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期間,中國宏觀經濟環境將面臨一系列挑戰和機遇。在全球經濟格局深度調整、國內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我國將致力于實現高質量發展,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
一、國際環境
1. 全球經濟復蘇,但不穩定性突顯。
預計“十五五”期間,全球經濟將逐步走出新冠疫情的影響,進入復蘇階段。政策方面,各國政府將繼續實施刺激政策,包括財政支出和貨幣政策,以支持經濟復蘇;科技方面,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如數字化轉型、可再生能源、生物技術等,將為經濟增長提供新的動力;全球合作方面,國際間合作在疫苗分配、氣候變化、貿易自由化等方面的進展,將有助于推動全球經濟的恢復。
然而,經濟復蘇的過程可能充滿挑戰和不確定性。一是不均衡復蘇。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復蘇速度可能不一,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增長差距可能加大。二是財政和債務風險上升。大規模的財政刺激可能導致一些國家的財政赤字和債務水平上升,增加經濟的不穩定性。三是供應鏈中斷。國際政治經濟關系的變化可能繼續影響全球供應鏈的穩定性。三是通貨膨脹壓力增大。隨著經濟的復蘇,需求上升可能導致通貨膨脹壓力增大。四是氣候變化和可持續發展的影響。氣候變化對經濟的長期影響日益顯現,推動綠色轉型和可持續發展將成為復蘇過程中的重要挑戰。
2. 國際貿易格局將發生深刻變化。
在“十五五”期間,國際貿易格局預計將發生深刻的變化,這些變化將由多種因素驅動,包括全球經濟結構的調整、技術進步、地緣政治關系的變化、全球供應鏈的重構以及環境可持續性的要求。一是全球經濟結構的變化。隨著新興經濟體的崛起,特別是亞洲和非洲的一些國家,全球經濟重心將繼續東移和南移。這將導致國際貿易流量的重新分配,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在全球貿易中的份額有望增加。二是技術進步。數字技術的發展,包括電子商務、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將極大地影響國際貿易的運作方式。這些技術將提高貿易的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促進服務貿易的增長,并可能改變傳統的貿易模式。三是地緣政治關系的變化。國際政治關系的變化,如大國之間的競爭和合作關系,將對國際貿易格局產生重要影響。貿易政策可能成為地緣政治戰略的一部分,導致貿易壁壘的增加或減少。四是全球供應鏈的重構。新冠疫情暴露了全球供應鏈的脆弱性,促使一些國家重新考慮其供應鏈策略。在“十五五”期間,預計將看到全球供應鏈的本地化、區域化和數字化趨勢,這將影響國際貿易模式和結構。五是環境可持續性的要求。氣候變化和環境問題將促使各國采取更加環保的貿易政策。這可能包括對高碳排放產品的限制、促進綠色技術和產品的貿易,以及實施碳邊境調整機制。
3. 國際金融風險和挑戰加劇。
在“十五五”期間,國際金融環境可能會面臨一系列風險和挑戰,這些風險可能來源于多種因素,包括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貨幣政策的變化、債務水平的上升、金融市場波動以及新興市場經濟的脆弱性。一是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全球經濟復蘇的不平衡可能導致經濟增長預期的不確定性,進而影響國際金融市場。特別是,如果主要經濟體之間的增長前景出現分歧,可能會導致匯率和資本流動的劇烈波動。二是貨幣政策的正常化。隨著全球經濟從疫情中恢復,各國央行可能會開始收緊貨幣政策,以提高利率和減少流動性。這種政策的轉變可能會對全球金融環境產生深遠影響,尤其是對于那些依賴外部融資和債務較高的經濟體。三是債務水平的上升。全球范圍內的公共和私人債務水平在疫情期間大幅上升,這可能增加債務違約的風險,尤其是在那些財政空間有限、經濟增長疲軟的國家。債務危機可能會對國際金融市場造成沖擊,并引發跨境金融風險。四是金融市場的波動。金融市場可能會因為多種因素(如政策不確定性、經濟數據波動、地緣政治緊張等)而出現波動。此外,隨著技術的發展,金融市場的復雜性增加,可能會導致新的風險類型的出現。五是新興市場經濟的脆弱性。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可能面臨資本外流、貨幣貶值和金融市場波動等風險。這些經濟體可能因為全球金融環境的變化而受到較大影響,尤其是那些對外部融資依賴度高、結構性問題突出的國家。
4. 科技創新競爭愈發激烈。
在“十五五”期間,科技創新競爭預計將變得更加激烈,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增長和各國發展的關鍵因素。科技創新的主要領域包括:一是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的快速發展將繼續改變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二是生物科技。基因編輯、合成生物學、生物制藥等領域的創新將對醫療健康產生深遠影響。三是新能源技術。太陽能、風能、電動汽車等清潔能源技術的發展將推動能源結構的轉型。四是空間技術。衛星通信、太空探索、無人機等技術將開啟新的商業和科學機遇。
二、國內環境
1. 經濟增長保持在合理區間。
