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是第9個全國“敬老月”,今年的主題是“營造敬老愛老社會氛圍、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據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公布的數據,截至2017年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41億人,占總人口的17.3%。其中2017年新增老年人口首次超過1000萬。統計數據還顯示,我國從1999年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到2017年的18年間,老年人口凈增1.1億人。
《“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中預計,到2020年,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將增加到2.55億人左右,占總人口比重提升至17.8%左右;高齡老年人將增加到2900萬人左右,獨居和空巢老年人將增加到約1.18億人。面對如此巨大的市場,越來越多的企業積極進軍養老產業,具有資金優勢的保險企業等各路資本力量也陸續參與其中。
“總體而言,我國養老產業目前仍處于初級階段。雖然不少民營企業已陸續進入養老行業,但到目前為止真正盈利的并不多,企業方面需要探索可持續的盈利模式,政府方面還需在土地、政策、稅收、培訓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養老產業資深專家江書平向中國建設報表示。
多產業融合發展成趨勢
進入老齡化社會,市場層面對健康養老、旅居養老等需求呈井噴態勢。據專家估算,我國整個大健康及養老產業市場的規模已超過5萬億元,但能夠滿足大眾需求的多樣化、多層次的養老產品及服務卻嚴重供給不足。
在這樣的背景下,各路社會力量前赴后繼涌入。據國家發改委近期公布的數據,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各類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15.6萬個,各類養老床位達到700多萬張,從業人數超過70萬人。目前,社會力量參與的熱情還在不斷高漲,社會力量辦養老機構占比已超過46%,國內外多家大型企業加快了健康養老產業的布局。
前景廣闊的健康養老市場雖然吸引了多家保險、醫療、服務業等領域的巨頭企業,但尚不成熟的大環境決定了任何一方都很難單兵作戰。比如保險公司能持續提供資金來源,但在養老基礎設施配建和物業管理等方面卻經驗不足。為揚長避短、優勢互補,不同領域的龍頭企業頻頻“聯手”或多產業融合發展以求分得一杯羹成為趨勢。
以“大健康”產業和“泛文旅”產業為主要發展方向的榮盛康旅可以為例。為順應時下養老、文旅產業和人們越來越關注的精神需求方面的發展大勢,該公司以全新康養、旅居理念,重點優選“山、海、湖、林”等稀缺資源型區域,已在國內外布局了“大北京、大黃山、大華中、大海南、大上海、大西南”6大康旅區域以及歐美、東南亞市場,正通過打造涵蓋“旅游度假、養老養生、康復醫療、生物健康、家庭親子”等康旅全產業鏈,締造全新生活方式。
“不僅僅是老齡人口、旅居人群,相信每個人都有‘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和‘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向往和憧憬。然而,很多人都存在同樣一個問題,往往在遇到了好山好水好景的好項目后,一沖動就刷卡,一回家就‘后悔’。為此,我們通過賦予客戶權益的流動功能,積極整合各方面產業資源,不斷滿足人們在旅游、休閑、度假、養老、養生等多方面需求,同時通過采用全面化、互聯化的服務模式,以‘帶著家去旅行’為基點,打造‘候鳥式’生活場景并探索可持續商業運營新模式。”榮盛康旅副總裁劉宏表示。
“醫養結合”成行業痛點
“目前絕大多數的機構養老產品不動產屬性過重,許多此類產品的消費者看重的并非養老服務而是產權、會員以及保險的投資價值。”德勤在日前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中表示,此類產品往往只將“養老”作為一個賣點而非產品的核心價值,許多產品的養老服務質量無法維持,醫療服務和護理水平也很難完全滿足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生活要求,便利性上仍顯不足。
在此背景下,“醫養結合”成為需要迫切解決的行業痛點。所謂“醫養結合”,就是將醫療資源和養老資源有機結合,把生活照料和康復關懷融為一體。據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預測,2020年時特殊和高齡老人將占老年人總數的30%。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7月,全國共有醫養結合機構5814家,僅占養老機構總數量的約4%。
事實上,我國一直在支持養老機構“醫養結合”建設。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7年年底,國家層面共出臺至少18份文件。2016年7月,《民政事業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強調,醫養結合是“十三五”期間重要任務;2017年11月,原國家衛計委明確鼓勵社會力量舉辦康復醫療中心、護理中心;隨后不久,原國家衛計委就發布通知,取消養老機構內部設置診所、衛生所(室)、醫務室、護理站的行政審批,實行備案管理。另外,根據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保留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日常工作由國家衛健委承擔,民政部代管的中國老齡協會改由國家衛健委代管。
目前,我國“醫養結合”仍處于初級階段,正經歷從頂層設計階段向模式探索階段的轉換。在北京大學老齡產業領域專家鄭志剛看來,“‘醫’不積極、‘養’很火熱”已成為業內普遍現象。綜合能力強的大醫院無暇顧及老年醫療需求,而養老機構只能內設醫務室或醫療機構,但往往巨大的成本因為需求不足而陷入困境,由此失敗的案例比比皆是。
德勤認為,目前我國醫養結合進展相對緩慢,受到多重因素共同的影響:一是多頭監管問題,“醫”和“養”屬于兩個相對獨立的行業,遵循兩套不同的監管體系;二是醫保支付水平有限,絕大部分養老機構自設的醫療配套申請劃入醫保比較困難;三是我國養護人才處于失衡狀態,尤其是看護人員、護理人員等專業人才非常緊缺;四是醫養結合服務的盈利難度較大,國家推行的醫養結合本質上是一種公益性質的事業。
老齡化國情教育有待加強
人口老齡化是貫穿我國21世紀的基本國情,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是國家的一項長期戰略任務。黨的十九大報告在“實施健康中國戰略”部分指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
全國老齡辦副主任吳玉韶曾表示,西方國家都是在經濟發達以后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而我國則是在經濟尚未發達時就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具有“未富先老”“未備先老”的特點。這一背景下,多數人對人口老齡化的認識不夠深入。
2018年2月,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等14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開展人口老齡化國情教育的通知》明確總體目標:到2020年,人口老齡化的國情意識明顯增強,關愛老年人的意識和老年人的自愛意識大幅提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社會氛圍更加濃厚;倡導全社會樹立積極老齡觀,積極看待老齡社會,積極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積極做好全生命周期養老準備。
“我國目前很重視養老,注意老齡化社會的國情教育,這方面我覺得做得很好。”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周燕珉向中國建設報表示,由于年輕人缺乏經驗,養老服務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建筑領域需要提高住宅、建筑、景觀等的適老化。如,樓梯的坡度、廁所扶手位置、服務臺護理站的空間設計等。
“整個社會對老人的認知還需要提高一個檔次,對待一些標準也不要過于教條,應該考慮老人的實際情況。由于年輕人在適老化方面缺乏經驗,這就要求他們多學習、多觀察,真正用心去了解老人,以免好心辦了錯事。”周燕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