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老齡化社會,養老產業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近年來不少企業和社會資本都將目光投向了這一領域。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的發展。”更為今后我國養老產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11月5日,第六屆中國老年住區項目交流大會在浙江省衢州(樓盤)市常山縣賽得健康小鎮召開,多位養老產業領域權威專家學者紛紛就新時代如何更好地發展養老產業建言獻策,作為住房城鄉建設部主管的國家級權威媒體,中國建設報一直高度關注養老產業的發展情況、相關實踐模式及案例,現就這次會議一些權威專家學者的重要觀點和建設性意見予以整理發布,以供各級政府部門、養老行業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決策參考。
中國房地產業協會會長、原建設部副部長劉志峰: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為新時代養老產業提出了更高的目標任務,既是對我國老齡化社會面臨的形勢和矛盾的準確判斷,也是對養老產業政策體系建設、老齡事業發展的深刻分析,尤其是通過“醫養結合”加快發展養老產業的指導思想,為新時代老年住區和養老地產指明了方向。解決養老產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完善的矛盾,要圍繞為老年人謀幸福這一重點,補短板、強弱項,要圍繞“老有所養”、“住有所居”這兩個老百姓關心的問題,加快發展養老產業,促進住房、養老、生態三方面協調發展,為老年人創造美好的晚年生活。
中國房地產協會名譽副會長童悅仲: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們的物質需求得到了滿足,更渴望在精神領域得到解放,享受一種閑適、從容、淡定的生活狀態,越來越多人向往慢節奏的生活方式。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人的壽命也得以延長,養老需求非常突出。養生養老產業除了要把硬件建設好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完善服務功能,這也是我們最欠缺的,要進一步提高從業人員的職業素養和技能,提升職業道德水準。
中國老齡產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曾琦:如今,我國人口老齡化迅猛發展,老年人消費規模與水平逐步提升,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與轉型促使市場環境不斷優化,民間資本的投資積極性與熱情高漲。日前,有關養老服務的相關政策措施不斷出臺,以“宜居環境”建設為主體的外部政策環境進一步利好,吸引越來越多人的關心關注。同時,各路資本投入養老地產發展的趨勢越發明顯,養老地產正在成為老齡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力量。投資商紛紛將目標群體鎖定在中高端老年群體,并且把一線城市與生態宜居城市作為養老地產的主戰場,建設綜合性老年社區、全齡社區的老年住宅等項目,養老產地正呈現出多元化、綜合化的發展模式。 在未來發展中,需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體系,加強金融支持體系建設,推進終生住宅設計建設,加快中高端市場的培育與發展,進一步創新養老地產的盈利模式。
中國建筑設計標準標準研究院總建筑師劉東衛:目前,我國人口深度老齡化危機持續加重,老齡事業發展任重道遠,新型城市復合介護型養老設施建設尤為迫切。城市宜居養老項目要融合社區、機構與居家養老為一體,在城市既有或新建社區中植入中小規模養老設施,既能為需要高齡介護的老人提供日常生活支援及護理照顧,也能成為社區居家養老就近使用的綜合性服務中心。要秉承與城市住區融合建設發展的基本理念,充實養老設施功能,定期組織開展活動,創造更多交流交往機會,活躍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要打造多元化、協同化、融合化的專業介護型養老設施,合理布局,提高空間使用效率,滿足老年人個性化生活需求,為老年產業發展提供可借鑒樣板,推動養老產業加快發展。
浙江賽得健康產業投資管理集團董事長涂國紅:進軍養老產業,不能用傳統的房地產開發思維,房子其實只是服務老年人群的工具而已,更多需要打造全齡健康養老模式,讓老年人群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 。養老服務的內涵是讓老人生活的更快樂、生命質量更高,而不是待在養老公寓里。這就需要運營商在遵循傳統文化“天倫之樂”基礎上,構建以健康為基礎的個性化生活場景,打造以服務為特色的健康活力社區,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全齡化的健康養老服務,讓老年人想來養老,年輕人想來休閑,小孩子想來游樂。
日本國駐華大使館一等秘書平山翔吾 :從全球的角度來看,日本和中國的老年化進程都呈現出飛速發展的態勢,日本比中國早30年達到65歲以上的老人超過人口總量10%的占比。日本老齡化飛速發展的同時,住宅供給開始出現無障礙化、景觀化等特點,符合老年人生活需求。2006年,法律將建筑物以及交通無障礙化進行了政策統合,將停車場、公園、人行過道等地納入規定范圍之內。如今,無障礙化通道遍及老年人日常生活的每處場所。通過養老有關法律法規的制定實施,解決老年化問題,并與現有的保險制度、城市建設有關政策相結合,以最小單位的地方政府為主體,協調盡可能多的民間企業和居民,共同聯手應對老齡化。
親和源集團有限公司顧問華山:年人是社會的寶貴財富,不是過去所謂的“老、弱、病、殘”的代名詞,他們的經驗智慧是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養老,一方面要為身邊需要幫助的單身獨居老人帶去實際的關愛,另一方面也要讓老人成為社區工作的補充力量,為老年生活找到發光發熱的平臺,真正滿足人們對美好老年生活的向往。老有所養、老有所依,不是一句空話,而是全社會應該關注并為之努力的,各類投資者也適合更著眼于長遠布局及選擇養老產業發展。所以,養老產業要統籌兼顧,加大服務力度和品質,努力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又快又好發展。
北京(樓盤)福祉之家養老服務有限公司創始人蔡冬冬:失能老人最痛苦,最需關愛和溫暖。但是,與經濟發展水平和老齡化程度相適應的失能老人養老服務體系至今尚未形成,且絕大多數失能老人的親屬不僅缺乏護理常識,也無法長期透支時間、精力和財力。目前,居家失能、半失能老人的護理只能依靠家庭進行自我照料和保障,許多家庭不堪重負。所以,隨著老齡化加劇,健康養老服務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涉老的衣食住行特別是醫療、保健、康復、護理等服務業市場需求強烈,發展空間巨大。
前英智康復集團副總裁陳首春:我國老齡人口數量大,分布廣,老齡狀態不一,存在著多種多樣的需求。也正是因為多樣的需求,產生了多種類型的養老住區及養老服務的創新模式。全齡化養老社區就是一種順應時代發展的新型養老概念,它是普通城市社區與一般養老社區的融合和進化,是既照顧老人生理又顧及老人心理安慰的人性化養老社區模式。而養老產業也不再局限于傳統意義上的老年人,而是在市場面前尋找更大的機會,除關注高齡護理老人、進行養老機構建設外,將擴大到關注健康活力老人。其中,55歲以上至75歲間老年人群消費更有潛力,將成為養老產業投資重點關注目標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