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福州8月6日電 (記者 胡蘇)從服裝鞋帽到飛機制造,從貼牌代工到品牌自立,從廉價訂單到高附加值產品……今年以來,福建省瞄準產業鏈薄弱環節,狠抓龍頭、填平補齊,培育產業集群;一步一個腳印堅實邁進產業升級之路,產業結構和發展質量顯著提升。
產能標準化,甲骨文“夢想照進現實”
石獅是聞名全國的紡織服裝產業基地,全市共有紡織服裝企業3600多家,但長期以來企業同質化現象較為突出。2012年底,石獅引入國際知名企業甲骨文公司,共建紡織服裝創新中心,通過云計算技術,為企業提供從面輔料研發、成衣設計、生產制造、線上線下銷售等全方位信息化服務,打造以科技引領傳統產業升級的樣板。
今年上半年,創新中心搭建的“產業鏈生產資料B2B電子集市”,已實現交易額200多億元,預計全年可突破1000億元。
甲骨文(石獅)紡織服裝創新中心總經理肖利告訴記者,目前創新中心正在全力研發紡織服裝業“產能標準化平臺”,目標是通過標準化建設,將紡織服裝業產能打造成類似大豆、棉花一樣的期貨產品;未來國內外采購商可與石獅企業進行產能期貨交易,甚至可以預約未來3至5年的產能。
“到今年10月份,紡織產能標準化平臺就將對外發布。”肖利說,“這是一個有夢想的計劃,如果平臺運轉成功,將對淘汰傳統制造業過剩產能、推動產業整體升級,產生巨大示范效應。”
石獅紡織服裝業僅是福建著力促進產業集群整體轉型的諸多范本之一。今年年初,福建省推出《2014—2015年產業轉型升級行動計劃》,圍繞抓龍頭興產業、企業技術改造、創新驅動發展等,擬定了產業轉型的“路線圖”。
根據行動計劃,2014—2015年全省將完成技術改造投資7600億元;至2015年,培育高新技術企業2000家、創新型企業400家以上。
引入世界500強公司,為福建民企配套產業鏈
今年4月,福建申遠新材料有限公司與福州連江簽約,投資建設年產100萬噸的己內酰胺一體化生產項目。
由于己內酰胺生產過程中需要使用大量氫氣和氨氣,為給生產線尋求穩定原料供應、形成完整產業配套,福州市又引入世界500強企業、全球最大的工業氣體供應商“法國液化空氣集團”,投資4.2億美元建設煤制氫氣和合成氨項目。
一家名不見經傳的民營公司,引入世界500強企業進行產業配套,引起業界廣泛關注。更加引人注目的還有一系列福建民企的海外并購案。
從事代工生產18年的中宇建材集團,引入國際行業巨頭德國高儀公司的戰略投資,成功實現海外上市;去年又通過股權置換,成為德國高儀的重要股東之一,全面接管了高儀(中國)的品牌及市場業務。
7月初,福建泉工機械收購擁有7000個全球客戶的德國磚機企業策尼特公司,開始向國際市場進軍。
中宇建材集團總裁蔡吉林說:“從代工到自主品牌,再到走向國際化,企業需要的不僅是勇氣,更要有持之以恒的創新精神。經過10多年的創新探索,中宇已參與或主導制定國家和行業標準達到10個,擁有有效專利275個。”
廈門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李文溥教授指出,過去福建經濟外向型特征鮮明、產業結構較為單一。如今地鐵、盾構機、戊肝疫苗、氨糖等高技術和高附加值產品已進入“福建制造”名單;產業結構優化的軌跡越來越明顯。
產業鏈重鑄,攀向“微笑曲線”高端
今年1月1日,福建同時出臺“進一步推動工業穩增長促轉型十一條措施”和“扶持小微企業健康發展九條措施”,通過財稅、金融等政策杠桿,為企業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再添新動力。
上半年,福建省經濟運行總體平穩,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9.7%,在東部地區處于領先位次;全省鋼鐵、紡織、建材、裝備等8個千億產業中,有7個實現了兩位數以上增長。
“以加強技術改進、推廣信息化管理以及產品、業態創新為特點的內涵型發展方式,越來越成為福建企業的主要選擇。”福建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相關人士如此評價。
7月初,福州臨空經濟區與福建通用飛機制造有限公司簽訂投資協議,引進民用噴氣式輕型商務機MS760系列飛機制造項目。在這個項目帶動下,法國福雷孔公司“高性能鈦合金航材”、上海電纜研究所“高性能航空航天電纜”項目也相繼落戶福州臨空經濟區。
“抓龍頭、鑄鏈條、建集群、興產業。”福建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員蔣淞卿認為,近年來福建優化產業鏈的思路一以貫之,一步一個腳印、穩步力推企業向“微笑曲線”高端延伸,其成效正逐步顯現。
據福建省經信委透露,經過持續轉型努力,目前全省傳統產業中70%的重點企業已達到國內先進技術水平,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人均全員勞動生產率達20.5萬元,高于全國人均約2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