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山口村現狀資源以及用地性質進行分析, 確定了規劃范圍, 提出了產業升級策略并明確其設計定位, 從農業、加工業、服務業等方面進行了進一步的規劃, 將山口村田園綜合體景觀規劃設計項目劃分為五個功能區域, 并對這5個區域進行了詳細地景觀設計。
1 田園綜合體
田園綜合體是集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田園社區為一體的特色小鎮和鄉村綜合發展模式, 是在城鄉一體格局下, 順應農村供給側結構改革、新型產業發展, 結合農村產權制度改革, 實現中國鄉村現代化、新型城鎮化、社會經濟全面發展的一種可持續性模式。田園綜合體是以農為本, 以保護耕地為前提, 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從而保持農村田園風光, 保護好青山綠水的模式, 即堅持生態可持續的原則, 以確保農民參與和受益, 帶動農民持續、穩定增收。
在改變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 充分挖掘鄉土文化、風土人情的同時以人為本, 以“鄉村復興”為最高目標, 在“城鄉一體化”和“美麗鄉村”的建設中探索出一條鄉村發展的道路, 讓鄉土風情和文化得以復興, 恢復鄉村特有的活力與魅力, 成為新都市人的“桃花源地”。
2 設計定位與目標
設計定位:建設新型田園綜合體, 打造成臨沂美麗鄉村建設標桿。
設計目標:以旅游業為先導, 以產業發展為核心, 以文化傳承與發展為靈魂, 以鄉村復興為最終目標。
3 設計策略
以鄉村綜合資源為基礎, 以鄉村休閑旅游為導向, 以城市游客為動力, 以鄉村特色產業為支撐, 實現以工促農、以旅助農、以貿帶農的“三產聯動”互相促進和共同發展的效應。
將田園綜合體的三大板塊———休閑旅游、現代農業、田園社區與山口村現有的自然資源和產業相結合, 系統地打造相關休閑旅游項目, 并豐富當地的產業結構, 在完善山口村基礎建設并吸引游客前來觀光體驗的同時, 當地居民也不再只是農民, 產業的豐富能夠提供更多的崗位與就業機會, 同時完善的公共服務設施也將帶給他們更為方便的社區生活。
4 山口村現狀分析
4.1 項目概況
山口村隸屬臨沂市蘭陵縣神山鎮, 北西南三面環山, 與205國道相連, 交通便利, 地理區位優勢明顯。距離臨沂市中心40km, 距離蘭陵縣5km[2]。山口村村民以種植大蒜作為主要經濟來源, 蒜地1700畝地, 畝產2000~3000斤蒜, 已經有2000年的栽培歷史。
4.2 項目現狀
4.2.1 交通現狀
村道:網絡密布, 正在進行家家通路面硬化;鄉道:連接周邊各村鎮道路, 交通便利;國道:與國道205直接連接。
山口村距離臨沂市火車站33km, 距離臨沂市汽車站39km, 距離最近的神山客運站2.3km。
4.2.2 地勢現狀
山口村北西南三面環山, 植物種類豐富, 山谷眾多, 形成獨特的山體景觀。村內居住區地勢北高南低。
4.2.3 建筑分布現狀
從房屋結構形式上來看, 該村西邊主屋多以平房為主, 配備夯土結構雜屋, 房屋建筑質量較差;村落東邊主屋多以2~3層為, 主配備夯土結構雜屋, 房屋建筑質量較好。西側有鄉村原始建筑群落, 保存較為完好 (圖1) 。
4.2.4 農業生產及功能分區現狀
農業生產現狀:第一產業為主, 第三產業尚未發展;農作物以農戶分散種植為主, 尚未形成規模化生產。
農產品:大蒜為主要農作物, 大蒜玉米輪種, 少量生豬和畜禽養殖。
發展模式:農田共約1700畝, 以散戶農作物種植為主, 村內僅有扶貧車間和由致富能手帶領的養殖合作社。
圖1 山口村現狀分析圖
4.2.5 公共服務設施分布現狀
村內公共服務設施較少, 僅在村委門口有幾架健身器材。服務設施活動類型較為單一, 且使用率不高, 不能滿足村民對文化、健康、醫療、生活、精神等現代生活的過多需求。
