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是 " 十四五 " 規劃深入實施的關鍵之年,也是 " 十五五 " 規劃前期工作的啟動之年。
3 月,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表示,要發揮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的導向作用,做好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戰略部署和任務分解,把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 " 十五五 " 規劃基本思路的研究重點。
在 " 十五五 " 規劃的背景下,國資國企作為國家經濟的中堅力量,其發展新質生產力具有重大意義。
一、國資國企產業新布局看什么?
當前,我國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新形勢,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同時,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時期。
新時代下,經濟發展對生產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不僅強調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更強調生態構建和產業協同。
今年 6 月,在國新辦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國務院國資委資本運營與收益管理局局長王海琳在會上表示,將指導中央企業用足用好現行相關政策,利用創業投資基金加大對行業科技領軍企業、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鏈上下游中小企業的投資力度,鼓勵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
其中,硬科技通常指代高技術壁壘、高研發投入、高價值產出的行業(以下簡稱 " 三高 "),包括但不限于人工智能、新能源、高端裝備、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技術、新材料、低空經濟、海洋經濟等。這些領域往往具有強大的技術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是推動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以人工智能為例,受益于算法、數據和算力三方的共同發展,人工智能應用逐漸成熟,據測算,2024 年我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將突破 6000 億元,預計 2029 年將突破萬億大關。目前已經培育了 421 家國家級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廠,萬余家省級的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我國人工智能企業數量超 4500 家。
其中,AI 大模型是人工智能領域的一個重要技術成果,正在為產業帶來新的商業機會和發展空間。
《2024 年前瞻中國 AI 大模型場景應用趨勢藍皮書》,從 AI 大模型行業應用的實現路徑、商業模式、應用需求概述、大模型應用競爭格局以及投融資分析等八大路徑深度剖析了 AI 大模型行業應用的現狀與趨勢。
事實上,伴隨多家科技廠商推出的 AI 大模型落地商用,各類通用、垂類大模型已在多個領域逐步開始商業化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果。截至 2023 年,金融、政府、影視游戲和教育領域是大模型滲透率最高的四大行業,滲透率均超過 50%。
可以預見,上述 " 三高 " 產業將成為 " 十五五 " 規劃的重點,我們認為,搶先布局 " 三高 " 產業,就是把握新機遇,就是在新形勢下搶占發展的制高點。
二、國資國企如何選對細分賽道?
面對這樣的新趨勢,國資國企作為國家經濟發展的骨干力量,想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密切關注新興技術的發展趨勢,以便及時調整戰略,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
回顧過往,在 " 十四五 " 期間,雖然國資國企在多個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但也面臨著一些發展痛點。
以往而言,不少企業選擇賽道之時,往往會陷入 " 定勢思維 ",戰略缺乏科學性和先進性,對產業認識不足,對行業發展趨勢把握不準,往往只重視賽道規模效應和成長前景,忽視產業規律和自身條件(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等),尤其在制定企業戰略時缺少重大創新,未能通過市場洞察進行業務模式創新,缺乏核心競爭力的構建,這并不利于自身的可持續性發展。
在此背景下,對于國資國企而言,選擇一個適合企業且具備可持續性發展的賽道,意義重大。這就要求,他們需要懂技術、懂轉化、懂市場,做好技術洞察,緊密結合區域產業發展需求和自身資源優勢,尋找到合適的賽道進行布局和規劃,選擇適合自己的國有資本布局優化路徑。
那么,面對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國資國企如何選擇適合的賽道去發展?
我們認為,國資國企想要選對賽道、選好賽道,需要借助專業智庫的知識與資源,來進行技術洞察與趨勢把握、制定科學決策與戰略規劃以及加強風險管理與持續監測,進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搶占先機、實現高質量發展。
其關鍵在于規劃與企業戰略目標、資源稟賦、現有業務相匹配的產業發展體系,挖掘產業機遇,打造第二增長曲線。具體來說:
1、研判市場進入的可行性
要通過深入的行業研究和調研去了解市場規模、市場增長潛力、國產替代機會、產業鏈價值占比、競爭格局,去判斷市場可行性,值不值得進入?難不難進入?同時也要進一步判斷技術可行性(技術轉化潛力、技術先進性、技術可替代性、綠色低碳程度等)和財務可行性(商業模式、研發生產周期、產出回報周期等),進而準確把握市場機會和挑戰,為制定科學的決策提供依據,降低投資風險,提高市場競爭力。
2、評估企業資源和能力的匹配度
立足于自身擁有的內部資源能力,結合企業可觸達的外部資源能力,去把握適合自身條件的外部市場機會,并考慮企業的長期特質和潛力來做出最終選擇。
綜上所述,國資國企在產業細分賽道的篩選和進入策略上應緊跟國家戰略導向、深入分析市場需求、研判技術發展趨勢并評估企業核心競爭力。同時采取多元化投資方式、強化資源整合、注重風險管理、推動創新發展和優化人才配置等策略以確保成功進入并占據有利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