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甸區武漢花博匯,打造農業特色小鎮生態鏈
東西湖區農業嘉年華,“三產帶一產”融合發展
都市田園綜合體是集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田園社區為一體的特色小鎮和鄉村綜合發展模式。今年,田園綜合體作為鄉村新型產業發展的亮點措施,被寫進中央“一號文件”。
9月14日,武漢召開都市田園綜合體創建工作動員會,提出力爭用5年時間,建設兩至三個30-50平方公里的大型都市田園綜合體。每個綜合體建成產業特色鮮明、鏈條完整、布局合理、生態環保、多功能融合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推進產村深度融合,推動“三鄉工程”(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大力發展農村第三產業。
應運而生
都市田園綜合體引領園區建設
隨著城市發展,上世紀90年代武漢市建成的一批農業園區已變為城鎮工廠。2014年我市啟動新一輪農業園區建設,3年來累計投入17.56億元,基本建成12個各具特色的農業示范園區,示范引領現代都市農業發展,為市民提供了休閑體驗的新場所。
2015年1月,武漢入選整市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作為示范區的支撐項目,目前已基本建成科技、加工、蔬菜、水產、苗木5大類別的示范園區,形成了產業特色鮮明、布局合理、生態環保、產業鏈完整、多功能融合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示范推動了全市“三農”發展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階段演進,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經驗和樣本。今年,東西湖、蔡甸、黃陂、江夏4家單位成功入選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
2017年2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這份2017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繼續鎖定“三農”工作,其中的亮點舉措,就是盤活集體建設用地,打造田園綜合體。
為了貫徹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加快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推動我市都市“三農”走在全國前列。2017年9月3日,市人民政府辦公廳下發《關于開展武漢都市園綜合體創建工作的通知》(武政辦[2017]88號),隨后召開武漢都市田園綜合體創建工作動員會,明確提出從2017年開始,力爭用5年時間,在全市建設2-3個30—50平方公里的大型都市田園綜合體。
鼓勵創業
科學規劃五大功能區域
都市田園綜合體創建工作動員會上,我市提出創建的總體安排是“一年作準備,三年有起色,五年見成效”。市政府要求,創建工作要做好建設規劃、發展特色產業、培育經營主體、打造農業品牌、注重生態發展、推動產業融合、加強招商引資等七大方面。在田園綜合體內,既要大力發展種子種苗、瓜菜、水產、畜牧等特色產業,又要支持有條件的綜合體發展休閑、觀光、旅游農業。
市農委相關負責人指出,都市田園綜合體將按照農村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同步”,一二三產業“三產融合”,農業文化旅游 “三位一體”的標準來創建,要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示范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示范家庭農場,還要大力發展星創天地、眾創空間等農村創業創新孵化平臺基地,支持鼓勵大學生、科技人員、科技特派員、“城歸潮”中的創業先鋒等到綜合體創業。
都市田園綜合體的打造要因地制宜,科學規劃五大功能區域,形成緊密相連、相互配合的有機綜合體:打造高產高效的農業產業區,主要是從事種植養殖等農業生產活動和農產品加工制造、儲藏保鮮、市場流通,為綜合體發展和運行提供產業支撐和發展動力;打造城鄉皆宜的生活居住區,形成當地農民社區化居住生活、產業工人聚集居住生活、外來休閑旅游居住生活3類人口相對集中的區域;打造地域特色的文化景觀區,形成展示地域文化、自然風貌的靚麗名片;打造放松身心的休閑聚集區,滿足城鄉居民各種休閑需求,設置綜合休閑產品體系;打造功能配套的綜合服務區,為綜合體各項功能和組織運行提供服務和保障。
強化標準
打造“三鄉工程”落地平臺
創建都市田園綜合體,是打造“三農”發展的重要抓手、平臺和載體。我市提出,要立足高標準、少而精、寧缺毋濫。各單位自愿申報,不強求,不搞平衡照顧。市領導小組辦公室要認真研究資格遴選方案,確保選準選精,選出高水平,選出積極性。
市領導小組明確了八大創建標準:選址布局合理,與當地產業優勢、發展潛力、經濟區位、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便于統籌布局;產業優勢明顯,產業體系健全,示范帶動作用強;建設水平領先,農業科技貢獻率區域領先;綠色發展成效突出,“三品”(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認證比重較高;經營機制創新,聯農帶農激勵機制和模式高效;產村深度融合,統籌推進產業發展與生態特色小鎮、美麗鄉村建設;政策措施有力;運行管理順暢。七項建設任務:編制建設規劃、發展特色產業、培育經營主體、打造農業品牌、注重生態發展、推動產業融合、加強招商引資。
市農委強調,綜合體的建設要注意四個結合:與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工程相結合;與精準扶貧相結合,重點傾斜支持貧困地區;各區綜合體重點布局在繞城公路周邊,與城市人休閑農耕等需求相結合;與生態發展相結合,綜合體要成為長江大保護的重點項目。
近年來,農業成為社會投資的熱點領域,PPP模式(即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發展很快。由于PPP項目投入大、回報周期長,對企業的融資能力等要求較高,同時,社會資本投資農業,抵押、貸款、保險等農業金融服務相對滯后,農業PPP發展創新有待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