總體來說, 該村交通便利, 利于農副產品運輸及人們出行;山林環繞, 植物種類豐富, 山體景觀豐富;新建房屋眾多, 古建筑保存較為完好, 適宜開展參觀旅游;產業發展不全面, 公共服務設施不完備。田園綜合體建設規劃潛力巨大。
5 規劃設計
5.1 總體規劃
將田園綜合體的現代產業、休閑旅游、田園社區, 結合山口村現有資源與特色將功能分區劃分為7個部分。除原有的居住區和學校保留, 還有以現代農業觀光區, 采摘種植的農業種植區, 以木本油料植物元寶楓、文冠果為主的林業種植區, 以售賣當地特色產品為主的步行街商業營銷區, 以集體化上山養殖為主的畜牧養殖區和以蒜薹、大蒜加工生產為主的工業展示區 (圖2) 。
5.2 以旅游為先導
鄉村旅游現如今已成為世界性的潮流, 鄉村旅游資源看似匱乏實則豐富, 需要進行匠心獨運的開發。一片古村落、一條步行街、一排排大棚、一片片農田都有訴說不盡的故事。山口村的各項功能區域的設計即是根據此因素設計而成。
5.2.1 村碑———魅力山口村
在村口增設標志性構筑物———村碑。碑身正面突出山口村的農業種植特點———大蒜, 并配以古典窗框體現山口村的歷史文化傳承, 磚頭樣碑身象征著該村堅實、堅定地走鄉村振興戰略的決心。碑身反面可以將山口村田園綜合體建設的歷史進程雕刻上去。
圖2 山口村總體規劃
村碑的周邊范圍內, 在道路兩旁進行綠化設計, 設置一定的休憩空間, 方便村民們及游客游憩。
5.2.2 鄉村原始建筑群落———山口古村
山口村的原始鄉村房屋建筑———古村落位于山口村東北角, 大部分的住房現已無人居住, 日漸荒廢。這部分古村落保留了較大的歷史沿革, 具有獨特民俗民風, 雖經歷久遠年代, 但至今仍能為人們服務, 傳承歷史, 向游客展示該村文化。本項目擬對其進行稍加維修養護, 在不破壞原始建筑的基礎上, 增加一些傳統農具、農產品展示, 既能體現出傳統鄉村建筑的歷史淵源特色, 具有獨特的民風民俗又有一定的教育價值, 以作為主打旅游觀光區, 取名為“山口古村” (圖3) 。
圖3 古村落現狀及規劃效果 下載原圖
5.2.3 休閑活動廣場———秋實廣場
山口村東北處本是一處大坑, 一直荒廢。大坑與村街道相連接。根據山口村村委的建議要求, 擬在大坑處建造一處休閑廣場, 廣場南面與步行街相連。這樣的設計既能為村民和游客提供休閑游憩、活動廣闊的場地, 又避免了喧囂的聲音影響村民的日常生活。該廣場取名為“秋實廣場”, 寓意豐收的喜悅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廣場內擬設鄉村大舞臺, 為村民提供娛樂平臺。鄉村大舞臺總體呈圓形, 最外是階梯狀觀眾臺, 中央為圓形舞臺即展示區, 便于村民們開展并欣賞相關文體活動。廣場外圍設計出步行的道路, 并以綠植裝飾, 形成綠色、安靜、祥和的休閑環境 (圖4) 。
5.2.4 溫室大棚種植基地———稼穡園
山口村外圍皆是本村自有土地, 村南處地勢較平坦。本項目將在村西南處設置一處溫室大棚種植基地即觀光采摘園, 擬建造多個蔬菜、水果種植生產溫室大棚, 一年四季都可以進行蔬菜、水果的采摘活動, 內設采摘區、品嘗區、體驗區等多個功能區域, 名為“稼穡園”。
溫室大棚是在本村農產品種植品種單一的基礎上建立的, 既可以滿足本村居民生活需要, 免于遠距離購置蔬菜、水果等生活必須品, 又可以使游客能夠參與、體驗采摘果實等勞作, 還能滿足游客的反季節采摘需求, 使久居都市遠離鄉土的游客得以置身于大自然之中, 盡情吮吸自然的芳香, 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
5.2.5 創意市集、步行街———春華 (路) 步行街
