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施過程中,需要綜合考慮各地區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制定政策和措施,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更好地發揮政府的引導和調控作用,在市場機制和政府干預之間找到平衡點。區域協調發展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需要通過持續的努力以及不斷探索與創新,以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目標。通過政府與市場的有效結合,充分調動各方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才能實現區域間的均衡發展,縮小區域差距,促進共同富裕,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邁上新的臺階。在這個過程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注重人的全面發展和生活質量的提升,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全面協調發展,從而更好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明確“十五五”時期區域協調發展的實踐路徑,需遵循以下原則:第一,全國一盤棋。確定“十五五”時期區域協調發展面臨的新情境和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后,需要從宏觀層面進行全局謀劃和布局。第二,應立足實際,堅持問題導向與目標導向相結合。“十五五”時期區域協調發展實踐路徑的確定必須結合“十四五”時期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的實際情況、面臨的主要問題和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因此,“十五五”時期區域協調發展的實踐路徑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優化國土空間體系,打好現代化的空間基礎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中國式現代化的國土空間體系由高水平的地理空間、均衡化的產業空間、美麗友好的生態空間和現代化的治理空間共同組成,國土空間體系優化是區域協調發展的重點任務,也是中國式現代化在空間維度上的保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由社會經濟活動各個環節、各個層面、各個領域的相互關系和內在聯系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在區域協調發展實踐中,必須立足均衡協調與融合發展,抓住各級空間尺度上的主要矛盾。一方面,要促進城鄉間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等要素的雙向流動,補齊城鄉公共服務短板,加快配套基礎設施建設,重塑城鄉的共生關系,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另一方面,堅持“全國一盤棋”,打造統一的要素和資源市場,建立公平透明的市場規則,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實現區域間高效協作,構建現代化的空間體系和產業體系。同時,以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助力傳統產業綠色轉型,推動能源清潔循環利用。總體來看,現代化國土空間體系的構建必須以區域重大戰略為引領,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同時解決區域發展中遇到的短板問題。“十五五”時期,要重點關注東北老工業基地、環境退化地區、欠發達地區及特殊類型地區的發展,發揮地區比較優勢,完善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促進區域發展的平衡性和協調性。同時,堅持“陸海統籌”戰略,在空間范圍內統籌資源開發與利用,促進海洋產業結構優化與升級。為此,一是在地理空間上合理劃分經濟區域。當務之急是將西部地區劃分為西南地區和西北地區,以適應西部大開發構建新格局的需要;將沿海地區劃分為沿海北部、沿海中部和沿海南部,以適應加大對外開放的新要求。二是在產業空間維度上通過產業轉移構建新型區域經濟關系。步入中國式現代化新情境,產業轉移不再局限于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型產業,加工業、高新技術產業以及現代服務業等都可以通過合理途徑實現高質量轉移。此外,產業轉移方向在空間維度上出現了多種復雜的情況,原有的固定轉移規律被打破,分散性轉移的特點比較突出,產業轉移方向在產業空間維度上日益多樣化, 從東部向中西部的單向轉移支持轉變為區域間互相促進、優勢互補。因此,未來推動產業轉移需綜合考量多方面因素,立足均衡協調與融合發展,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同時,基于美麗友好的生態空間的發展任務,當前必須結合“美麗中國”的建設解決城市群、都市圈、核心城市與廣大鄉村的空間建設問題,注重美麗鄉村的發展與建設問題,實現高水平的地理空間、均衡化的產業空間和美麗友好的生態空間,在沿海與內陸、南方與北方、城市與鄉村等各個層面向著空間一體化方向努力。
(二)加強區域聯動,促進共同富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 區域協調發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共同富裕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最終目的,而區域共同富裕是國家共同富裕總體目標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共同富裕必然以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為根本前提。在中國式現代化新情境下,縮小區域發展差距、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是共同富裕的經濟基礎,也是實現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的必由之路。一是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在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實施核心區域與中心城市的帶動戰略,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相互分工協作,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依托構建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格局,同時加快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二是重視區域優勢互補。暢通東西雙向開放門戶,推動東部發達地區產業向欠發達地區轉移,同時強化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能力建設,依靠功能區定位分工,對主要糧食產區、重點資源開發區、生態脆弱區、老工業基地區等制定綠色轉型的推進政策與規劃。