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風起云涌的時代,科技創新已成為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動力,國資國企作為國民經濟的中流砥柱,其在科技創新與新質生產力培育方面的作用至關重要。“十五五”期間是我國邁向科技強國、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階段,國資國企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培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本文深入研判科技創新路徑以及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為國資國企開展“十五五”規劃提供堅實的依據和方向指引。
本文旨在全面剖析國資國企在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新興技術應用、數字經濟發展以及科技體制改革等關鍵領域的現狀、挑戰與應對策略,為國資國企“十五五”謀劃在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發揮引領和推動作用方面提供有益的參考與啟示。
前瞻一
加強基礎研究投入
加快推動成果轉化
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已成為推動科技創新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基石,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國家持續加大投入力度。2022年國家基礎研究十年規劃實施,為相關研究提供了堅實的政策保障與資金支持。2023年,基礎研究經費投入2212億元,比上年增長9.3%,占研發經費支出比重為6.65%。
國家通過一系列重大科技計劃和專項任務,積極推動基礎研究領域的發展。例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持續資助眾多優秀的基礎研究項目,為科研人員提供了穩定的支持。同時,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也專門設立了針對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重點專項,引導科研力量聚焦關鍵科學問題和前沿技術領域。除此之外,我國實施了一系列人才計劃和政策,吸引和培養了大批優秀的基礎研究人才,并且大力投資建設了一批世界一流的科研設施和平臺。盡管我國在基礎研究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與世界科技強國相比,仍存在一些差距,部分領域的基礎研究水平仍有待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還需進一步加強,產學研合作的深度和廣度還可繼續拓展,科技成果轉化的效率也有待提升。
“十五五”期間,國家繼續大力推動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國資國企作為國家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肩負著重要的使命任務。
· 國資國企需要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增加研發投入,包括直接的資金投入、對科研設施和平臺的升級改造,確保基礎研究得到充足的資金支持,為科研人員提供先進的研究環境,鼓勵科研人員進行原創性研究,對具有重大科學價值和應用前景的研究成果給予重點支持和獎勵。
· 國資國企應積極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科技計劃與專項,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組建跨領域團隊,攻克關鍵科學問題和前沿技術領域。
· 國資國企應深化產學研合作,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推動基礎研究成果的轉化應用,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
· 國資國企要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優化流程與管理模式,設立專門轉化部門或崗位對接科研與生產部門,加速成果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轉化,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管理,鼓勵科研人員參與成果轉化,對有突出貢獻者給予獎勵和表彰,以實現科研成果與實際生產的緊密結合。
前瞻二
加速核心技術突破
提升產業自主能力
我國在科技領域雖然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是在一些關鍵技術領域,仍舊面臨著諸多嚴峻挑戰,被“卡脖子”的狀況時有發生。以半導體產業為例,盡管我國堪稱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消費市場,然而芯片自給率卻處于較低水平。2023年,我國集成電路進口額高達3494億美元,雖然相較于2022年下降了15.4%,但進口依賴程度依然居高不下。
國家對關鍵技術的重視程度達到了空前的高度,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有力的支持政策,諸如設立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給予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等等。與此同時,國內市場對于國產替代的需求愈發迫切,這為企業注入了強大的發展動力。例如,在半導體領域,國內企業在芯片設計、封裝測試等環節已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突破,其市場份額也在逐步提升。
“十五五”期間,國資國企應在關鍵核心技術突破中發揮引領作用,充分利用政策支持和國企資源優勢,加快關鍵技術創新突破。
· 國資國企應加大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投入,建立專門的研發團隊,專注于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比如在半導體領域,國資國企可以聯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同攻克芯片制造的關鍵技術難題。
· 國資國企應加強與科研機構的合作,共享技術資源和研發成果,引進先進技術和人才,注重消化吸收再創新。
· 國資國企應積極參與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發揮自身資源和資金優勢,為關鍵技術的突破提供有力支持,逐步提高我國產業的自主可控能力。
前瞻三
新興技術驅動創新
人工智能引領變革
近年來,我國在科技創新領域的投入與成果令人矚目。2023年全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33278億元,比上年增長8.1%,占GDP的比重提升至2.64%。這一持續增加的研發投入為新興技術研發和應用創新提供了堅實的資金保障,新興技術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均居世界前列,眾多創新成果不斷涌現,人工智能領域在我國呈現出迅猛的發展態勢。
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公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為5784億元,增速13.9%,人工智能技術在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能醫療等領域的廣泛應用極大地提升了社會生產和生活的智能化水平,為人工智能企業帶來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和發展機遇,推動人工智能朝著更加智能化、融合化和安全可靠的方向邁進。
