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個產業園區建設助推貴州闊步轉型
●上半年產業園區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值2315億元
●435個項目新開工,179個項目投產,42個項目達產
●新增入園項目336個,新增招商引資到位資金1093.5億元
●90%產業園區實現“五通一平”
編者按
作為貴州后發趕超、同步小康的戰略支撐點和發展增長點,“5個100工程”今年進入全面實施階段。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全省各地各有關部門積極推進“5個100工程”建設各項工作,“5個100工程”品牌效應明顯,成為招商引資、匯聚要素的重要平臺。
本報從今日起推出系列報道,全面反映上半年100個產業園區、100個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100個示范小城鎮、100個城市綜合體和100個旅游景區建設的推進情況。
上半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315億元,114個重點項目建成投產,新增就業7.9萬人……作為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勁增長極,全省100個產業園區建設充滿生機與活力,對經濟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凸顯,推動貴州在轉型中闊步前行。
今年上半年,全省產業園區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315億元,同比增長34%,占全省的比重達到62.4%。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701.6億元,同比增長17.1%。入園企業數量和從業人員數量較去年年末分別增加2600余戶和7.9萬人,達到6694戶和57.9萬人。
培育龍頭:產業帶動效應凸顯
四通八達的園區大道、梯次排列的標準廠房、井然有序的流水線,返鄉民工、當地農民從田間走向車間,身著整潔的工裝變成產業工人、城市居民,一座座主題各異而鮮明的產業園區在貴州大地上蓬勃興起,呈現出一幅企業強、城市美、生態好、百姓富的生動畫卷。
在鎮寧特色輕工業產業園,兩個招商引資項目演繹了產業發展“無中生有”的突破:匯景紙業有限公司年產50萬件嬰兒紙尿布和年產12000噸生活用紙項目已經投產,成為我省最大的集研發、生產、營銷、服務為一體的現代化大型生活用紙制造生產企業。貴州順立達紡織科技有限公司年產8700萬米高檔化纖仿真絲面料生產項目,填補了我省高檔化纖面料紡織生產的空白。
在六盤水市、金沙縣,政府規劃創辦園區、企業建設標準廠房、配套發展職業教育,形成“產業園區+標準廠房+職業教育”的良性互動發展模式,走出一條產業轉型升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好路子。
建一個園區,興一片產業,富一方百姓。產業園區在加快發展中,既促進產業升級,又擴大社會就業,增加群眾收入。
能在家門口上班,這讓32歲的畢節市郊區農民郭春很高興。今年2月落戶畢節七星關經濟開發區的中安永恒煤礦安防設備廠建成,他和妻子雙雙進廠上班,之前他在上海做了14年車工。他說,在這里每月能拿到3500元工資,廠里還包吃住,相當于上海6000元左右的收入水平。更讓他和妻子倍感幸福的是,每個周末只需坐40分鐘車,就可以回家看望正在上小學的女兒和年邁的父母。
優化布局:園區承載能力提升
曾經,產業園區像一個“筐”,什么都往里面裝。現今,從規劃到建設,從初創走向成熟,“集約發展、集群發展、集聚發展、特色發展”成為園區發展的主線,全省園區布局漸趨合理、功能逐步完善、特色逐漸顯現、產出規模明顯提高,真正成為貴州承接產業轉移和實現產業集聚最重要的平臺。
上半年,在項目建設投產達產“百日攻堅”行動的推動下,全省產業園區新開工項目435個,179個項目投產,42個項目達產。開陽化工年產50萬噸合成氨、興義化工30萬噸硝銨、奇瑞萬達年產5000輛客車等114個重點項目建成投產。
全省產業園區核心區開發面積新增34平方公里,達到576平方公里。
我省產業園區產業定位逐漸明晰,30個省級重點園區中,14個園區重點發展“四個一體化”,6個園區重點發展“五張名片”,7個園區重點發展裝備制造業,3個園區重點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半年30個重點園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占全部園區的60%以上,有5個園區的半年產值超過100億元以上,11個園區超過50億元以上,其中小孟生態工業園和仁懷名酒工業園產值分別達到161.9億元和161.3億元。
目前,30個重點園區全部達到“五通一平”,其中12個達到“七通一平”以上;標準廠房入駐率達到71%,超過全省平均水平4個百分點;完成投資530.1億元,占全省園區的49.63%;新投產項目108個,可新增年產值177.87億元。
截至上半年,全省90%的產業園區實現“五通一平”,新建成標準廠房270萬平方米,累計建成1156.9萬平方米。同時,水、電、氣、道路、通訊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園區承載能力不斷增強。
多方合力:園區磁場效應增強
在六盤水鐘山經濟開發區,總投資30億元的西南天地煤機裝備制造項目從引進到落地,得到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工廠動工前,園區就做好了通水、通路、通電等“七通一平”的服務工作。工廠所在地高低處相差八九十米,政府幫忙平整土地,僅此一項就為企業節省至少1億多元。“辦企業,有了政府的支持,步履輕快。”公司負責人欣慰地說。
加快產業園區發展,我省各地各部門頻頻出招,形成“市縣黨政工作力度大、省級部門支持實、園區服務意識強、項目業主抓得緊”的強大合力。
省有關部門與各市州政府加強溝通協調,初步建立省、市、縣三級聯動工作機制,制定關于標準廠房、配套電網、環保基礎設施等配套政策措施。各市州均制定產業園區管理辦法,其中貴陽市、六盤水市等地還出臺具體的幫扶政策措施。各地、各部門深入園區和企業上門服務,共同研究加快園區建設的措施和辦法,解決園區在生產要素、建設用地、項目手續、資金籌措等方面的難點問題。
建立園區成長工程統計制度,加強運行調度和分析判斷,科學指導園區發展;
開展100個產業園區成長工程績效考核,并新增1億元省級財政專項資金,對32個成長性好、建設進度快的園區進行獎勵;
安排省工業和信息化專項資金5.12億元,支持園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111個;
組織重大項目融資銀企對接活動,通過“黔貸通”網上融資平臺,幫助63戶企業從金融機構融資5.8億元;
實施“三免三減半”園區稅收優惠政策、制定推進園區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的強制措施、加快一批重大創新平臺落戶園區……一系列實實在在的措施幫助園區強身健體,逐步成長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特色園區和產業基地。
隨著承載能力不斷增強,產業園區“重商、愛商、親商、護商”服務發展的氛圍更濃,更多的企業、項目、人才向園區聚集。通過北京招商、長三角招商、香港招商、臺灣招商等一系列重大招商活動,全省產業園區上半年新增入園項目336個,新增招商引資到位資金1093.5億元。其中,引進世界500強企業投資項目4個、中國500強企業投資項目10個、民營500強企業投資項目6個。
同時,全省產業園區進一步強化招才引智,加快推進園區研發中心、科技創新設施和人才基地建設,大力引進高層次領軍人才、創新創業人才和園區建設管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