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的提高,健康服務市場需求越來越大,加上人口老齡化,青島養老資源緊張,現有的醫養服務存在較大缺口。發展社會辦醫、醫養結合和健康服務業是在保障基本醫療服務的基礎上,滿足市民更多的非基本醫療、更高水平的健康服務需求。”市衛生計生委副主任魏仁敏介紹,近年來,青島形成了“醫中有養、養中有醫、醫聯結合、養醫簽約、兩院一體、居家巡診”六種醫養結合類型,初步實現了醫、養、康、護有效銜接的服務新格局。自2012年起,青島在全國率先建立長期醫療護理保險制度,并于2015年實現了制度的全覆蓋,探索培育了四種醫療護理模式,護理保險結算實行床日定額包干。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已有4萬余名參保患者受益,支出護理保險金10億多元,目前在床護理1.7萬人,平均年齡80歲;全市養老機構數達到201家,養老總床位 5.85萬張,千名老人床位數達到37張。同時,青島有18家二、三級醫院轉型為老年醫院、護理院或開設老年專護病房服務。
“社會力量舉辦的醫療機構不僅是我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更豐富了健康產業的業態。”魏仁敏說,2015年年底,全市社會辦醫療機構3134個(含村衛生室),占醫療衛生機構總數的39.94%;共有醫療床位8493張,占總床位的17.5%;共有從業人員20400人,占總人員數的24%。去年,全市社會辦醫療機構提供診療服務1341.6萬人次,占總診療人次的25.7%。提供住院服務13.5萬人,占總出院人數的10.2%。
“‘大衛生、大健康'理念是衛生與健康事業發展的重大創新,我們既要大力發展健康事業,滿足人民群眾基本健康需要,又要充分發展健康產業,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元健康服務需求,形成兩輪驅動、功能互補的大健康服務體系。發展健康產業,是人民群眾的現實需要,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魏仁敏表示,“青島具有發展健康產業的優勢,具有優越的自然資源,經濟社會基礎好,區位和地緣優勢明顯,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完善,‘醫養結合'政策及服務業態發展在國內具有較強的影響力,長期護理保險、健康養老服務等創新政策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初步形成了一批‘醫養結合'服務、中醫養生服務和健康旅游體驗服務等新型業態項目。”
與此同時,青島還將圍繞解決社會辦醫和健康服務業發展空間小、準入門檻高、人才瓶頸突出等問題,著力從多個方面入手破題。魏仁敏介紹說,主要包括放寬準入條件、優化用人環境、加大資金支持、落實土地規劃政策、落實稅費優惠政策、完善發展健康保險、拓展投資融資渠道、推進醫養結合服務、加快信息化建設等。具體包括放寬準入條件,實行“非禁即入”原則,凡是法律法規沒有明令禁止的領域都向社會開放,社會資本可依法自主選擇醫療服務投資領域,取消對社會辦醫療機構具體數量和地點限制;優化用人環境,暢通衛生技術人員在不同舉辦主體醫療機構之間有序流動,支持社會辦醫療機構引進高層次人才,完善醫師多點執業政策,在養老機構服務的具有執業資格的醫護人員,在職稱評定、專業技術培訓等方面,享有與醫療機構醫護人員同等待遇;加大資金支持,社會辦醫療機構可參照政府辦醫療機構同等條件申請市財政扶持,依據同等條件確定支持對象,設立社會辦醫政府專項獎補資金,對新獲批國家級和省級重點專科的社會辦醫療機構,分別給予一次性500萬元和100萬元的獎勵;落實土地規劃政策,擴大社會辦醫和健康服務業用地供給,社會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享受與公立醫療機構相同的土地使用政策;落實稅費優惠政策,對符合規定的社會辦醫療、健康養老機構減免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行政事業性收費等。
“加快發展疾病康復、老年護理等提供專科化服務的醫療機構,優先支持養老機構設置護理院(站)、康復醫院等醫療機構,增加老年病人護理和康復床位;鼓勵二級公立醫院整體轉型為老年醫院、護理院,要求有條件的醫院、療養院開設老年病房,提供醫養結合型醫護服務等。”
魏仁敏表示,健康產業不僅有“醫養結合”和社會辦醫,還涉及醫藥產品、保健用品、營養食品、醫療器械、保健器具、休閑健身、健康管理、健康咨詢、健康信息化建設、健康物聯網建設等多個與人類健康緊密相關的生產和服務領域。今年上半年,市政府出臺政策,為青島健康產業發展規劃了宏偉藍圖。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日前,緊鄰嶗山區王哥莊街道的新華錦國際醫院正式奠基。醫院遠期規劃約2000—3000張床位,由國際化醫療團隊負責管理醫療技術,國外專家常駐,凸顯國際先進醫療技術水平。據悉,作為“嶗山灣國際生態健康城”先期啟動的部分項目,作為青島市“十三五”規劃健康事業的重點項目,新華錦國際醫院備受關注。
新華錦國際醫院項目落地,還僅僅只是個開始。魏仁敏說,下一步,青島將繼續把大力發展健康產業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更好地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健康大會上的講話精神,千方百計引進社會資本進入醫療健康領域,做大健康服務產業,為老有所養、病有所醫提供更好的產業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