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顯示,長安新區面積20.36平方公里,將通過“填海造地”的形式,形成“一內海、二半島、三板塊”的總體空間結構。
“一內海”是指新區內部組織與外海相連、面積1.9平方公里的內海;
“二半島”指自西向東分別為臨港產業半島及濱水服務半島;
“三板塊”包括海洋國際商貿板塊、海洋生態文旅板塊、海洋現代物流板塊。其中,海洋國際商貿板塊與海洋現代物流板塊主要是商業、研發用地為主,海洋生態文旅板塊用地性質主要為居住、商業休閑用地。
2008年籌建新區,2010年開始編制總規,2012年國家海洋局批復建設用海規劃……關于長安新區的種種設想終于出爐了。11月30日,從市城鄉規劃局獲悉,備受關注的《東莞市長安新區城市總體規劃(2014—2030)》(下簡稱《規劃》)已編制完畢,正進行批前公示階段。
功能 建成莞深城際創新與總部基地
新區東靠長安鎮,北靠虎門鎮,西臨廣州南沙,東南接深圳沙井,西南臨伶仃洋。距離深圳機場10公里,距深圳前海25公里。總體規劃面積20.36平方公里,其中陸域8平方公里、海域12平方公里。
按照規劃,新區城市性質為珠三角國際灣區海洋文化名城、東莞濱海商務新城。城市職能主要包括珠三角地區海洋產業基地、莞深城際創新與總部基地、東莞現代生產性服務業核心之一。新區的居住人口規模為10萬人,就業人口為30萬人。
該區將充分發揮濱海資源優勢,搭建區域性創新平臺,吸引高端產業進駐,提升產業服務水平與人才集聚能力;高標準開發濱水空間,提升城市品質,健全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網絡,創新宜居城區典范;構筑集約高效的一體化綜合交通系統,以完善的交通系統引導城市開發。
空間 規劃16.47平方公里建設用地
新區的用地現狀除少量工業用地及閑置地外,大部分都是水域面積,包括龍涌等5條河涌水域面積、12平方公里海域面積。根據規劃,新區將圍繞內海組織城市空間和功能布局,“填”出三個區域板塊的建設用地。總的城市建設用地為16.47平方公里,最終形成“一內海、二半島、三板塊”的總體空間結構。
按照整體城市設計,新區通過內海、河道、海洋生態公園、城市公園、濱水綠化廊道和道路綠化廊道等要素,構筑點、線、面結合的城市開放空間系統,形成藍綠交織的城市開放空間網絡。
交通 軌道交通為骨干,設有湖底隧道
新區道路系統規劃圖顯示,轄區內有多條主干路將三個板塊區域相連接。在海洋國際商貿板塊,還設有湖底隧道貫通東西。
按照交通規劃,新區將以軌道交通為骨干,常規公交、水上交通、城際大巴、城際軌道、高/快速路復合的多模式交通形式,強化與區域交通系統的協調,構筑和諧高效、綠色集約、便捷安全的一體化綜合交通系統。
同時,構建高速公路、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五級道路系統網絡;規劃新區軌道交通與常規公交走廊,便捷聯系長安、虎門、深圳;打造多元、便捷、靈活、兼顧交通出行和休閑旅游性質的水上客運系統;構筑以人為本、體現濱水舒適特色的慢行交通系統。
此外,還將根據道路功能,實行差異化斷面設計,在道路斷面設置上保證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空間。
產業 海洋主題公園設有游艇碼頭等配套設施
按照產業發展戰略規劃,新區將構建研發與海洋科技服務的產業體系,建立文化創意的完整產業鏈條,培育游艇產業與海洋文化旅游,積極發展現代金融服務、高端商務服務。
記者梳理發現,新區設有海洋生態公園、中央親水公園、體育公園、紅樹林公園、海濱公園共5個與海洋相關主題公園。此外,還專門設有游艇碼頭、濱海酒店、商業中心等旅游配套設施。規劃沿江高速以北的生態公園東西分別與東寶河濱水廊道、磨碟河濱水廊道相聯系,構筑半環狀的生態綠地骨架。新區內部組織五條指向內海的向心型綠軸,形成新區內部綠化網絡。
此外,為保證新區生態環境,在水系規劃方面,新區將建設“一河一灣一濕地”水系格局。一河,截流河,即在長安新區北部新建截流河,將現狀流經規劃區的河涌截流后分別排至磨碟河、東寶河;一灣,即在新區南部建設內海,與交椅灣相通,并實時監控內海的水質,當水質惡化時,通過閘門控制置換灣內水體;一濕地,在截流河以南構建景觀濕地,并與東寶河、磨碟河組成生態綠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