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王偉中在市委常委(擴大)會議上提到:建設“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加快打造更具全球競爭力、影響力的“創新之都”。深圳作為“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的重要樞紐,如何發揮對創新資源的集聚及對周邊區域的輻射、帶動和影響作用?近日,記者采訪了羅彥。
深圳先后建起南山高新科技園、大沙河創新走廊、光明新區高新科技園區等高新科技平臺后,經過10年的發展,這些平臺已形成“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在深圳地區的主體。羅彥認為,“將已成熟或正在培育的高新科技園區,和多元化的創新產業空間,像串珍珠一樣串起來,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產業帶,其實就是建設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的目標!”
把高新科技園區像珍珠串起來
打造“廣深科技創新走廊”,深圳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力。
改革開放以來,珠三角的產業發展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三來一補”(指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企業)時期,屬于一般的制造加工業。第二階段是制造業升級階段,向一些有附加值的制造業企業升級。21世紀初,開始第三階段,進入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體的創新驅動階段,珠三角地區已經從過去的一般性制造業,向高附加值的高新技術產業轉型。
羅彥介紹,作為最早進入國家技術產業轉型階段的深圳,早在2000年左右,就已提出建設國家高新技術基地,建起高新科技園區,推動了這個階段的發展。在創新驅動階段的產業發展中,真正做到創新產業實體的,是珠江東岸地區的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主體的創新走廊。這就是建設“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的大背景。
羅彥為記者分析了目前深圳高新科技園區的分布:一說到高新技術,大部分人都會馬上想到南山區,南山有大家熟知的南山高新科技園、大沙河創新走廊等;而實際上,光明新區作為一邊連接著南山區,另一邊連接著東莞松山湖的關鍵節點,光明新區高新科技園區也在培育中。當然,對于深圳而言,創新空間還不限于西部地區,下一步,深圳將把科創空間拓展至全市域,東部地區也會打造新的高新科技園區,實現與惠州和河源等地區的創新合作。
“省里提出的科技創新走廊,從空間上看,大體包括西部和中部地區兩條線:一條是西部寶安地區沿著107國道和廣深高速沿線的科創走廊;另一條從南山大沙河到光明新區,延伸到東莞的松山湖和生態園的中部創新走廊。從總體看,就是兩條沿珠江東岸連接和延伸到廣州的創新產業帶。”羅彥表示,這些高新科技園區,就像一顆顆珍珠,在發展過程中,其實已經在逐步形成帶狀,“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的概念,其實就是實實在在將這些珍珠串起來。
加強科技人才培養
從集成創新向原始創新轉變
羅彥表示,打造“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可以借鑒美國128號公路創新廊道的經驗。創新產業加上科研力量,是建設“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的關鍵。
人們常常比較廣州、深圳兩地的創新實力,其實是各有所長:廣州匯聚了諸多知名院校和國家重點實驗室等,最大優勢是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可以看做是“創新大腦”;深圳則是市場化程度高,創新更多是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擁有巨大的“創新引擎”和“孵化器”。兩地協同聯手打造“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無疑是最好的互補和共贏。
羅彥表示,在目前深圳已經形成雛形的這條“創新帶”中,也包含了不少高校,如西麗大學城、光明新區正在建設中的中山大學以及未來布局的一些國際學院。他認為,建設“廣深科技創新走廊”,深圳還需要不斷提高自我發展力,加強科技教育人才的培養,從集成創新向原始創新發展,成為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試驗區的核心。
深圳部分創新明珠
大沙河創新走廊
2010年,大沙河創新走廊開始規劃建設,是產、學、研、資、社、生態等各種要素齊全,配備設施完善,集創新、文化、綠色、宜居為一體的世界一流的創意城區。大沙河創新走廊規劃面積101平方公里,走廊從大沙河源頭福龍大道起,到濱海大道深圳灣入海口止,覆蓋大沙河全流域,包括西麗、桃源街道全部、粵海街道的濱海大道以北部分,沙河街道的深南大道以北部分,以及南頭街道的馬家龍片區。
大沙河創新走廊連接的深圳灣、留仙洞、大學城等為基礎,形成知識技術創新驅動核,以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為基礎,打造高端現代服務業創新驅動核,與前海組成“雙核驅動”。
大沙河創新走廊集中了深圳市三分之二的高端人才、三分之一的高新技術企業、60%的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中心。按照規劃,到2020年,大沙河創新走廊區域內實現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1萬億元。實現區域內GDP4000億元,支撐南山區實現GDP8000億元。
西麗大學城
深圳大學城,坐落在深圳南山西麗湖畔,是全國唯一經國家教育部批準,由深圳地方政府聯合著名大學共同舉辦、以培養全日制研究生為主的研究生院群,2000年8月開始創建。目前深圳大學城擁有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3院(校)分別是3校本部外唯一的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機構。
創辦大學城旨在實現深圳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提高深圳自主創新的能力和后勁,提高經濟質量、人口素質和文化品位,促進深圳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歷經10余年的發展,深圳大學城已經取得了顯著成績,逐步成為深圳市高層次人才培養和聚集、高水平科研、高新科技信息和高層次國際交流四個平臺。
光明新區留學人員創業園
光明新區留學人員創業園位于光明新區高新科技園區內,高新園毗鄰廣深港客運專線光明城站,是融留學生創業園、科技企業孵化器、股權投資產業園、就業創業服務中心為一體的“大創業園”。入駐企業可享受“一站式”的人才、產業和投融資支持服務。
目前,光明新區留學人員創業園已引進了34個創業項目,其中有7名國家“千人計劃”人才,14名“孔雀人才”。不少創業團隊和創業項目掌握了領先全球的關鍵技術,如致力于水性特效顏料及涂料的研發與產業化的絢圖新材便是其中的“小巨人”企業;紐迪瑞科技擁有世界領先的壓力觸控(3D Touch)解決方案,具有完整的自主知識產權;國內首創新生兒遺傳代謝病檢測數據庫和篩查軟件的愛灣醫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