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知名先進裝備制造企業——泰富重裝集團正在濱海新區的臨港經濟區打造泰富港機及海工高端裝備制造基地項目。該項目實施后,將使泰富成為我國該行業內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和中國制造2025示范工廠,成為中國乃至世界高端裝備制造的標桿和先進制造的引領者。目前,天津海工裝備制造、海洋工程總承包和服務領域實力位居全國前列,自主研發的自升式鉆井平臺、半潛式鉆井平臺和模塊化鉆機建造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濱海新區的作用可謂舉足輕重。
新區海工裝備產業 叫響海內外
據了解,借助臨海和港口優勢,濱海新區目前已經聚集了中海油服、博邁科、太重濱海、鑫正海工等海洋工程裝備龍頭企業,以及TPCO等配套企業及海洋工程總承包等上下游企業,初步形成了以臨港經濟區為核心的造修船和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基地。
該公司正在建造的TZ-400自升式鉆井平臺是天津本土第一個設計、制造、下水、調試完整建造的海上鉆井平臺,該平臺將于年底交付使用。此外,太重濱海制造的2.35萬噸單動臥式鋁擠壓機是世界最大的臥式擠壓機。臨港經濟區另一家海工裝備產業龍頭企業博邁科則在模塊設計和集成建造方面取得了驕人的成績,目前該企業可以生產總重量千噸級的海上模塊整體,施工技術與質量控制能夠滿足國際高端客戶各種項目的要求,有能力按照API等世界石油通用標準進行高質量的建造與施工。
海工裝備制造業需要大量的特種鋼材,而天津則聚合了海工裝備上下游產業鏈條。近日,天津鋼管集團成功中標兩艘GustoMSC NG-2500X自升式生活平臺合同,為其提供X100Q平臺樁腿用結構管,這鞏固了天津鋼管集團在海工市場管材生產供應方面的國內領先地位。據了解,天津鋼管集團具備研發、生產海洋用無縫管的實力。這意味著,天津的海工裝備制造企業可以非常便捷地采購津產鋼管,大大節約了運輸成本與時間成本,既降低了制造成本又縮短了產品出廠周期,進而提高了產品市場競爭力。
據了解,新區海工裝備制造業近年來發展迅速,海上鉆井平臺逐步形成比較優勢,具備了300米水深以內的模塊和平臺建造能力;形成了200萬噸造修船能力,開發了物探船、工程勘察船、15萬噸FPSO等海工裝備;抗高壓、耐腐蝕石油套管和海底柔性復合深水域軟管技術等海洋裝備技術取得突破,產品已經應用于海上鉆井和海底輸油。“通過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化,新區已經擁有一批海洋工程裝備企業,產品包括海上平臺、海底設備、水下機器人等等。”濱海新區科委相關負責人介紹,以臨港經濟區為基地的一批海洋工程企業形成規模和聚集效應,多家企業的核心產品成為“殺手锏”項目,代表濱海新區走向國際市場。
瞄準海工裝備產業 新區持續發力
臨港經濟區“十三五”規劃中,將海工裝備制造產業的集聚發展和創新發展作為重中之重。到2020年末,形成海工裝備制造產業發展集聚區,培育10家以上具有較強自主創新能力的科技型船舶和海工龍頭企業集團;打造一批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標志性產品,基于“互聯網+”的海工裝備生產性服務業實現創新發展,形成以海工成套裝備為核心、以基礎部件為支撐、以全鏈服務為特色的完整產業體系。臨港確立了到2020年建成國家級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基地、環渤海海洋工程裝備綜合服務基地和海洋工程裝備自主創新國家級示范區的中期發展目標;到2030年建成世界級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基地的遠期發展目標。
不僅僅是臨港經濟區,新區的其他功能區也非常重視海工產業的發展。濱海高新區正在打造千億級海洋產業集群,努力建設國家科技興海主導區。海洋科技園聚集了以中海油服、海油工程為代表的數十家涉海企業,形成了海上油田開采服務業、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海洋工程建筑業、海洋工程船舶工業、海洋化工業、海洋交通運輸業六大海洋產業,集聚發展、上下游產業對接的格局初步形成。
值得一提的是,東疆保稅港區在融資租賃、離岸金融、啟運港退稅和國際航運稅收等方面的政策優勢,為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做大做強創造了條件。一年前,東疆推出了《加快海事金融產業發展(暫行)鼓勵辦法》,在推進投資便利化、實現監管便捷化、提升融資便利化、優化涉稅服務、加快培育產業鏈、完善產業支持平臺六大方面更好地助力海事融資租賃業發展。東疆保稅港區相關負責人稱,海洋工程裝備和高技術船舶投資成本高、建造周期長,特別是海工平臺,如果通過銀行貸款方式采購,在期限和額度上很難匹配。而融資租賃可以很好地幫助船企和海工運營商解決資金問題,對于海工企業來講,可以短期內用較少的資金投入獲得急需的裝備,減少資金沉淀成本,同時有利于企業獲得更多的訂單。去年以來,新區已有多個大型海洋工程結構物,相繼在東疆完成了租賃業務。
本市海工裝備業雄心勃勃
2020年總產值突破1300億元
目前,本市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海洋工程總承包和服務領域水平位居全國前列;中海油自升式鉆井平臺、半潛式鉆井平臺和模塊化鉆機建造能力國內領先。同時,海洋科技人才隊伍數量及海洋科技成果數量位居國內前列,積累了一批重要海洋科技成果,300米水深以內油氣田開發裝備實現了自主研發,在導航通信自動化、海洋工程船舶探測、海洋環境監測等領域形成了領先優勢。
根據天津市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發展專項規劃,到2020年,本市海洋工程裝備總產值突破1300億元,年均增速達到10%左右。引進和培育年銷售收入超10億元企業15家、超億元企業120家,打造一批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標志性產品,初步形成以海工成套裝備為核心、以基礎部件為支撐、以工程服務為延伸的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發展達到國內一流水平,成為我國北方重要的海洋工程裝備產業聚集區。
同時,本市將建設國內先進的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基地,著力發展海洋油氣裝備、海上油氣儲卸裝備、填海圍島及航道疏浚工程裝備、跨海橋梁及海底隧道工程裝備、臨港機械、海洋環保設備、海水利用工程裝備、海洋礦產資源勘探開發工程裝備、海洋儀器設備、海洋關鍵配套設備和系統十大海洋工程裝備,重點培育中海油工、新港船舶、博邁科、太重濱海等骨干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