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10年的培育孵化,蘇州已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的生物醫藥產業高地。據悉,蘇州生物醫藥產業產值年均復合增長率高達18%。2017年,蘇州集聚生物醫藥類企業3000多家,產值約1000億元。
為了加快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蘇州立足產業現狀,制定了《關于加快推進蘇州市生物醫藥產業集聚發展的指導意見》、《關于構建蘇州市生物醫藥產業“1+N”發展模式的工作方案》。
具體而言,所謂的“1”就是構建一個核心區,就是蘇州工業園區,而“N”就是在全市除了蘇州工業園區以外,簡稱9個增長極,在未來到2020年發展規模達到2000億的規模。
除了制定發展政策,蘇州還將目光投向了培育高端生物醫藥人才方面。比如蘇州生物納米園,該園區不足1平方公里,但卻聚集了400多家科技型企業和10000多名生物醫藥人才。眾多人才集聚蘇州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生物醫藥創新生態系統較好。此外,納米技術應用、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也為蘇州形成了集聚優勢。
據了解,目前蘇州已經形成了蘇州工業園區的生物醫藥產業園、昆山市小核酸基地、太倉市生物醫藥產業園、吳中區醫藥產業基地等集聚區。其中,蘇州工業園區更是與上海張江、北京中關村同列國內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第一方陣。
而在資本市場中,“蘇州軍團”也在蓄勢待發。據了解,在港交所無收入生物醫藥企業上市綠色通道上,僅園區就有29家創新生物醫藥企業符合條件,信達生物、亞盛醫藥已率先提交港交所IPO申請。
“蘇州有良好的生物醫藥產業基礎,蘇州膠囊公司是當時全球最先進的空心膠囊生產基地,還有蘇州第四制藥廠、蘇州醫學院等。”蘇州工業園區科信局國際合作處處長殷建國表示,“這些醫藥公司為市里創造了豐厚的稅收,短期內它們即使不創新、吃老本,也能走在全國甚至全球同行前頭。但產業園看重的不是一時的優勢,而是躍上產業發展的快馬,進行戰略性布局、擁抱未來的發展優勢。”
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總經理龐俊勇也坦言:“上海引進很多成熟的跨國大藥企,蘇州離上海較近,我們不想直接與之競爭,事實上也競爭不過。所以一開始就聚焦于引進成長型的創新藥企,走一條與上海不一樣的路子。”
目前,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已聚集了500多家藥物研發創新企業,累計獲得新藥臨床批件56個、涉及34個品種。其中,作為新藥主流的生物藥,近兩年園區一類新藥獲批品種達9個,占全國11.5%,生物醫藥產業競爭力在國家高新區中排名第一,與上海張江同列,是中國新藥研發較為活躍的地區之一。
盡管近幾年蘇州在發展生物醫藥創新方面形成了很多優勢,但對比國內外先進城市發現,蘇州科技創新活力還不夠,投入仍顯不足,原創性成果偏少,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領軍型企業和標志性品牌還不夠多,這些其實都是蘇州今后的工作重點。
而為了彌補短板,將更多精力投入到發展生物醫藥產業當中,從2018年起,蘇州市級財政每年撥付4億元重點向先導產業傾斜。蘇州對生物醫藥產業也有了新規劃,將陸續出臺產業規劃、指導意見、實施方案,并配套產業基金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