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1月13日在長沙舉辦的首屆中國特色小鎮論壇上表示,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同有關部門對各地特色小鎮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各類問題進行統一規范,嚴格控制建設數量,取消一次性命名,統一實行寬進嚴定動態淘汰的達標制度。
近年來,不少地方煞費苦心培育的特色小鎮,如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成為地方的一道亮麗風景線。毋庸諱言,打造特色小鎮是做大做強做優地方經濟的“殺手锏”,但能否做到以人為本、符合規律發展、契合地方實際,謹防盲目發展、一哄而上,必須跳出舊體制下的思維定勢,加快創新轉型,尋求發展新突破。發改委這次明確表態統一規范特色小鎮的“著裝”,此舉可以有效防治“新瓶裝舊酒”,讓特色小鎮還原真正的“特色”。
眾所周知,特色小鎮是在新歷史時期、新發展階段的創新探索和成功實踐。環視當下,特色小鎮總讓人覺得像個“筐”,什么都往里裝。某些地區在建設旅游特色小鎮過程中,將房屋一律改成某派風格,認為這就是特色。其實,效仿式的理念往往衍生出山寨建筑,容易導致“千城一面”,哪還能稱之為特色?須知“特色小鎮”不是一頂帽子,戴上便萬事大吉。在我看來,“產業獨特+顏值擔當”才是特色小鎮的發展方向。因此,如何練好“內功”、深耕地域特色這道考題各地需認真作答。
隨著特色小鎮的發育成長,“一窩蜂”式的野蠻生長難免讓部分小鎮流于形象工程,甚至上演千城一面的雷同產業格局。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地方打著特色小鎮的旗號,背地里搞圈地運動,“房地產化”傾向明顯。為此,前不久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部等四部委聯合發布《關于規范推進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建設的若干意見》,要求從嚴控制特色小鎮房地產開發。四部委對特色小鎮敲警鐘、拉紅線,為特色小鎮進入規范發展階段打下了堅實基礎。
四部委聯合發布的若干意見,給出了統一規范的“著裝”標準。接下來,相關職能部門亟需整合各方力量、打出組合拳,加強監督檢查,進行科學評估,有序有力引導特色小鎮步入正軌。令人欣喜的是,目前的特色小鎮已實現從政府推動到引入市場機制進行考核,有進有出的動態考核首次提出,意味著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不搞區域平衡、產業平衡、數量要求和政績考核的糾偏機制,有助于特色小鎮更具“特色”、更接地氣。
特色是小鎮的元素,規范是發展的基礎。特色小鎮只有在統一規范上做好文章,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行穩致遠。當下,特色小鎮已轉向一個新的風口,如何走出一條特色鮮明、產城融合、惠及群眾的新路子,唯有對標找差距、對表抓落實,方能讓特色小鎮這張“名片”越擦越亮、閃閃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