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縣(市)、城區、開發區三大板塊調協互動發展,加快打造經濟量級的“升級版”是長春經濟發展的總體戰略。在這一戰略指導下,上半年的長春經濟,在工業龍頭的強力拉動下,頂住壓力,企穩回升,逆勢上揚,全面實現“時間過半、任務超半”的階段性目標,為完成全年各項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對此,省委常委、長春市委書記王君正用“凝心”、“聚力”、“干事”這6個字給予高度概括。也正是圍繞這6個字,半年時間里,長春市工信系統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部署,盯住縣(市)、城區、開發區三大塊,加以調度、服務、培育、引領、保障,破解難題、深挖潛能,拿下全市規上工業4656.3億元的產值、同比增長6.3%的好成績,贏得“十三五”開局之年的中盤之戰,為吉林老工業基地新一輪振興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年初以來,市工信局圍繞全年任務目標,研判形勢,結合全市工業經濟特點和重點區域發展實際,對縣(市)、城區、開發區,特別是對高新、經開、汽開、德惠、九臺、朝陽等重點區域的工業完成情況,采取上下旬調度、月度預調度、重點時段調度、月度和季度通報相結合措施,層層落實指標任務,推動三大板塊頂住壓力、創新突破,聯手完成全年計劃8970億元目標的51.9%,實現“時間過半、任務超半”目標。
開發區作為全市經濟的火車頭、工業經濟主戰場,半年累計實現增長5.7%;縣(市)板塊以15%的累計增長速度成為工業穩增長的亮點,其中,九臺、德惠分別增長13%和16%;城區板塊則發揮各自特色工業優勢,實現工業生產與同期基本持平。猶如三駕馬車,三大板塊共同拉動全市工業經濟跑出各轉型升級速度。
盤點上半年長春工業經濟運行成績,本期報道分別從開發區、城區、縣(市)三大板塊中選擇高新區、朝陽區、九臺區、德惠市四個區域,以點帶面,展示長春推進工業經濟穩增長的創新舉措和所呈現出的特色亮點。
高新:
“國字號”招牌釋放發展新動能
長春新區“國字號”招牌給長春高新區注入源源不斷的發展新動力。上半年,全區規上工業總產值完成350億元,同比增長7.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22億元,同比增長15.03%,其中工業投資完成145億元,同比增長16%。
抓住運行不放松。年初以來,長春高新區緊緊圍繞長春新區建設,牢牢把握“穩增長”主基調,把抓好經濟運行組織作為重中之重,加強經濟運行監測分析,對汽車、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等主導產業及重點企業運行狀況,逐月進行跟蹤、調度,研判行業運行狀況,同時做好水電氣熱等生產要素保障,強化企業生產組織和服務,解決企業在生產經營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換來主要經濟指標穩步增長,經濟增長后勁迸發。
招商引資成果豐碩。上半年,新引進項目13個,總投資75.2億元,總占地面積65.6萬平方米。同時強化項目包裝儲備,建立招商項目庫,包裝儲備項目223個。用足用好長春新區“國字號”招牌,先后赴山東、江蘇、浙江、廣東、湖南等地開展“走出去”招商,簽約一批重大項目,洽談項目79個。圍繞構建創新型產業體系,吸引了華為云計算中心等多個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重大項目正式落位。
大項目建設如火如荼。通過項目建設“百日會戰”,上半年開復工項目159個,開工率達全年計劃的86%,其中,投資10億元以上項目20個。總投資37億元的長春新能源汽車產業園啟動建設,總投資54億元的長光衛星航天信息產業園正加快廠房建設,總投資11億元的長春華為云數據中心完成主體建筑設計,輔助樓、機房樓、動力樓施工進展順利;亞泰醫藥園年產1400萬份卡介菌多糖核酸、疫苗項目正在主體施工;華陽玄武巖項目正在安裝調試設備……
