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齡化背景下的“銀發經濟”
世界銀行相關數據預測:2025年,我國60歲以上老人將 達到3億,占比例為百分之21,65歲以上老年人比例也將達到百分之13.7,接近深度老齡化社會。城市緊張的交通狀況,污濁的空氣,使其并不適合養老。而周邊小鎮和鄉村顯然成為養老的理想之地。
2、大城市承載力日益受到挑戰
2016年,北京五區公布人口上限,這標志著以北京為代表的大城市人口數量已經開始逼近人口上限。大城市病,指的是在大城市里出現的人口膨脹、交通擁擠、住房困難、環境惡化、資源緊張等“癥狀”。由于中國一些大城市的“城市病”日益嚴重,很多上班族不得不逃離“北上廣,到二三線城市尋求新發展。環境污染同樣嚴峻,2013年,“霧霾”成為年度關鍵詞。不僅僅是霧霾,大城市病還體現在戶籍歧視,入學難,資源緊張等,城市的承載力已經遭遇空前挑戰。很多城市中產階層渴望在城市周邊有自己的一塊地或者農莊,可以在緊張的工作之余,享受田園生活。
3、城市生活節奏快,人們對“慢生活”需求增加
通過對某二線城市周邊的房地產市場進行考察,結果發現周邊的別墅雖然價格不菲,但生意十分火爆。這體現了人們對城市快節奏生活的厭倦和慢生活的向往。特色小鎮正好能迎合這一需求。
4、地理空間布局和產業布局的需要
隨著城市的日漸擁擠,承載力日趨緊張,城市一些特色產業向周邊轉移成為大勢所趨。未來,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在大城市周邊,形成若干具有產業特色,呈衛星狀環繞城市周邊的地理形態。這樣,既可以將一些產業分離出去,發展周邊經濟,又可以緩解大城市的壓力,其離城數十公里的距離又可以使得其可以共享城市的教育、科技等資源和發展紅利。實現協調發展。
5、農民回流與產業空白的矛盾凸顯特色小鎮的必要性
與沿海地區出現民工荒同時出現的是,大量農民工回流,由此也形成了就業壓力。如擁有800萬務工人口的重慶,目前保持穩定回流態勢,市內就業的農民工已超過市外近100萬人。大量的回流人口客觀上增加了對產業的需求。
6、城市產業轉移的需求
在中心城區,整個商業地產價格依然攀升的大背景之下,產業轉移就成為大勢所趨。越來越高漲的租金和房價使得企業不堪重負,因此,向城市周邊房租相對較低的區域進行產業轉移,成為一種必然需求。而特色小鎮因為其離城市較近的距離,相對完善的配套設施和優美的環境,理所應當地成為產業轉移的一個較好的選擇。比如,嘉興市規劃創建的南湖基金小鎮,就是準備承接上海金融服務業轉移的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