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資源環境約束日益趨緊的大背景下,循環經濟產業園作為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載體,已然成為我國實現 “雙碳” 目標的關鍵抓手。據國家統計局與中國循環經濟協會聯合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 年我國循環經濟產業園區市場規模已突破萬億元大關,年均增長率持續保持在 15% 以上,且行業預測 2025 年這一規模將攀升至 1.5 萬億元。這些園區通過產業鏈延伸和資源循環利用,創造性地構建起 “上有堅果、中有作物、下有畜禽” 的立體生態模式,部分示范園區更是成績斐然,林下經濟產值突破 10 億元。然而,產業發展進程中仍面臨諸多挑戰,資源利用效率不高、創新能力不足、碳減排壓力大等問題突出。本章將系統分析循環經濟產業園的發展現狀,深入剖析制約因素,并提出針對性的發展策略,同時結合典型案例,為促進園區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一、總體發展現狀
1. 市場規模與政策環境
近年來,我國循環經濟產業園區市場規模呈現出迅猛增長態勢。2024 年市場規模突破萬億元,預計 2025 年將達到 1.5 萬億元,年均增速超 15% 。如此高速增長的背后,離不開國家政策體系的有力支撐。自《循環經濟促進法》頒布實施以來,國家相繼出臺《“十四五” 循環經濟發展規劃》《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文件,從產業規劃、財稅優惠、技術創新等多維度為循環經濟產業園的發展提供制度保障。例如,在財稅政策方面,對從事資源綜合利用的企業給予增值稅即征即退、企業所得稅減免等優惠;在項目審批上,開辟綠色審批通道,加快循環經濟項目落地。
2. 區域分布與產業特征
目前,我國循環經濟產業園已形成以山東、內蒙古、江蘇、廣東等為代表的重點發展區域。山東憑借豐富的能源資源和工業基礎,在工業固廢綜合利用領域優勢明顯;內蒙古依托廣袤的土地和清潔能源資源,大力發展風光儲一體化與廢棄物處理相結合的生態產業;江蘇、廣東等沿海省份則憑借發達的制造業和完善的產業鏈,在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電子廢棄物處理等領域走在前列。
這些園區普遍構建起 “資源 - 產品 - 廢棄物 - 再生資源” 的循環產業鏈,涵蓋農業循環、工業循環、再生資源循環等多個領域。在農業循環方面,通過種養結合、生態農業模式,實現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在工業循環領域,企業間通過副產品交換、能源梯級利用等方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再生資源循環產業則致力于將廢舊金屬、塑料、紙張等回收再加工,重新投入生產環節。
3. 典型運營模式
生態復合型:以云南漾濞核桃產業園為典型代表,該園區充分利用當地的核桃樹資源,構建 “核桃樹 + 經濟作物 + 中藥材” 立體種植模式。在核桃樹下種植大豆、魔芋等經濟作物,同時套種重樓、木香等中藥材,形成立體生態種植體系。這種模式不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還通過多種作物的協同生長,減少了病蟲害的發生,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產業協同型:部分產業園區內企業間形成緊密的產業協同關系,實現副產品交換與能源梯級利用。例如,在一些化工園區,一家企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蒸汽、余熱可以供給另一家企業使用;一家企業的廢渣、廢氣經過處理后,成為另一家企業的生產原料,有效降低了企業的生產成本和環境壓力。
循環產業鏈型:通過構建完整的循環產業鏈,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如某些鋼鐵園區,將鐵礦石冶煉成鋼材后,產生的高爐渣、轉爐渣等固廢用于生產水泥、建材等產品;產生的煤氣用于發電,發電產生的余熱用于園區供熱,形成了一個閉環的循環產業鏈。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 資源利用效率
當前,我國循環經濟產業園在資源利用效率方面仍存在較大提升空間。重點行業如鋼鐵、化工、建材等資源產出效率低,大宗固廢利用不充分。以鋼鐵行業為例,雖然近年來我國鋼鐵行業在固廢利用方面取得一定進展,但仍有部分高爐渣、鋼渣等固廢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存在堆存現象,不僅占用土地資源,還可能造成環境污染。