創新創業體系更加完善。圍繞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加快構筑創新載體,集聚創新資源。一是加快建設創新平臺。長東北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進展順利,光電子平臺新入駐企業13戶,累計達到42戶;北湖科技園產業二期、省科技大市場建設扎實推進,北湖科技園新入駐企業10戶,累計達到84戶,被評為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二是不斷健全創新孵化體系。持續推進益田硅谷新城、擺渡創新工場等眾創空間建設,中科創客營、長光T2T創業工作室被認定為國家級眾創空間。三是強化金融、人才服務。加快科技金融中心建設,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助推企業融資上市,全區新三板企業達到14戶,新儲備上市企業60戶。
服務企業效能全面提升。再造審批流程,壓縮審批時限,實施并聯審批;全面改造聯合辦稅大廳,在硬件上增設智能遠程納稅申報系統、自主辦稅申報裝置等智能化設施,在軟件上創建了“雙機雙系統通辦”納稅服務模式,為全市全省的辦稅服務改革樹立了樣板。
朝陽:
“三招、三包、三推動”機制見實效
上半年,全區工業產值完成247.7億元,同比增長0.1%,完成“時間過半,任務超半”目標。
圍繞企業生產抓服務。創新舉措,部門合力開展“三招”、“三包”、“三推動”工作。即全體制招商、全部門招商、全員招商,全體制指政府招商的同時,調動區委、人大、政協參與其中;全部門指除區直機關部門,還包含駐區部門;全員指動員全社會經濟組織、協會組織,以及各方面力量參與招商。“三包”即區級領導包工業企業、包落地項目、包重點稅源企業,幫助企業和項目解決難題。“三推動”即政策推動、機制推動、考核推動。到6月底,區級領導共深入企業調研60余次,解決實際問題20余項。
圍繞目標進度抓運行監測分析。在抓好月、季度經濟運行監測分析的基礎上進行旬調,掌握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的生產經營動態,及時預警預報。同時,注重數據源頭管理,確保各項數據相互匹配,全面、真實反映全區工業經濟運行情況。
圍繞擴大總量抓企業“納規”。通過政策扶持等措施,培育促進規模以下企業盡快成長,盡早納入規模以上企業。在2015年9戶工業企業入規基礎上,今年計劃新納7戶,進一步壯大規模經濟總量,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圍繞增強后勁抓項目。加強對重點項目建設督查,隨時掌握項目建設進度,幫助企業協調解決項目推進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確保項目按時完工。上半年,經副區長陳德智及開發區副主任王葳多方協調,解決了路捷公司項目地下兩套廢棄石油管線拆遷問題并幫助企業辦理了開工前的各項手續;在開發區領導主動幫助下,改制企業振華涂裝公司解決了生產用地不足問題,建起占地七萬平方米的新廠區……
圍繞平臺搭建抓園區建設。推進電子商務集聚園、服務外包產業園、文化創意產業園、智慧城市高科技產業園、新型工業產業園等“一區五園”建設,通過依托朝陽經開區6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開展自主創新和產品研發,新型工業產業園正加快由制造向創造轉變,科技創新要素加快向企業集聚。
圍繞企業做大做強抓扶持服務。專人負責、專線24小時開通、網站設專門服務咨詢平臺,全天候、全方面為企業服務。通過“中國吉商·二八零零”中小微企業上市孵化中心“一站式”服務平臺,為企業融資、上市提供服務。同時,做好企業項目的審查、協調和申報工作,力爭讓更多的重點企業及時享受到國家、省、市的項目支持。
德惠:
上半年增速超出年均計劃一倍
上半年,德惠經過與四川郫縣對標,及時調整確定了全年產值500億元的工業運行指標,分解落實到21個鄉(鎮)、街等成員單位,細化分解到每一戶企業,加強日常跟蹤調度和協調指導,所有市級領導均包保重點項目和重點工業企業,每月一次下到包保企業調研推進,實現全市工業經濟穩定增長、逆勢上揚。1至6月,全市163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值262.1億元,完成全年任務的52.4%,半年產值同比增長16%,比全年平均計劃增速(年初計劃8%)翻一番。
重點企業拉動作用明顯。上半年,產值實現超10億元的企業3戶,產值實現超5億元的企業11戶,占規上企業總戶數的7%。其中達利食品、德大公司等3戶食品企業的產值達31.6億元,占全市上半年工業產值的12.1%。
