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創新制度不斷推進,臨港地區正最大限度地促進自貿區內外聯動,利用好自貿區在產業、政策等方面的溢出效應。
日前,上海市臨港地區開發建設管委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任、浦東新區副區長朱嘉駿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自貿試驗區各項制度創新對臨港地區來說,不只是溢出效應,更是直接效應。臨港地區正在進行新一輪的開發規劃修編,并將打造四大創新平臺,主動服務、對接自貿試驗區。此外,注冊在洋山保稅港區但在臨港辦公的企業,同樣可以享受到部分臨港“雙特”政策,自貿區與臨港的優惠政策將雙重疊加。
自貿區效應激發臨港規劃升級
今年3月底,上海自貿試驗區管委會的辦公總部遷入臨港地區。毫無疑問,此番“南下”將給臨港地區的功能布局、產業集聚帶來全新的“激發效應”。
事實上,隨著自貿區啟動建設,加上區域周邊交通環境的改變,臨港原先主要為港口、制造業配套的功能定位有望同步提升。
“臨港目前規劃發展至擁有80萬左右的人口,未來規劃預計到100萬至150萬。下一步,我們將會主動對接自貿區輻射效應,從臨港的功能定位、城市空間等方面做一些新的梳理,進一步完善整個區域的規劃。”朱嘉駿表示。
雖然新一輪規劃修編還未正式出臺,但今年開始,浦東四大開發公司陸家嘴、張江、金橋、外高橋已經“帶項目、帶隊伍、帶資金、帶責任,甚至帶總部”南下臨港。據了解,為支持臨港開發,浦東計劃出爐相應的配套性政策。比如對于開發公司進軍臨港,給予靈活的薪酬制度和獎勵機制;降低通行成本等。
記者了解到,在臨港新一輪開發中,四大開發公司正圍繞自貿區的發展,引入金融服務、文化創意、對外貿易等項目,提升臨港的開發品質。
滴水湖畔建四大創新平臺
2014年,臨港的開發建設將主要抓住“雙特”政策、“東進南下”戰略、自由貿易試驗區試點建設三大戰略機遇。其中,打造金融集聚區、文化創意、進口汽車直銷及進口商品直銷四大平臺,成為臨港對接自貿區的重要抓手,預計四大平臺今年都將投入建設,最快年中就可初見雛形。
據了解,這四大創新平臺都將建在滴水湖畔。金融集聚區平臺將承接自貿試驗區金融創新功能,目前管委會已經預留了一定規模的辦公樓宇,一些央企、保險(行情 專區)等金融機構已有入駐意向。文化創意、進口汽車直銷則將與外高橋集團等方面合作,主要圍繞藝術品、進口汽車展示展銷進行。
進口商品直銷平臺則將成為首個建成的平臺。該平臺位于地鐵16號線滴水湖站的下沉式廣場內,預計在今年6月以“進口商品超市”的形式投入運行。
在臨港地區,伴隨著自貿區效應,“總部經濟”的概念萌芽開花,許多跨國企業在此設立研發總部、地區總部,“發揮大腦的作用”。《臨港地區建立特別機制和實行特殊政策的三十條實施政策》(即“雙特”政策)通過一年多的實際操作,已在臨港地區運行平穩。今年開始,部分“雙特”政策將覆蓋到注冊在洋山,辦公在臨港的企業。
“開發臨港將是長久之事,我們希望吸引到更多既符合臨港又符合自貿區導向的產業進入,我們在等待機遇的出現。”朱嘉駿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