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物流業已經告別了高速增長階段,進入高質量發展的關口期。物流業已經從國民經濟的基礎性產業,逐步向引領發展的戰略性、先導性產業轉變。物流發展與區域經濟聯動日益緊密,物流集聚支撐產業集群、產業集群促進經濟發展,物流業在區域經濟中的集聚輻射和支撐帶動作用日益增強,樞紐經濟日益顯現。樞紐經濟需要多種運輸方式和物流服務模式緊密銜接和聯動發展,對區域物流一體化提出更高要求。與物流條件相對成熟的東部沿海地區相比,中西部地區物流條件相對落后。中西部地區由內陸腹地變為開放前沿,亟待建設與其相配套的物流大通道,打通內陸對外開放的現實障礙,制定互聯互通的標準規則,形成國際貿易和區域經濟大走廊。
一是建設南向物流大通道。要強化北部灣樞紐規劃建設,整合多種運輸方式和各類節點設施,建設綜合型樞紐園區,充分發揮樞紐經濟輻射帶動作用。要合理規劃交通基礎設施布局,補足鐵路線路、水路碼頭等基礎設施短板,發揮鐵路、水路長距離運輸優勢,大力發展國際集裝箱多式聯運。
二是推進區域物流大融合。要強化區域物流協調機制建設,通過協商協作,打通區域物流互聯互通的制度瓶頸,便利區域物流監管一體化。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政務優勢,推行網上申請、網上審批、網上監管等便民方式,進一步開放政府公共信息,搭建區域物流公共服務平臺。
三是促進口岸物流大通關。要強化區域一體化通關機制建設,實施國際貿易“單一窗口”一站式作業,縮短通關時間。對接國際通關先進規則和制度,創新國際中轉、保稅流轉、跨境直通車等監管措施,優化監管手段,促進國際貿易便利化。
四是融入國際物流大市場。要強化內引外聯市場開拓機制,一方面,通過成本和時效優勢吸引國內企業通過南向通道出口海外,另一方面,主動“走出去”進入國際市場,打造南向通道品牌,讓更多的國際企業了解南向通道、使用南向通道、宣傳南向通道,形成內引外聯的良性循環。
五是形成區域經濟大走廊。要強化中外經濟合作互惠機制,加強與新加坡、東盟國家的協商合作,以南向通道沿線國家為核心,吸引國外投資,加大對外投資,共建開發物流集聚區域和經濟開發區域,深化互利合作共贏,帶動區域經濟健康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