大項目凸顯強大發展后勁。全力以赴組織工業運行的同時,加大重點項目投資建設力度。北京桑德環境資源股份有限公司投資總額6.8億元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一期投資2.4億元已全部到位,近期將投產運營,達產即可成為產值億元企業;達利食品今年計劃新增投資2億元,建設4棟廠房和1棟庫房,新上食品生產線2條、飲料生產線2條,預計7月投產;福建回頭客食品有限公司投資總額20億元的食品加工項目,一期項目投資8億元,將實現當年建設當年投產;山東泉林紙業有限責任公司投資總額135億元的秸稈綜合利用項目,一期資金26億元已全部到位,計劃7月投產試運營,該項目一期達30%即可為德惠工業貢獻10億元的產值。
穩增長的背后是德惠市委、市政府解放思想、科學謀劃,搶抓機遇、創新發展的結果。
抓重點,做強龍頭企業。抓骨干企業運營。吉林德大2016年計劃實現產值15億元,同比增長2.4%;達利食品建成投產便成為全市食品加工業龍頭企業,納稅大戶,2016年計劃實現產值35億元,同比增長15%,利稅2億元。僅此兩戶食品企業產值就占全市規上工業總產值的10%。
抓服務,強化目標保增長。經濟運行管理部門變常態化管理為常態化服務,組織專門人員對全市163戶規模以上企業逐戶開展調研,隨時上門服務,幫助企業化解運營中遇到的困難;與21個鄉鎮、街等成員單位的主管領導及工作人員實行旬調度、月分析、季總結,對生產運行過程中出現問題的企業,及時調整指標,再度細化分解,確保全年目標的穩定增長。
抓“進規”,培植骨干企業。培植服務投資大、規模大、產值大的工業企業“進規入統”,上半年新入規企業26戶,實現產值12.5億元,占全市上半年規上工業產值的5%。
抓創新,優化產業結構。引導企業在引進新設備、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上,加強自主創新,加快轉型升級。在政府和相關部門引導幫助下,華隆制瓶有限公司經引進浙江才府玻璃容器有限公司進行重組,將原有5萬噸產能提升到18萬噸,效益產值將提高3倍。
九臺:
集群發展加快工業轉型升級
今年上半年,九臺區在對全區1366戶工業企業中的218家規上工業企業運行情況進行全面組織、跟蹤調度、抓好服務的同時,強化工業投資和大項目建設,圓滿實現“時間過半、任務超半”的工業經濟運行目標。1至6月,全區規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值317.6億元,同比增長13.1%。
九臺區工業經濟穩增長得益于產業集群的打造。目前,全區已形成以中譽集團、吉柴發動機等為龍頭的機械加工業,以吉林吉鋼、建華管樁等為龍頭的冶金建材業,以伊利食品、金鑼肉制品、天景食品等為龍頭的精優食品業,以華能電廠、龍嘉煤田等為龍頭的礦產能源業,以海伯爾制藥、亞泰制藥等為龍頭的生物醫藥業等多業支撐、集群發展之勢。
建園區、筑平臺,夯實工業之基。依托九臺經濟開發區,在16平方公里的建成區內,累計引進落位項目489個,形成機械加工、新型建材、生物醫藥等主導產業,開創了“平臺拓展、項目集聚、工業突破”的可喜局面,規上工業企業達到139戶;在九臺工業集中區內,累計落位項目22個,形成了以天景食品為龍頭的農產品加工業,以金鑼集團為骨干的肉制品加工業。同時,建設了五個省級創業孵化基地,為中小微企業發展提供了發展平臺。
抓招商、服好務,壯大工業綜合實力。圍繞現代裝備制造、礦產能源、生物醫藥、精優食品、商貿物流、新型建材等六大產業項目,著力引進投資額度大、科技含量高、產品附加值高、財政貢獻率高的“一大三高”項目,主動幫助鉆智生物等企業解決用地、審批、融資等問題,確保項目如期建設、盡快投產。對已投產的企業,開展機關干部聯系服務企業活動,及時掌握企業發展難題,幫助協調解決,助推企業發展。促進企業之間配套協作,目前已有正大機械和晟昊汽配、大宇機電和冠迪傳動軸、新發展汽配和恒拓模等30余戶本地企業間部分產品、原料實現配套或建材企業與項目建設單位實現對接,確保企業生產平穩。
抓創新、促轉型,打造工業經濟升級版。推進裝備制造、礦產能源、精優食品3個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加快產業創新和技術創新,實現工業經濟“脫胎換骨”。圍繞生物醫藥產業,規劃建設中古(長春)生物技術合作區,引進醫藥研發、生產、包裝及醫療器械制造等企業,不斷延伸產業鏈條,隨著長春海伯爾生物、康寧杰瑞生物科技、鉆智生物等企業落戶,將逐步打造東北地區生物醫藥產業集聚區;圍繞新材料產業,扶持18家新型特種墻體材料企業發展,鼓勵三大煤田對煤矸石的轉化利用,支持蘭舍硅藻泥、科工碳業研發新產品,實現傳統產業向新材料產業過渡,構建新型建材產業集群;打造技術創新體系,天景食品、建邦汽車、長拖集團等已建成省級企業技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