此外,再生資源回收規范化水平不足,低值可回收物處理難。我國再生資源回收行業存在小、散、亂的特點,回收體系不完善,導致大量低值可回收物如廢塑料薄膜、廢玻璃等未能得到有效回收利用,最終進入垃圾填埋場或焚燒廠,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
2. 技術創新瓶頸
技術創新是推動循環經濟產業園發展的核心動力,但目前我國在這方面面臨諸多瓶頸。創新要素配置不合理,科研機構、高校與企業之間缺乏有效的協同創新機制,導致科研成果與市場需求脫節,成果轉化能力弱。同時,部分園區存在產業鏈趨同現象,產品同質化嚴重,企業之間陷入低價競爭,難以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制約了產業的升級發展。
3. 雙碳目標壓力
對于石化、化工等傳統高耗能園區來說,碳排放量大,精準減排需求迫切。盡管這些園區采取了一系列節能減排措施,但由于技術水平、設備更新等限制,距離實現 “雙碳” 目標仍有較大差距。此外,環保投入成本高也是困擾園區發展的一大難題。企業為滿足環保要求,需要投入大量資金用于環保設施建設和運營,但由于環保效益的外部性,企業難以在短期內實現經濟效益轉化,增加了企業的經營壓力。
三、發展策略建議
1. 政策引導機制
進一步完善《循環經濟促進法》配套實施細則,明確各部門職責,細化政策措施,增強政策的可操作性。同時,建立園區綠色金融支持體系,鼓勵金融機構開發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等金融產品,為循環經濟產業園的建設和運營提供資金支持。例如,對符合條件的循環經濟項目給予低息貸款、貼息補貼等優惠政策,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2. 技術創新路徑
搭建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促進科研機構、高校與企業之間的深度合作,實現創新要素的優化配置。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聯合科研團隊開發高附加值循環利用產品,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市場競爭力。同時,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完善技術轉移轉化機制,加速科研成果在園區內的落地應用。
3. 運營模式優化
推廣 “產業 + 生態 + 文旅” 三產融合模式,將循環經濟產業與生態旅游、文化體驗相結合,拓展園區的功能和盈利渠道。例如,在農業循環園區內建設生態觀光園、農耕文化體驗區等,吸引游客前來參觀體驗,增加園區的收入來源。此外,建立數字化資源管理平臺,利用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實現對園區內資源流動、生產過程、能源消耗等的實時監測和精細化管理,提高園區運營效率和管理水平。
四、典型案例分析
1. 山東循環經濟示范園
山東某循環經濟示范園通過構建 “煤 - 電 - 建材” 產業鏈,實現了固廢的高效綜合利用。園區內的電廠將煤炭燃燒發電后,產生的粉煤灰、脫硫石膏等固廢作為生產水泥、新型墻體材料的原料,供給園區內的建材企業。目前,該園區固廢綜合利用率超 90%,萬元 GDP 能耗累計下降 18.7%,不僅減少了固廢對環境的影響,還降低了企業的生產成本,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雙贏。
2. 內蒙古生態產業園
內蒙古某生態產業園依托當地豐富的風光資源,構建 “風光儲 + 廢棄物處理” 能源循環系統。園區內建設風力發電場、太陽能光伏電站,并配套建設儲能設施,將清潔能源發電與園區內的廢棄物處理項目相結合。例如,利用清潔能源產生的電力驅動廢棄物處理設備,同時將廢棄物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沼氣用于發電,形成了一個可持續的能源循環體系。該園區年減少 CO?排放 12 萬噸,為當地的生態環境保護和能源結構調整做出了重要貢獻。
3. 云南漾濞核桃產業園
云南漾濞核桃產業園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立體種養體系。除了在核桃樹下種植經濟作物和中藥材外,還發展林下養殖,養殖土雞、黑山羊等畜禽。畜禽糞便作為有機肥還田,為核桃樹和其他作物提供養分,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生態循環系統。目前,該園區林下經濟產值已突破 10 億元,帶動周邊農戶年均增收 8000 元,有效促進了當地農民增收致富和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