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七屆廣東工業設計活動周在廣州舉行。令江門設計界雀躍的是,“江門設計”在活動周中引起了外界的關注。其中,江門在第七屆省長杯中獲得產業組大獎的作品“設計驅動的產業生態模式—模塊化裝備對傳統場館的顛覆”得到了省長朱小丹高度贊揚。
從共有11件作品獲得第七屆省長杯各組別大獎,到“產業設計”的作品在活動周獲得高度關注,江門近日也在總結今年參賽的經驗,以及構思未來如何通過工業設計達到“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和高端化發展”目的。
談收獲
政、產、學、研協同合作推動產業模式創新設計
第七屆省長杯,江門賽區從800多件作品中推送67件到省長杯參賽,產品組28件中,2件分別獲得全省前十產品大獎中第五、第八,3件獲得全省前四十名產品獎,1件獲得特別推薦獎;概念組24件中,1件獲得全省第三名——概念二等獎,2件概念鼓勵獎;產業組5件中,獲產業設計獎第四名;LED專項賽10件,1件獲得概念組提名獎。江門賽區今年在各個組別中均收獲前十,并且在總獲獎數量上超過中山、佛山,僅排在廣州之后。
今年江門之所以能在省長杯中獲得歷屆最好的成績,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從大賽籌備開始,該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就進行了一番“設計”。與往年不同,今年政府部門由主導轉向指導,把大賽的組織工作交由江門同天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五邑大學、江門市工業設計協會以及江門市創意產業協會等機構協同承辦。
“這個安排‘別有用意’,因為這4個機構有自己各自的優勢和資源,這樣的搭配充分調動了企業、院校和社會組織的力量。如江門同天公司,是國內優秀的工業設計產業園區運營機構,在工業設計資源的整合方面優勢突出,因此在本次大賽中主要承擔會務及評審工作;五邑大學,是培養江門本地設計人才的搖籃,是將設計與制造企業對接的一個重要平臺,大賽執行負責人陳永航老師帶領專業輔導組深入企業輔導參賽,這一舉措也成為了江門賽區的特色之一;創意產業協會,凝聚了文化傳媒、創意商業等機構和人才,主要承接賽區的宣傳策劃工作,利用其與傳媒機構的合作和平臺,對大賽進行全方位的宣傳;工業設計協會,是一個專業設計服務平臺,主要承擔省長杯產業組的發動、執行和輔導工作。”江門市經濟和信息化局項目負責人說,如今企業發展需要整合資源,而政府服務更需要融合創新,作為本次大賽的組織部門,以“協同創新”思維,整合社會各界力量共同推動大賽開展,也使江門真正形成了以政府為引導、以企業為主體、以協會為橋梁、以院校與園區為后盾的工業設計產業合作新模式。從某種程度上講這次組織工作也是模式創新,跟本次大賽產業組的參賽要求“鼓勵和挖掘創新商業模式、推動產業與經濟的發展”不謀而合。
有了前期的創新鋪墊,最終江門不負眾望,江門賽區是唯一在三個組別獲得大獎的賽區。廣東工業設計城江門基地的入駐企業獲得多項大獎,其中江門艾一迪工業設計公司參賽的“透明游船”、江門壹德設計公司參賽的“血液凈化治療儀”均獲得產品組產品大獎;中集集團與五邑大學合作設計作品“環保看臺”獲得概念組二等獎;今年大賽新增“產業組”這一參賽類別,而江門首次出戰,便在這個組別中取得令人振奮的成績,中集集團與千色花合作共同參賽的作品“設計驅動的產業生態模式—模塊化裝備對傳統場館的顛覆”獲得了產業規劃組產業獎。
據了解,江門產業組的參賽作品無論是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在全省各賽區中都是有優勢的。最后進入產業組復賽的5個項目各有特色,并且從全面展示了江門的工業設計水平,其中,中集與千色花的這一獲獎作品是“不為大賽而賽”,從關注度來看,已屬于全省的典范;五邑大學溫為才教授的《禪宗美學對地方設計產業的提升》是針對中國傳統文化與地方產業鏈的結合促進產業提升及傳統文化“活化”;江門市工業設計協會副會長、副秘書長陳勵文的《精神與情感的復興——“母親的藝術”傳統手工布藝的當代化》是江門設計界對“設計研究”以文化產業成功對接;還有一個蓬江區的企業的參賽項目《Sona yourself 讓用戶體驗產品設計樂趣的商業模式》以及《從江門看廣東,設計廣東如何啟航》則是從人機交互設計、創新體驗,以及產業宏觀發展規劃設計來展示江門的工業設計。“這些作品都反映了江門設計基礎扎實、文化底蘊深厚”。
江門市工業設計協會會長、江門千色花公司董事長黃達昌也坦言,通過此次大賽,加深了創新商業模式對產業持續發展的認識,這一新啟示也讓他開始考慮設置自己的企劃部,從總體上考慮企業戰略規劃設計。“沒有可行的、長效的商業模式,沒有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合作思維,企業和經濟的發展就不可能提升和持續。所以說,省長杯工業設計大賽,為推動廣東和中國的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啟發了實體企業和設計界的創新思維”。
談設計
城市經濟發展、社會管理都需要“設計”
由于省長杯產業組的設立,設計的系統性被廣泛認知,工業設計創新方法被廣泛應用。有江門設計師認為,今年產業組為何如此受到省里重視,因為這種“產業設計”是一個創新的商業模式,是基于產品的設計創新,如果設計得好,或許能創造出像尚品宅配、小米這樣的營銷神話。
五邑大學工業設計系老師王漢友參加了本次產業組的設計,幫助中集和千色花做對接,后來他也對一些商業模式進行了研究,發現商業模式的創新設計與互聯網結合很緊密,設計需要有核心技術,還要考慮如何做到定制化、個性化,而一個成功的商業模式是難以模仿的。商業模式對于企業、產業甚至地方經濟發展都有著無限可能,但是江門在互聯網、物聯網發展并不成熟情況下,如何做呢?他建議在整體設計中“考慮把人與事研究得更深一點,與生態結合更深一點,從而使商業模式實現成本降低”。
五邑大學老師黃驍曾多次參加省長杯大賽,他對此表示了認可。今年其參賽項目《多功能模塊化旅行箱》在本屆省長杯獲得專業評審委員會主任特別推薦獎。他坦言,幾屆大賽下來,江門對工業設計的認識提高了,氛圍也比以前好了。在他看來,“工業設計歸根到底就是服務設計”,而現在關注的“產業設計”在很多年前已提出,其實就是從于物到于事的設計,是“圍繞人的設計”。目前,教學中也設有“服務設計”的課程,是一個比較新穎的領域,它與開發、管理、運營和營銷都密切結合起來。
江門市創意產業協會會長潘孟言就表示,之前確實有許多業界人士對創意產業的認識大部分停留在“創意產業就是動漫”的層面,而通過省長杯工業設計大賽,了解到其實“創意無處不在”,產品結構、外觀與功能設計是“設計”,一個企業的發展模式設計、一個產業的商業模式設計,甚至是社會治理、國家的整體規劃和發展,也是需要“設計”。“設計既是戰術和點的設計,更是戰略和面的設計。創意設計中,文化靈魂是核心,政治推動是手段,經濟發展是目標,而人文精神是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