結出治理文化的碩果。無論鄉村社會發展到何種程度,都要尊重傳統文化、追溯傳統治理并加強對其資源的保護利用,構筑既鏈接傳統又扎根現代的鄉村文化治理和治理文化體系。具體來說,對歷史和時代感強、內涵深刻、價值明顯的傳統文化和治理資源,制定專項開發和保護制度,采用現代技術手段加以發掘整理,建立、完善和規范相關案例庫和數據檔案。與之相配套,要形成以政府部門為主導、以鄉村群眾為主體的長效工作機制,借助可視化、有特色的物質文化載體和善治樣本加強文化治理、治理文化的推介宣傳,并加大人力、物力和財力投入對傳統文化與治理資源進行搶救性調研、創新性轉化。在資源整合基礎上,要將其融入村民日常生活之中,滲透到鄉村公共決策機制、協商文化建設中,拓展以優秀傳統文化助推鄉村社會治理的視野、路徑和效果,全方位促進鄉村經濟社會發展。
4、準確把握鄉村文化建設和社會治理中的辯證關系
這是探索傳統文化與鄉村治理融合路徑的重要原則。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構建傳統文化與社會治理的耦合機制,重點是找準鄉村治理導引的傳統文化傳承路徑及傳統文化滋養下的鄉村治理方向,難點在于把握其中的辯證關系,并保持其關系、力度的平衡。這對于破解傳統文化語境中由城鄉關系失衡和鄉村內部關系失衡造成的治理困境是至關重要的。
其一,要把握好傳統與現代的關系。無論是文化建設還是鄉村治理,都是從關注和利用前人所創造的經驗和模式開始的,無法割裂歷史。離開傳統文化土壤的滋養,鄉村文化建設和社會治理不可想象,人們只有創造性地繼承傳統,才能開創出更好的未來。但是,“對傳統文化在鄉村治理方面的作用也要有一種揚棄的態度”,傳統文化中不合時宜的成分需予以剔除,而且,時至今日純粹傳統的鄉村治理辦法邊際效應也相應遞減甚至轉負。總體上,當前鄉村振興遇到的困境問題,主要屬于鄉村傳統解構和現代建構的類型,有必要在傳統經驗和現代精神之間找到一個精準的平衡點、契合點。
其二,要把握好宏觀設計和鄉村創造的關系。中央和地方層面已對鄉村文化建設和社會治理作出規劃設計,但這種宏觀性的指導意見不能搞“一刀切”“一個模子套”,“千村一面”“流水線”的方式不足取。因為中國的鄉村差異性十分明顯,地域文化的特色以及遭遇的治理之困性質、程度各不相同,解決和應對的方向、措施、辦法必然有所區別。只有深入鄉村基層實際,了解群眾現實需求,堅持因村制宜、精準施策,才能真正有效解決問題。抓好宏觀設計和指導更多強調目標導向,而尊重鄉村創造更有利于堅持問題導向,將兩者統一起來是傳統文化與社會治理耦合的必然選擇。
其三,要把握好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傳統文化的治理價值主要來自其精神內容,文化的外在表現反而不是最重要的。“不具有精神的文化,則是單純的器物而已,此種文化必難成為人類文明的主導形態。”
在傳統文化與鄉村治理的互嵌中,若一味在乎仿古式、形式化的東西,忽視或淡化隱形、內斂的精神實質和力量,最終結果必將是“貌合神離”或者“兩張皮”。一言以蔽之,形式為內容、內涵服務,盡管表現傳統文化、開展鄉村治理需要借助一定的載體和物質形式,但只有更關注并切實推動傳統文化和社會治理內容、內涵上的契合,才能實現兩者真正的融合。(作者:羅心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