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湖南省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現狀為研究背景,通過探索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高質量發展的作用機理,從推進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先進制造業、關注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優化要素資源配置、加快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等方面提出策略建議,以期助推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構建經濟增長新動能,為湖南省經濟提質增效提供新思路。

湖南錨定“三高四新”美好藍圖,聚焦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增強實體經濟新動能、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離不開數字經濟和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發展。
(一)推進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數字化轉型
推進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關鍵領域基礎設施建設,強化關鍵技術攻關,尤其是加快新一代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數字基礎設施正在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源頭基礎和新生動力,需要建設智能敏捷、綠色低碳、互聯互通、服務便捷的新型數字基建體系。首先,要強化高校、科研院所、頭部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加強協同創新,破解核心技術“卡脖子”難題。其次,要在一、二、三產業中不斷豐富數字經濟應用場景,提升重要產業領域應用效率,解決數字技術使用成本較高、數字人才不足等瓶頸問題。再次,大力培育發展數據要素市場,在數字經濟基礎條件較好的城市和地區開展試點,加強建設短板領域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避免加大數字鴻溝。最后,打造新型數字基建體系,補齊數字化短板,實現綠色低碳、智能敏捷,提升基礎設施效率。
(二)打造更高水平的先進制造業
先進制造業是湖南的優勢產業,推進制造業智能化、綠色化、數字化轉型。湖南先進制造業領域應用場景豐富,成長空間廣闊。加強數字技術與制造業融合,實現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打通先進制造業研發、制造、管理、銷售等環節,建立工業互聯網平臺,形成產業數字化,從而促進創新鏈、價值鏈、產業鏈的延長。同時,建立生產管控一體化、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實現制造業的智能化升級。
(三)關注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解決企業
“不敢轉”“不能轉”的問題中小企業是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中小企業積極參與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融合進程,是實現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必不可缺的。一是通過出臺政策條例,降低轉型成本,如提供相應的財政支持、數字化服務補貼、“數字化紅包”等,提高轉型積極性。二是對中小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指導,培育數據運營商和第三方專業服務機構,從轉型方向、方案等方面為中小企業提供一系列數字化轉型服務,從而解決中小企業“不會轉”的難題。三是充分發揮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調動企業創新積極性,進一步深化產學研合作,在數實融合的企業實踐中攻堅克難,進行面向實際問題的針對性創新。
(四)加強統籌,優化要素資源配置,消除協同障礙
湖南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對于數字化發展相對落后和基礎設施薄弱地區,要加強跨區域合作,支撐區域協調發展。數據成為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之后的第五大生產要素。數據要素的價值不僅體現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領域,還深刻改變著農業、制造業、服務業等傳統領域。通過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打造數據共享平臺,實現數據開放共享,消除“數據孤島”,砸掉“數據煙囪”,鼓勵和支持中國(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依法探索數據跨境安全有序流動。一是通過加大政府投入,如專項資金、配套資金,提升數字經濟服務效率。二是出臺政策法規,鼓勵編制數字化轉型方案、以多種方式激勵各類主體參與、解決各地數字化轉型和融合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消除合作堵點,從而縮小發展差距。
(五)加快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以數字產業化發展帶動產業數字化。一是加快數字產業化,促進不同主體、不同產業之間進行數據交換。二是推進產業數字化,用完善的數據登記、確權、定價、交易、監管制度,促進數據要素流動,激發要素市場活力。確保湖南先進制造業、四大傳統產業、四大優勢產業、四大新興產業和四大未來產業順利實現數字化轉型升級。三是構建健全的營商環境,促進多元化資金投入,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推進跨地區、跨國合作,避免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兩張皮”現象。
湖南作為中部地區重要省份,大力推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要因地制宜強化數字基礎設施建設、迎難而上解決技術難題、重點推進先進制造業發展、解決中小企業轉型難等一系列問題,增強治理能力,提升治理水平,從而推動數據要素、數字技術融入實體經濟,形成新質生產力,從而真正實現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高質量發展。(作者:王晶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