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下午,銀川的天氣有些悶熱,在銀川綜合保稅區內,陳建華正在工地上督促最后階段的建設工作。作為銀川綜合保稅區管委會規劃國土建設處處長,在綜保區建立之前,他就投入到準備工作當中。從最初的征地拆遷,到綜保區一期的圍網等基礎建設,幾乎都傾注了他的汗水。談到現在的進展,陳建華說,8月5日剛剛通過了自治區的預驗收,現在已經把驗收申請遞交到國家海關總署,“前兩天專家剛來過,認為這里基本具備驗收條件。”
本月底,無論是銀川綜合保稅區出入必經的卡口,還是海關辦公需要監管倉庫、查驗中心等,都會悉數完工,等待驗收組的到來。陳建華說,9月5日后國家十部委將對綜保區聯合進行正式驗收。
事實上,早在銀川綜合保稅區籌建之前,銀川人就對綜合保稅區的概念充滿了興趣。很多概念,開始在腦海當中左右翻騰。比如海關、關稅、保稅、免稅等等。而幾乎用了很長時間,人們才逐漸領會了綜合保稅區對于銀川的意義。換句話說,對于銀川這座身處內陸的西北城市,綜合保稅區是一扇最先面向國際打開的窗戶,并從此開始銀川國際化的道路。
國際化,這個既簡單又深刻的詞匯,其實是銀川人最迫不及待所需要的。而這一點在綜合保稅區上體現得尤為明顯。只用了64天,綜保區就完成審批,全國最快。在一周年之際開始迎接國家正式驗收,進而實現封關運營,這也是極快的速度。而銀川人最希望看到的,則是綜保區見效快。
如果我們把眼光收回到當下的經濟現狀,銀川市的年外貿金額剛剛超過13億美元,這甚至只是一家國內外貿企業一單生意的金額。在推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中,投資和消費都遠高于外貿,而這樣一個短板,也制約了銀川的發展。不過,這也同樣意味著更大的發展空間。因此,在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的范疇內,銀川綜合保稅區則是一顆重要的棋子,為銀川和寧夏未來的發展提供了政策上的機會。
目前,銀川綜保區面向國際高質量招商,同時承接發達地區外向型產業向內地轉移招商,面向國內500強、世界500強招商,主要產業為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電子信息、精密機械、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正如銀川綜保區管委會副主任張保成所說:“通過綜保區‘境內關外’運行模式,充分發揮寧夏特色優勢,進一步推進寧夏與阿拉伯國家和穆斯林地區的經貿往來,真正形成向西開放的‘寧夏通道’。”而銀川也將得益于此,無論是制造業的轉型升級,還是國際貿易的逐漸成熟,直到更為規范的金融環境等,甚至連本地人的購物習慣也會發生改變,而這都取決于銀川綜合保稅區的發展。換言之,這扇窗戶開得越快,開得越大,銀川人才能更親密、更清晰地接觸到外面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