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旅游作為一種新興的現代旅游形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受到政府和眾多投資商的重視。銅仁山地旅游資源十分豐富,特色鮮明,培育山地旅游產業,對于銅仁堅守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打贏脫貧攻堅戰具有重要意義。
旅游發展定位,要在“精準”上做足文章。一要立足生態定位。梵凈山作為武陵山主峰,這里有地球同維度上保存最好的原始生態系統,動植物種類繁多,溝壑縱橫,山體龐大,特別適合發展山地旅游。二要立足文化定位。充分利用好“全國著名的彌勒菩薩道場”、“五大佛教名山”這一文化名片,圍繞“梵天凈土 大慈佛國”或“彌勒道場 大慈佛國”的文化定位,按照“因山布寺、依寺組群、因景設庵”的總體布局,高標準、高起點打造梵凈山佛教文化山標,建設一批富有梵凈山彌勒文化和個性特色的殿堂、佛塔、佛像等國內一流的標志性建筑,持續舉辦生態文明與佛教文化論壇,著力提高梵凈山的影響力和吸引力。三要立足康養定位。銅仁有好山好水好空氣,特別是空氣滋潤且含負氧離子高、紫外線輻射低,土醫苗藥多、民族文化濃郁、長壽文化底蘊深厚,優質山泉水、溫泉水豐富,應把旅游和養老業、健康產業、服務業、現代農業結合起來,實現康養旅游經濟跨越式發展。
開發旅游資源,要在“特色”上做足文章。一是做足“山”文章。充分挖掘梵凈山、佛頂山等青山山地資源優勢,開展生態旅游、健康運動、休閑養身養心。二是做足“水”文章。三是做足“石”文章。四是做足“特”文章。依托民族民俗文化、紅色文化、朱砂文化、儺文化等,開展民族文化展演、人文體驗、傳統教育等。
規劃景區景點,要在“創新”上做足文章。應打破原有的行政區劃,科學設置大旅游扶貧景區,即“三大特色景區、一條紅色文化旅游帶”。“三大特色景區”,即環梵凈山康養旅游示范景區,在環梵凈山區域,把江口、印江、松桃、石阡等縣旅游景區景點串聯起來,捆綁打造和營銷,發展“生態康養”、“禪修康養”、“溫泉康養”,推動實施醫療服務+康養模式、溫泉理療+旅游模式、養老度假+休閑模式、鄉村旅游+扶貧模式、康養+扶貧模式。加強紅色文化遺址遺跡保護,實施紅色旅游基礎設施提升工程,創建黔東紅色文化博物館,加強景區景點交通連接、紅色旅游線路規劃,定期舉辦重走長征路、徒步接力、場景體驗和紅色教學實踐活動,使之成為全國著名的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培育旅游品牌,要在“康養”上做足文章。根據新的旅游六要素“商、養、學、閑、情、奇”要求和銅仁實際,應以環梵凈山旅游康養區為“龍頭”,來培育旅游康養富民產業,打造旅游康養扶貧品牌。一是培育環梵凈山康養品牌。積極創建梵凈山5A級景區和“銅仁世界國家地質公園”國際品牌,加快梵凈山世界自然遺產地申報進程。開設高僧養心講堂和名家傳統文化講堂,開通“梵凈山養心天堂網”;加大梵凈山西線基礎設施建設,打破長期以來制約西線旅游發展的瓶頸,挖掘西上梵凈山徒步游潛力,推動環梵凈山全域旅游。環梵凈山所有旅游項目,要充分考慮富民惠民因素,發揮旅游扶貧作用。二是培育錦江運動休閑品牌。重點圍繞當地旅游資源特征和文化特色,與康養結合、與扶貧結合,力求在銅仁市形成康養旅游扶貧產業體系,進一步提升旅游吸引力和競爭力。
保障旅游發展,要在“統籌”上做足文章。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健全山地旅游扶貧工作領導機構和工作機構,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市民共享”運作模式;對市內核心優質旅游資源、重點景區景點實行市級統籌、區縣配合,統一規劃、統一招商。二是完善相關管理機制。進一步明確旅發委組織協調、管理服務、實施監督職能;旅游管理機構可延伸到重點景區、景點所在鄉鎮;加強統籌協調,充分發揮旅游成員單位作用。三是完善人才培養、引進和科技服務機制,盡快培養與康養、旅游發展速度相適應的管理和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