三是全面推動城鄉融合,促進城市優質產業和服務向農村地區轉移與延伸。以城鄉融合發展需求為導向,建立健全跨區域合作機制,同時正確處理好發展與分配、效率與公平、先富與后富的關系,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由此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使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為此,第一,必須促進要素在城鄉間的流動,尤其是促進人口有序流動。一方面,通過非核心城市對人口的吸納實現集聚發展,如長三角的南通、揚州、泰州、湖州、嘉興、紹興等,珠三角的江門、中山、珠海等。另一方面,破除二元戶籍制度,加速農民工由鄉到城的自由流動,完善農民工在醫療、教育、就業、住房等方面的福利。第二,必須加快發展欠發達地區與特殊類型地區的中心城市,通過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最大程度實現經濟的聯動式發展。第三,重點對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邊遠地區與欠發達地區等進行政策傾斜。挖掘和弘揚革命老區的紅色文化傳統,激活革命老區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化各民族地區之間的交流與往來;加大邊境地區基礎設施與合作平臺建設,打造特色與代表性產業體系,鞏固邊疆安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繼續深入實施幫扶與支持政策,完善基礎設施與產業配套,積極提升產業附加值,加快欠發達地區的發展。
(三)深入實施以“軸帶支撐”為特征的區域重大戰略
在中國式現代化新情境下,區域協調發展要與相關空間戰略體系形成合力,將制度優勢體現在“十四五”及即將到來的“十五五”規劃與實踐之中。為此,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與旨在發展我國經濟軸心地區的發展軸戰略和旨在鞏固我國經濟發展空間的經濟帶戰略有機結合起來。 具體來看,發展軸戰略包括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高質量高標準的雄安新區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等,經濟帶戰略包括長江流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同時,充分考慮我國國土空間類型多樣、差別巨大的客觀實際,在不同空間尺度和空間類型的基礎上對區域經濟發展和布局的示范引領與輻射帶動作用進行充分探索,構建以“軸帶支撐”為特征的區域發展新格局。在宏觀層面,需要優化區域經濟布局,推動各地區根據其主體功能定位實現發展。這包括加快構建新質生產力發展布局,進一步完善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系統。其關鍵是要在宏觀政策制定上更加精準地把握各地區的特點和優勢,引導其朝著有利于整體經濟發展的方向發展。這不僅可以提高區域經濟的整體效益,還能促進各地區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協同發展。而在微觀層面,要實施精細化分類管理的區域政策。這意味著針對不同區域的發展狀況和需求,制定具體的政策措施,以實現更加精準的政策落地和資源配置。特別是對欠發達地區,要有針對性地加強其“造血”能力,通過政策引導和扶持措施,幫助其實現自我增長和自我發展。同時,需要正確處理基于行政單元的政策與基于自然單元的微觀管制手段之間的關系,避免因為行政區域劃分而給地方發展帶來不必要的約束和阻礙。同時,以人為核心,促進以縣城為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有效連接城與鄉,優化區域生產力空間布局和人口布局。在區域布局中,優先發展大城市周邊縣城是一個重要策略。首先,需要重點完善縣城的交通和產業配套設施。這包括建設高速公路、鐵路等基礎設施,提升縣城與大城市之間的連接效率和便捷性。同時,還應加大對縣城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促進產業鏈條的完整和產業集聚效應的形成,提高縣城的競爭力和吸引力。其次,發展縣城特色優勢產業是關鍵之舉。縣城往往有其獨特的資源和產業優勢,例如農業特色、文化傳統、旅游資源等,應根據這些優勢培育和發展特色產業,實現產業升級和轉型。通過打造特色產業品牌,吸引更多的人才和投資,推動縣城經濟的多元化發展和可持續增長。同時,積極推進縣城居民就地就業,提高就業機會和收入水平,增強縣城經濟的內生動力和發展后勁。最后,提升縣城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能力是確保區域發展均衡的重要舉措。縣城是連接城鄉的重要紐帶,應該加強對縣城基礎設施、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的投入與支持,保障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同時,要推進縣城公共服務向鄉村延伸,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縮小城鄉差距,提升農村居民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感。
(四)以數字經濟賦能“十五五”時期的區域協調發展
在中國式現代化新情景下,科技創新成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新動能。通過國家級新區、國家級高新區等重大區域功能平臺作為關鍵載體,可以完善各類平臺建設,提升關鍵領域的科技創新能力,塑造創新的機制體制。在這一過程中,需要重點建設創新型區域和城市,通過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來推動中國的現代化進程。首先,平臺建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國家級新區和高新區等平臺可以有效集聚各類資源,包括人才、資金、技術等,為科技創新提供有力支撐。因此,我們需要加大對這些平臺的投入和支持,不斷完善其建設,提升其在關鍵領域科技創新方面的能力。這將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優秀科研人才和高端創新企業,形成創新的生態系統,推動科技成果向產業轉化,促進經濟發展的轉型升級。其次,要充分發揮數據要素的獨特屬性。與傳統宏觀經濟數據受空間限制不同,數據在數字經濟時代可以自由流動,其低成本及大規模可獲得的基本特性疊加即時性等技術—經濟特征為信息的高速流通提供了保障。因此,需要催生數據中心的集群發展,通過加強新基建的協同規劃和建設,為沿海與內陸、城市與鄉村等不同區域間的合作提供有力支撐。數據中心集群可以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數字支撐,為各類產業提供智能化、數字化的服務和支持。此外,當前欠發達地區在數字經濟發展方面存在明顯劣勢,必須未雨綢繆,防止“數字鴻溝”的出現。因此,需要促進數字經濟的普惠化、多樣化和規范化發展。這包括優化數字經濟的決策思維和模式,采用“技術+終端+服務”的組合聯合發力,利用大數據預測的優勢,實現更精準、更快速地決策支持。同時,要合理布局數字產業區位和規模,引導各類市場主體在不同區域間有序分布,促進數字經濟的協同發展和優勢互補。(作者:孫久文 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