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經濟作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已連續兩年被寫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其巨大的發展潛力也吸引著各地加快布局低空產業。現階段,低空經濟處于起步階段,從垂直起降場的建設,到通信、導航、監視、氣象、算力等各種硬件設備的組成,再到空中交通管制系統等核心軟件和數據服務系統的研發,低空飛行基礎設施和飛行保障設施生態系統有待進一步構建和提升。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國家重大戰略布局的核心區域,承擔著引領科技創新、深化改革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使命。目前,粵港澳大灣區正通過政策引導、技術創新、場景拓展和區域協同等多維度加速布局,推動低空經濟從概念走向規模化應用。
一、政策紅利逐漸釋放
粵港澳大灣區在低空經濟領域的政策布局以“頂層設計引領、區域協同創新、場景驅動落地”為核心,形成了多層次、多維度的政策支持體系。《廣東省推動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6年)》明確提出,適度超前布局低空基礎設施、積極拓展低空應用場景、引導更多資金向低空經濟領域傾斜。在具體城市層面,深圳率先出臺全國首部低空經濟產業促進專項法規《深圳經濟特區低空經濟產業促進條例》,從基礎設施到產業應用作了詳細解讀;廣州通過修訂《廣州市低空經濟發展條例》,推動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珠海依托“雙航展”平臺規劃低空空域商業運營通道,打造通航制造與維修產業鏈;香港通過“監管沙盒”試點放寬“超視距飛行”限制,并計劃與內地共建跨境低空走廊,推動物流、旅游等場景落地。粵港澳大灣區正通過積極立法,推動低空經濟產業蓬勃發展。
在空域管理方面,2024年11月5日,空軍表態空軍和民航部門將支持5省低空改革和深圳無人機城市飛行試點,飛行計劃審批時限由5天壓減至3天,緊急飛行即報即批,非管制空域提前2小時報備即飛。同時,中央空管委即將在深圳等六個城市開展eVTOL試點,開展試點文件對航線和區域都有相關規劃,對600米以下空域授權部分地方政府。
二、產業基礎厚積薄發
粵港澳大灣區低空經濟產業正依托政策賦能、技術突破與場景創新,加速構建全球領先的產業生態。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深圳已經開通203條無人機航線、建設121個起降點;佛山規劃在物流樞紐、交通樞紐、景區、醫療機構等場所分級布局起降網絡;深圳整合三維地理信息和空域數據,為低空經濟發展提供新動力。在產業布局方面,大灣區作為全國低空經濟核心引擎,已經形成差異化產業布局:深圳以消費級無人機為主導,聚集大疆、道通智能等1700余家企業,占據全球70%市場份額;廣州聚焦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和飛行汽車,億航智能的無人駕駛載人航空器(EH216-S)率先獲全球適航認證;珠海依托“雙航展”打造通航制造、維修及航材供應鏈,構建低空基建網絡。
三、應用場景持續拓展
粵港澳大灣區低空經濟應用已形成多元化、規模化的發展格局,涵蓋物流、交通、旅游、應急等多個領域,成為全國乃至全球低空經濟的先行示范區。深圳福田口岸試點無人機跨境配送,解決香港山地地形配送難題,美團無人機在深圳公園實現外賣10分鐘精準送達,珠海華發珠海灣社區打造“無人機入戶”智慧配送模式;廣州醫療無人機7分鐘完成跨院區血液樣本運輸,珠海計劃在社區實現“無人機送藥到露臺”;億航智能的無人駕駛載人航空器EH216-S在廣州、深圳開展空中游覽試點,并計劃擴展至空中出租服務。未來,隨著空域管理改革深化和“低空智聯”基礎設施落地,大灣區有望率先建成萬億級“空中交通網”,重塑城市群發展格局。
四、財政政策發出積極信號
在財政政策方面,一方面,專項債新政定調支持低空經濟基礎設施,2024年10月國新辦新聞發布會表示,財政部將研究擴大專項債使用范圍,合理支持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基礎設施,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12月25日《關于優化完善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管理機制的意見》明確將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基礎設施納入專項債券用作項目資本金范圍。另一方面,2025年1月7日《關于促進政府投資基金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強調,基金定位要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有利于低空經濟的發展。產業基金方面,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有20個省市成立低空經濟產業基金,總規模超千億元。
