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勢:城投轉型進入“深水區”
1. 政策倒逼:債務化解與功能重構雙線并行
隱性債務“清零”收官:2025年作為隱性債務化解收官之年,城投需通過置換債(如2025年新增2.8萬億元專項債)、資產證券化(ABS/REITs)等工具優化債務結構。
融資職能剝離:12個重點省份城投需嚴控新建項目,非標債務置換加速,城投逐步退出政府信用背書。
政策紅利窗口:新基建、城市更新、綠色低碳等領域獲專項債傾斜,城投需把握“投資—收益—再投資”循環機遇。
2. 市場倒逼:造血能力成生存底線
傳統業務萎縮:土地整理、代建收入占比超70%的區縣城投面臨現金流危機,市場化收入需覆蓋80%以上債務本息。
競爭白熱化:央企、民企涌入城市服務賽道,城投需從“資源依賴”轉向“能力驅動”。
新機遇:政策賦能下的三大轉型方向
1. 從“造城”到“營城”:城市服務綜合運營商崛起
存量資產激活:天津城投通過數字化調度中心盤活低效資產,老舊廠房改造后租金收入提升40%。 智慧城市服務:廣州城投研發“高韌靜音瀝青”技術,切入智慧交通運維,年營收突破3億元。
2. 從“融資”到“化債”:債務管理長效機制構建
債務置換+資產盤活:安吉城運集團通過注入水務、砂石資源經營權,債務率下降15個百分點。 市場化退出機制:2025年計劃壓降75%融資平臺數量,天津臨港通過“LP模式”引入社會資本化解非標債務。
3. 從“產業服務”到“產業運營”:新質生產力培育
產業鏈投資:合肥建投以“投行思維”布局集成電路、新能源,帶動產業集群產值超千億。 綠色經濟賽道:天津臨港投資氫能重卡,構建“制氫—儲能—應用”閉環,年減碳240萬噸。
新要求:城投轉型的“三重突破”
1. 體制機制突破:市場化基因重塑
治理結構改革:引入職業經理人制度,重慶江北區城投建立“市場化薪酬+任期考核”體系。 混改加速:上海城投收購上市公司股權,推動資產證券化率提升至65%。
2. 能力體系突破:從“建設能力”到“運營能力”
數字化賦能:杭州拱墅搭建“智慧管廊平臺”,綜合管廊運維成本降低20%。 產業孵化能力:臨沂城發打造新質產業園區,孵化專精特新企業37家。
3. 政企關系突破:協同發展新模式
資源注入創新:吳江城投與大唐電力合作開發光伏,政府以土地入股替代直接補貼。 風險共擔機制:溫州城投發行CMBS融資6.5億元,政府提供流動性支持。
實操案例:城投轉型的“三大范式”
1. 合肥建投模式:產業基金+場景運營
路徑:三次轉型(公益性→股權投資→新興產業),設立50億元產業基金,撬動社會資本200億元。 成效:戰新產業營收占比達60%,資產負債率控制在65%以內。
2. 天津城投模式:存量盤活+鏈主賦能
路徑:將療養院改造為產業中心,引入中關村智酷等企業;打造“光伏—氫能”產業鏈。 成效:經營性收入占比從15%提升至45%,債務置換規模超200億元。
3. 杭州拱墅模式:并購上市公司+科創園區
路徑:控股潤達醫療,打造“醫療+科創”生態;發行科創債支持園區建設。 成效:醫療板塊毛利率25%,園區入駐率超90%。
政企協同建議:構建轉型“護航體系”
1. 政府端:
政策工具包:擴大REITs試點范圍,允許城投以特許經營權發行債券。 容錯機制:對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給予3年虧損豁免期。
2. 城投端:
“三聚焦”戰略:聚焦主責主業(城市服務/產業投資)、聚焦優質資產(經營性現金流)、聚焦區域稟賦(資源型城市布局新材料)。 人才強企:實施“百萬年薪+股權激勵”,引進產業運營、資本運作專才。
城投的終極使命不是“活下去”,而是“活得更好”——通過市場化能力激活城市價值,通過產業運營重塑區域經濟。在“十五五”窗口期,唯有將政策紅利轉化為內生動力,方能實現從“輸血者”到“造血者”的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