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和自身轉型壓力疊加影響下,銅陵市以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為突破口,打好轉型升級攻堅戰。
今年以來,銅陵市通過引導資金撬動、技術創新驅動、重大項目帶動等系列舉措,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謀取發展新空間。圍繞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該市5個工業園區成為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銅陵經開區銅基新材料產業集聚發展基地已形成了銅板帶、電子銅箔、銅合金材料等6條銅基新材料產業鏈,成為我國銅材加工領域品種最全、產業鏈最完整的銅材精深加工產業基地。
當前,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第一要務。銅陵市作為一個傳統的資源型城市,同時面對著重化工業利潤空間萎縮和新經濟增長點缺失的雙重壓力,在這場轉型的浪潮中被推到了風口浪尖。如何盡快讓城市從傳統工業重鎮走向現代產業新城,成為了銅陵市必須破解的一道難題。
——推動“上大壓小”拓展發展空間。對于銅陵來說,最稀缺的發展要素不是土地和資金,而是環境容量。由于歷史的原因,銅陵市的工業企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三高”問題,市內部分區域的二氧化硫濃度長期超過二級標準,環境容量消耗殆盡,即使有土地也無法新上項目。在“十一五”期間,銅陵市抓住了國家鼓勵“上大壓小”的歷史性機遇,拆除電廠小機組,新上百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爆破“一冶”鼓風爐,新上循環園閃速熔煉、吹煉爐;淘汰焦化廠老焦爐,新上新亞星干熄焦爐;搬遷銅陵“小鋼聯”,新上富鑫、旋力特鋼優鋼;關停立窯小水泥,新上海螺、上峰干法水泥……隨著這樣一批“上大壓小”項目的建成,不僅銅陵市冶金、電力、建材等產業的規模和檔次得到有效提升,而且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騰出了環境容量,從而使城市的轉型發展成為可能。
——營造親商、安商、富商的發展環境。為了打造投資政策的洼地,銅陵市在充分研究其他地市優惠條款的基礎上,結合本地實際,系統出臺了一批鼓勵企業發展的政策,囊括了土地、財稅、投融資、產業創新、人才等各個方面,高附加值、高新技術含量、產業鏈關鍵環節的項目將得到最優惠的政策待遇。
——圍繞本地定位堅持“挑商選資”。銅陵市在近幾年的招商過程中,緊密圍繞本地新興產業發展,堅持產業鏈招商、園區招商、定向招商,注重引進符合產業結構調整政策、能夠發揮本地資源優勢、位于產業鏈關鍵環節的企業,成功引進了一批像全威低氧銅桿、華納銅箔、超遠印制電路板、銳展發動機、中發電氣、盾安特種閥門這樣的優質新興產業企業.
——集中優勢兵力率先突破“首位產業”。銅陵市按照安徽省委省政府的發展思路,選擇了本地具有一定基礎的優勢產業——銅基新材料產業,作為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首位產業”,力爭在“十二五”期間率先突破。圍繞這個目標,銅陵市專門編制了《銅基新材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出臺了迄今為止銅陵市最優惠、最全面的《銅陵市鼓勵銅基新材料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啟動建立銅基新材料產業投資基金,謀劃儲備了一批銅基新材料重大項目,開展了銅基新材料產業發展平臺申報,發布了《銅陵市發展銅基新材料產業考核辦法》,力爭將銅陵市打造成為世界銅基新材料產業的投資洼地。目前,銅陵市已初步形成了“板、箔、線、管、棒、合金”共六條銅基新材料產業鏈,并且該系列產業鏈于2011年獲得國家發改委6900萬元資金支持,成為安徽省首個獲國家批復的區域特色高技術產業鏈。
——引導產業規模化、集群化發展。通過近幾年的努力,銅基新材料產業園、印制電路板產業園、特種閥門產業園、光電產業園等一批重點產業園區從無到有,由小變大,已初具規模。
——堅持走“產學研”結合的道路。目前,全市已擁有省級以上創新型企業2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22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4個,省級實驗室2個。與中科院合作建設的皖江新興產業技術發展中心正式掛牌。成立了銅陵有色集團控股公司牽頭的銅基新材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有技術合作關系的科研單位已擴展至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四川大學、中南大學等一批國內著名科研院校。
下一步,銅陵市將繼續把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全市產業升級調整、建設“現代產業之城”的重要抓手,按照“政府引導、創新驅動、項目支撐、重點突破”的原則,以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為加快發展的驅動力,以培育引進大項目為集聚發展的著力點,以機制創新和政策完善為保障,堅持高端引領、內涵改造,推動我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產業健康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