預計“十五五”期間,我國經濟增速將保持在合理區間,實現高質量發展。中國經濟預計將保持中高速增長,但增長速度可能會有所放緩。隨著中國經濟結構的轉型,潛在增長率可能會有所下降,但依然保持在中等偏上的水平;中國將繼續推動內需擴張,特別是消費需求,以實現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科技創新作為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將在“十五五”期間得到進一步加強。隨著綠色低碳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將得到提升。“十五五”期間,政府將通過發展新質生產力、持續深化改革、推動創新、擴大內需、綠色發展等措施,促進經濟穩定增長,實現高質量發展。
2. 供需結構失衡,供給側改革將進一步深化
在“十五五”期間,中國面臨的供需結構失衡問題將是一個重要挑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策略,預計將得到進一步地深化和推進。
供需結構失衡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產能過剩。部分行業如鋼鐵、煤炭、建材等存在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導致資源浪費和經濟效益下降。二是中高端供給不足。隨著居民消費升級,對高品質、個性化的商品和服務需求增加,但國內供給在這方面尚顯不足。三是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矛盾。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步伐緩慢,而新興產業尚未形成足夠支撐,導致經濟增長新舊動能轉換不暢。四是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同地區之間的供給能力和水平差異較大,導致資源錯配和效率損失。
為了解決供需結構失衡問題,政府在“十三五”期間已經開始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并在“十四五”期間繼續推進。在“十五五”期間,這一改革預計將進一步深化:一是繼續優化產業結構。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支持優質產能發展,推動產業結構向中高端升級。二是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大研發投入,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培育新動能,提升產業鏈水平。三是改善要素配置效率。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產權制度,促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四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促進資源優勢互補,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五是,加強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實現可持續發展。
3. 人口老齡化問題突出。
隨著中國人口結構的轉變,老齡化問題已經成為社會發展中不可忽視的重要議題。在“十五五”期間,老齡化問題將更加突出,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根據中國的人口普查數據,中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上升。隨著生育率的下降和人均壽命的延長,老齡化趨勢將在“十五五”期間進一步加劇。這一趨勢將對勞動力市場、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服務、家庭結構等方面帶來挑戰。政府和社會各界需要共同努力,從多個層面應對老齡化帶來的挑戰,確保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同時,老齡化也為某些行業,如養老服務業、健康產業等,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通過綜合施策,可以化挑戰為機遇,推動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
4. 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仍然存在。
中國的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主要體現在經濟發展水平、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供給、居民收入和生活質量等方面。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和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高,而農村和中西部地區相對滯后。在“十四五”期間,盡管政府已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但由于歷史原因和自然條件的差異,這一問題仍將存在。政府和社會各界需要共同努力,從多個層面應對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帶來的挑戰,確保全國各地區的均衡發展,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通過綜合施策,可以逐步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實現全國一盤棋的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