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園區通過綠環、綠軸、綠面、綠點的規劃,利用點、線、面結合并與北側及西側的大綠化背景形成很好的聯系,形成“一環一通廊、二軸一面、多級節點”的布局格式。
《三亞市高新技術產業園控制性詳細規劃》已經專家評審審議通過,并于2013年8月8日在媒體上進行公示。日前,記者了解到,三亞市高新技術產業園將打造成以高新技術產業、旅游產品和生活產品加工為主,兼容旅游居住與服務、貨運集散功能的綜合性“綠色”產業園區。
生態保護和區域環境綜合整治相結合
據了解,規劃控制區范圍為東至大矛河,南至現新村農家樂邊界,西至等高線35米山坡,北至椰纖維廠用地為界,呈狹長的葉狀,規劃用地面積為362.26公頃,其中建設用地約為336.02公頃,水域和其他用地約為26.24公頃。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將發展生態工業與發揮區域比較優勢,提高市場競爭力相結合,與引進高新技術和提高經濟增長質量相結合,與區域改造和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與生態保護和區域環境綜合整治相結合,以高新技術產業、旅游產品和生活產品加工為主,兼容旅游居住與服務、貨運集散功能的綜合性產業園區。
點線面相結合的綠化布局
規劃指出,此次規劃注重開發區環境及周圍生態環境的改善,創造一個地綠、天藍、水清的現代工業生態城區,為城市居民提供優美舒適的生活及工作環境。通過綠環、綠軸、綠面、綠點的規劃,利用點、線、面結合并與北側及西側的大綠化背景形成很好的聯系,形成“一環一通廊、二軸一面、多級節點”的布局格式,共筑良好的綠化網絡。
綠點:結合各個不同性質的用地布置不同規模大小的綠色節點空間。
線:結合南北向吉陽大道以及東西向東環高速路至亞龍灣的快速路的防護綠軸,加強快速公路及規劃道路的專用線的防護綠化建設。同時園區內部環路防護綠化也形成線狀綠化。
面:在核心區的北側,吉陽大道以北,結合鐵路高架橋和現有水塘,集中布置了整個地塊的主要綠化公園。
“一環”:圍繞園區的環行干道,設置的防護綠化帶。
“一通廊”:以中心的高速公路(吉陽大道)布置的綠色通廊。
“二軸”:規劃區西北臨山與東南臨河的自然生態軸 。
“一面”:規劃核心區北側的集中綠化面 。
“多級節點”:結合各個不同性質的用地布置不同規模大小的綠點。
園區與區域環境相協調
規劃顯示,園區與區域自然生態系統相結合,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景觀,對規劃區內的現有項目,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和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使其向新興工業轉變。貫徹“減量第一”的最基本的要求,使園區各單元盡可能降低資源消耗和廢物生產,與當地生態環境相協調,將園區與社區發展和地方特色經濟相結合,將園區建設與區域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相結合。
據了解,規劃充分體現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戰略思想,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緊密結合形成開發區獨有的特色;園林綠地的建設與城市建設發展同步進行,使園林綠地在開發區發展的各個時期都能充分發揮其最大效益,充分尊重自然環境,體現可持續發展生態原則;綠地建設符合多元化要求,以生態型,娛樂參與型,觀賞型及防護隔離型等多種型制相結合,將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將打造成以高新技術產業、旅游產品和生活產品加工為主,兼容旅游居住與服務、貨運集散功能的綜合性“綠色”產業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