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經省政府同意,省政府辦公廳發布了《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安徽省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8—2027年)的通知》(皖政辦秘〔2018〕163號)(以下簡稱《規劃》),現將主要內容解讀如下:
一、起草背景
機器人既是先進制造業的關鍵支撐裝備,也是改善人類生活方式的重要切入點,其研發及產業化應用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高端制造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大力發展機器人產業,對于打造安徽制造新優勢,推動工業轉型升級,加快制造強省建設,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當前,全球機器人產業處于規模擴張的窗口期和搶占主導權的機遇期,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正處于爆發期,安徽省機器人產業發展需要緊扣國家經濟發展的大勢,抓機遇,搶發展,占市場。省領導高度重視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提出分步建設全國有重要影響力的機器人研發制造基地、世界一流的機器人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的發展目標,制定具有科學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
省經信委對安徽省機器人產業集聚區作了深入調研,結合安徽省實際,銜接國家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征求各市、省有關部門及相關企業意見,起草了《規劃》并多次修改完善,經省政府第13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后印發。
二、主要內容
《規劃》共有六個部分,包括發展現狀與趨勢、總體要求、發展路徑、發展重點、重點任務、保障措施等。
(一)發展現狀和趨勢。主要從全球及我國機器人發展的總體情況、安徽省機器人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機器人產業發展趨勢等方面進行概述。安徽省總體處于全國機器人產業第二梯隊的前列,初步打造了蕪湖、馬鞍山、合肥等機器人產業集聚區,已形成集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系統集成、示范應用等為一體的全產業鏈發展格局。
(二)總體要求。包括規劃的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指導思想以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安徽篇》,以擴大總量、提質增效為主線,聚焦“兩突破”“兩加強”,即整機技術水平和關鍵零部件實現突破,系統集成和示范應用得到加強,努力將安徽省打造成全國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機器人全產業鏈發展的高地。
發展目標包括兩個階段。第一階段(2018—2022年)夯實基礎,完善產業體系。安徽省形成完善的機器人產業體系,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增強,核心關鍵零部件研制取得突破,本地化集成應用成效顯著。到2022年,機器人產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700億元大關,安徽省品牌工業機器人年產量達到2.5萬臺,建設成為在國內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機器人研發制造基地。第二階段(2023—2027年)拓展延伸,提升核心競爭力。到2027年,安徽省機器人產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1800億元,智能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打造15家左右行業“領跑者”企業,培育30家左右單項冠軍企業,建成世界一流的機器人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
(三)發展路徑。五大發展路徑,即:“機器人+制造”融合發展,“基地+基金”集群發展,“龍頭+配套”協同發展,“存量+增量”轉型發展,“應用+創新”持續發展。
(四)發展重點。一是主要產品發展重點。工業機器人發展重點部分,包括工業機器人整機、關鍵零部件和系統集成等。服務機器人部分,包括針對消防、救援、醫療等用途需求的特種服務機器人和針對家庭作業、娛樂、教育等方面的消費服務機器人。二是關鍵技術發展重點,包括關鍵零部件的技術突破和性能提升,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新一代機器人的共性關鍵技術的創新突破等。三是區域發展重點,構建以蕪湖為國家綜合性高端智能機器人研發制造基地、馬鞍山為特色機器人制造基地的產業集聚區、合肥為新一代機器人創新研制基地的產業集聚區,其他地區結合本地實際發展機器人產業。
(五)重點任務。一是增強技術創新能力,聚焦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的重大技術需求,通過創建省級機器人制造業創新中心、加強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協同合作、促進企業與科研機構協同創新、健全檢測認證服務體系、加強技術標準體系建設等途徑,增強核心競爭力。二是加強示范應用推廣,推動機器人在各相關行業的示范應用,推進自主品牌關鍵零部件產品在機器人本體應用,搭建機器人應用推廣平臺。三是加快培育標桿型企業,打造“領跑者”企業集團和機器人單項單項冠軍,加快形成一大批綜合實力較強、競爭力突出的標桿型企業。四是積極創新商業模式,培育機器人產業眾包眾籌新模式,發展機器人融資租賃模式,打造機器人后市場O2O平臺。五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瞄準國內外機器人本體、關鍵零部件等領域的先進企業,大力實施資源招商、產業鏈招商,以商招商、精準招商,積極爭取引進和落地一批新企業、新項目。六是加快國際化發展,支持安徽省機器人企業到發達國家和地區設立研發機構,鼓勵企業通過參股、并購等方式對國外先進的機器人企業進行并購重組,推動企業產品和技術服務走出去,積極開展國際技術交流與合作,以國際化、高端化引領機器人產業發展。
(六)保障措施。主要通過強化統籌協調推動、加大財稅支持力度、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加強育才引才工作、促進區域品牌提升、推動服務平臺建設、建立統計監測體系七個方面保障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