然而,當前粵港澳低空經濟發展仍面臨“空域管理難、基建滯后、產業鏈分散、法規不健全”等突出問題。若不能加快突破瓶頸,不僅會錯失國際競爭先機,更可能制約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整體進程。因此,推動粵港澳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已刻不容緩。

五、粵港澳大灣區低空經濟產業存在的問題
1.基礎設施建設不足
發展低空經濟產業需要有相應的基礎設施相配套,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緩慢制約了粵港澳大灣區低空經濟產業發展。一方面各類通用航空機場和停機坪建設緩慢,無人機起降場、充電站等設施覆蓋率低,難以覆蓋各種場景需求。另一方面是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缺乏統一規劃,低空通信網絡覆蓋不均,導航精度不足,制約復雜環境下的安全運行,三地氣象、地理、交通數據尚未打通,阻礙智慧空管系統建設。另外,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在推動新基建和數字經濟設施建設中,缺乏統一規劃,發達城市和欠發達城市發展不協調,內地城市和港澳城市不協調,都制約了低空經濟產業的發展。
2.空域管理機制缺乏
低空空域(通常指1000米以下空域)的開放程度和管理模式直接影響低空經濟的活力。目前,低空空域分類管理、動態釋放等政策尚未落地,企業面臨“無規可依”困境,跨區域協調機制缺失;空域資源碎片化嚴重,導致企業運營成本高、創新應用受限。
3.低空經濟產業發展模式不成熟,規模效應較難顯現
由于粵港澳大灣區低空經濟產業缺乏具備生態整合能力,產業組織松散,缺乏產業競爭力,同時缺少成熟的低空經濟產業發展案例,可能會面臨難以招商引資、產業難以持續深入發展的情況。并且,大灣區雖擁有無人機研發制造優勢,但下游應用場景開發不足,配套服務(如保險、維修、培訓)尚未形成規模,產業鏈上下游脫節,導致技術優勢未能轉化為市場競爭力,難以形成規模效應。
六、粵港澳大灣區低空經濟生態圈構建對策
1.充分利用各種政策性資金和社會資本,完善低空飛行基礎設施建設
為保障低空經濟順利發展,廣東省發改委成立低空經濟專班,負責對全省低空經濟發展統籌協調,推動低空經濟重大項目建設,涉及爭取政策性資金的項目由低空經濟專班審核。在各類政策性資金中,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于2025年新增加低空飛行設施設備領域,專門用于支持低空經濟產業基礎設施建設。該領域支持內容主要包括低空飛行起降基地等起降設施,停機庫、能源供給設施、維修設施等地面保障設施,通信、導航、監測、數據存儲處理等信息處理設施,低空飛行監管平臺、低空智聯網等。低空經濟基礎設施建設是產業產業發展基礎和源頭,2025年作為低空經濟發展的窗口期,搶占政策風口,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有利于推動區域內產業結構優化,提高區域經濟活力。
同時,也需加強各類社會資金投入,完善金融資金支持,加快完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激勵企業和社會力量加大低空經濟產業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投入,撬動各類社會資金支持低空經濟產業創新。
2.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推動低空產業持續健康運行
在產業鏈方面,完善粵港澳大灣區低空經濟產業鏈,加強生產制造、飛行運營和市場應用等環節創新的協同和對接,充分發揮龍頭企業招商引資功能。在區域協同發展方面,可以充分發揮廣州、深圳引擎作用,探索與其他城市跨區域航線發展新模式,各城市充分利用當地優勢,將低空經濟與當地優勢資源相結合,探索開拓符合當地發展的應用模式。
3.完善低空經濟法律法規,推動低空經濟運行“有法可依”
當前促進低空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大多從宏觀角度出發,對低空空域申請、起降基地用地審批流程、低空飛行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未提出相關指導意見。因此,加快推進出臺各項政策法規,圍繞低空經濟發展,從稅收、專項基金、土地、市場準入、交通、安全、環境保護、社會管理等多個方面出臺配套政策,扶持龍頭企業,優化營商環境,培育低空經濟市場。
粵港澳大灣區通過政策創新、場景深耕和區域協同,正構建全球領先的低空經濟生態圈。未來,隨著技術迭代和制度突破,大灣區有望成為首個實現“空中交通網”全覆蓋的城市群,為新質生產力發展和區域融合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