“十五五”期間,國資國企應積極投身于新興技術與科技創新領域,敏銳地捕捉產業發展的新趨勢,充分發揮自身的資源優勢和引領作用。
· 一方面,在傳統產業領域加快新興技術的應用,利用人工智能優化生產流程,通過智能傳感器和數據分析來預測設備故障,提高生產效率和設備利用率,運用人工智能算法優化配送路線,降低運輸成本。
· 另一方面,加大在新興技術尤其是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發投入,突破關鍵技術瓶頸,研發自主可控的高端芯片和先進算法,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創造更多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前瞻四
數字經濟蓬勃發展
行業力量乘勢而上
產業數字化轉型是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路徑之一,而數字產業化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和動力源。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關鍵時期,國家陸續出臺一系列政策鼓勵和支持產業數字化轉型和數字產業化發展。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加快構建促進數字經濟發展體制機制,完善促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政策體系”,這些政策為企業提供了明確的發展方向和有力的扶持措施,極大地激發了市場主體參與產業數字化轉型和數字產業化的積極性。
產業數字化轉型的核心在于利用數字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鏈條的改造。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產業數字化規模持續擴大,在工業、農業、服務業等各個領域都取得了顯著成效。例如,工業互聯網的應用日益廣泛,眾多國資國企積極參與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建設和應用,通過平臺實現設備連接、數據采集與分析、生產協同等功能,推動工業生產向智能化、網絡化、數字化邁進。同時,我國高度重視數字產業化的發展,不斷加大對信息技術創新的投入,大數據資產在數字經濟時代具有不可替代的戰略價值,成為驅動數字經濟創新發展的關鍵要素,大數據資產能夠幫助企業優化運營管理、提升市場競爭力,企業可以通過對自身業務數據和市場數據的深入分析,挖掘用戶需求、優化產品和服務、改進營銷策略,實現降本增效和創新發展。
“十五五”期間,我國持續加強數字經濟的發展,國資國企需在數字經濟的發展中發揮更大的引領和推動作用。
· 國資國企應依據國家政策導向,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制定明確的數字化轉型戰略規劃,并將其置于高質量發展戰略的核心位置。
· 國資國企應加快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步伐,促進數字技術、應用場景和商業模式的融合創新,高度重視并切實做好數據要素價值化和數據資產入表等工作,充分釋放數據要素的潛能和價值,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
· 國資國企應注重系統聯動、整體推進和協同發展,從組織架構、人才培養與引進、資金保障、機制創新等多個方面,為企業推進數字化轉型提供堅實有力的全方位保障,從而在產業數字化轉型和數字產業化發展的浪潮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為我國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貢獻力量。
· 國資國企應不斷加大在信息技術創新方面的投入,致力于大數據資產的開發與應用,通過建立先進的數據采集與分析系統,深度挖掘企業自身業務數據和市場數據,精準把握用戶需求,優化產品和服務,提升市場競爭力的同時實現降本增效和創新發展。例如踴躍參與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建設和應用,借助平臺強大的功能,實現設備的高效連接、數據的精準采集與深度分析,以及生產的協同運作,有力推動工業生產朝著智能化、網絡化、數字化的方向大步邁進。
前瞻五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激發新質生產力潛能
科技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高,正成為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它有力地推動著產業升級與轉型,催生出新的經濟增長點,提升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助力經濟邁向更高質量的發展階段。在當前的發展形勢下,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顯得至關重要,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作出了重大部署,強調通過“三位一體”推進改革,從體制機制層面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科技體制將進一步堅持科技面向經濟社會發展的導向,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完善資金鏈,破除制約科技成果轉移擴散的障礙,推動建立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的制度機制。
同時,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對于激發新質生產力潛能具有關鍵作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強調了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性,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為核心推動戰略新興產業發展、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重塑經濟社會各方面,科技體制改革能夠優化科技創新的制度環境,促進科技成果的高效轉化,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和保障,使我國在新的發展階段能夠更好地把握機遇、應對挑戰,實現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十五五”期間,國資國企在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建設以及新質生產力發展方面應積極主動作為。
· 在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建設方面,國資國企首先應緊跟政策導向,把握市場機遇,密切關注國家科技體制改革政策,積極爭取政策支持和資源傾斜,根據市場需求和競爭態勢調整創新策略,推動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提升企業自身核心競爭力,助力國家科技實力提升;圍繞產業鏈與創新鏈融合,深入分析所在產業的關鍵環節和瓶頸問題,依據產業鏈的高端化、智能化需求,加大研發投入,建立產業鏈創新項目庫,對重點項目進行動態跟蹤和支持,確保創新活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 在新質生產力發展方面,國資國企應制定清晰的發展戰略,明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方向和目標,確保各項政策和措施與國家宏觀戰略相協調;需積極探索和培育新興產業和商業模式,如共享經濟、平臺經濟等,以適應新的市場需求;要加強風險管理,在新質生產力發展過程中,建立健全風險評估和管理體系,確保企業穩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