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河縣地處黔東南中部,北與施秉、鎮遠、三穗接壤;東與天柱、錦屏相鄰;南與黎平、榕江相連;西與雷山、臺江交界。劍河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光熱資源充足,雨量充沛,雨熱同季,適宜于各種植物的生長發育,境內山高谷深坡大林厚,是各種野生動物棲息繁衍生活的理想之地,原始森林沿全縣各條大小河流溪溝呈帶狀分布,各種野生動物如猴子、鳥類在這里自由生長活動,著名的原始百里闊葉林區就坐落劍河境內,全省聞名的溫泉熱水溝距國道線、高速公路不足3公里,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省委、省政府把劍河縣列為我省東部旅游區,為開發當地旅游資源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三板溪電站建設,為劍河縣經濟發展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電站建成后,將形成44.25平方公里的庫區湖面,同時交通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低海拔地區借助庫區水位上升,形成自然的水上交通網絡;公路復建后地勢較高地區的交通問題也得到解決;“村村通”工程也使邊遠山區的交通問題得到解決,從而形成了水、陸聯通的交通網絡體系,為發展旅游業打下了堅實基礎。為了促進旅游業發展,迫切需要把旅游設施建設與生態農業園區建設結合起來,建設劍河旅游觀光生態農業科技園區,通過生態農業科技園區的示范作用,推動高新農業科技的推廣步伐,加快農村農業結構調整,通過旅游消費推動地方特色農副產品產業化生產,通過旅游窗口拉動地方特色農副產品流通,以促進地方農業經濟的發展,培植新的財源,為解決“三農”問題發揮重要作用。
建設旅游觀光生態農業園區的指導思想應是:以革東新縣城為龍頭,以溫泉山莊為重點,以三板溪電站庫區仰阿莎湖為主線,建設劍河縣觀光旅游生態農業經濟帶,把生態農業園區建設與三板溪電站庫區環保工程建設和旅游業開發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建立觀光旅游生態農業園區,把少數民族文化遺產與現代文明成果結合起來,高起點,高投入,舉全縣之力,著力打造具有現代文明的少數民族旅游文化仰阿莎品牌,把革東新縣城建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環保型新興湖濱旅游城市,使劍河成為貴州東部旅游大縣、旅游強縣,通過旅游業拉動全縣經濟的快速發展。
建設旅游觀光生態農業園區應著眼于充分利用本縣自然資源,為滿足全縣人民生活和旅游業飲食服務業提供豐富多彩的優質無公害農副產品,讓移民安居樂業,讓游客玩得開心,住得舒心,吃得放心,讓游客在生態農業園區內充分享受大自然的田園風光美景,分享生態農業園區的“農家樂”。總的目標是在清水江流域內建立五個生態農業園區:果園1萬畝,年產鮮果12萬噸;無公害蔬菜基地500畝,年產蔬菜2500噸;優質肉羊基地,年產優質肉羊6.1萬頭,年產羊肉915噸;優質香豬基地,年產香豬8.5萬頭,年產香豬肉1800噸;利用庫區湖面養魚,年產優質河魚和特種魚3100噸。預計總投資1.5億元,用1億元資金三年時間完成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城鎮環保工程和農村戶用沼氣池,連通斷頭公路,農村路面硬化,旅游景點賓館等);用0.5億元資金五年時間完成生態農業園區建設(包括建成新果園,實現對老果園的更新改造,發展養殖小區等)。力爭三年初見成效,形成農業生態園區雛形,五年大見成效,基本建成旅游農業經濟帶,規劃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1000元,帶動劍河縣農業人口人均增收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