秋實廣場南面出入口直通即將建設的步行街。原村中道路為土路, 路況較差, 路兩邊局面建筑物沒有統一的規劃, 污水、農畜糞便隨意排放。本項目擬將此道路建設為步行街, 步行街的北面與廣場交匯處打造成創意市集, 人們可以在此展示、售賣個人原創手工作品和收藏品;步行街南面延申為休閑、運動、觀光的傳統步行道路。該條步行街取名“春華路”, 與“秋實廣場”相應, 寓繁榮昌盛之意。
創意市集參與門檻相對較低, 是一個平民藝術展示舞臺。作品的形式多樣, 受眾面廣。山口村的“創意市集”將以一個給村里年輕人提供展示和交流自己創意產品的街頭攤位集市, 擺賣他們自主創意制作的貨品為主要形式呈現。這樣既能提升村里的文化氛圍, 又能增加村民收入, 還能吸引周邊村民及游客, 提升山口村的旅游影響力。
5.2.6 鄉村街道綠化
運用鄉土植物對山口村道路綠化進行植物配置設計, 如柿樹、國槐、合歡樹+石榴、紫薇、地膚、黃楊+麥冬、鳶尾、雞冠花等。規劃的同時注意植物的色彩搭配, 表現處植物群落的層次感, 力取與環境搭配, 美化環境, 如中喬+小喬+小灌木或喬木+灌木+草本。對于狹窄道路建議用一種多年生草本覆蓋, 如芒類或較高的開花植物美人蕉等。
5.3 以產業為核心
一個完善的田園綜合體應是一個包含了農、林、牧、漁、加工、制造、餐飲、酒店、倉儲、保鮮、金融、工商、旅游及房地產等行業的三產融合體和城鄉復合體。對于農民來說, 遠赴他鄉進城務工的負面影響太大, 在本地多元發展, 從多個產業融合發展中獲得收益的模式更為可行。同時應做到清潔生產, 做到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三者有機的統一。
5.3.1 農業
農業要做三件事:現代農業生產型產業園+休閑農業+CSA (社區支持農業[3]) 。將村里1700畝蒜田規劃起來作為現代農業生產型產業園, 運用現代農業科技, 提高大蒜產量及品質。大蒜、玉米輪種[4], 盡可能的利用土地增加收入。鑒于山口村產業結構單一, 以種蒜為主要經濟來源而導致的售賣價格低、村民收入少, 建議在種植區再種植部分其他作物。如開辟出油菜花田、向日葵海, 既可吸引游客參觀, 又能增加收入。
設置大棚采摘園 (稼穡園) , 園區開發理念為:休閑新體驗、生態大觀園。建造多個蔬菜大棚采摘基地和水果溫室, 一年四季都可以進行蔬菜、水果的采摘活動, 以滿足游客的反季采摘需求。著力打造生態農業、生態觀光、生態采摘、居家花卉、休閑旅游、特色大棚、有機農產品生產及銷售等為一體的綜合生態農業示范基地及休閑旅游基地。
5.3.2 林業
山口村北西南三面環山, 山地可利用率大。在山地種植元寶楓、文冠果[5]等木本油料作物, 既可出售樹苗又可加工果實煉油。且政府支持荒山綠化, 有造林補貼政策, 木本油料林每畝補貼200元。同時實行樹木認養政策:村民認養樹木, 被認養的樹木懸掛認養標志牌, 帶有認養人、認養責任等信息, 樹苗賣出后收益村集體與認養村民分紅, 使普通居民積極參與到社區建設中, 同時確保樹木成活率。種植方式采用前期大量種植小苗, 然后以疏苗的方法出售1年苗、2年苗、3年苗, 以確保村里每年都有收入。
5.3.3 養殖業
基于當地季風向為夏天東南風, 冬天西北風, 故將養殖區設于南山。在南山規劃一處林地作為畜禽養殖區, 將村民們散養的農畜、家禽集中起來, 規模化養殖, 集約化管理。規模化養殖使各家各戶都能減輕喂養負擔和養殖成本, 同時也不會因糞便問題破壞山口村村內環境, 到達美麗鄉村建設標準[6]。集約化管理能夠集合人力、物力、財力、管理等生產要素, 輔以節儉、約束、高效的價值取向, 進行統一配置, 從而達到降低成本、高效管理。同時自然養殖提高畜禽肉品質, 迎合消費市場。
5.3.4 工業
在村內設置加工工廠, 對大蒜、蒜薹進行加工處理后再進行銷售, 制成大蒜衍生品, 如大蒜油、大蒜醋、黑蒜等[7]。蒼山大蒜的“大蒜素”含量明顯高于其他產區, 被稱為“天然抗生素”。蒼山大蒜還含有豐富的抗癌元素—硒和鍺, 可提高機體抗病能力。被譽為“天下第一蒜”。而且蒜種越種越好, 不會出現退化, 儲藏期長達兩年, 就連蒜薹的保鮮期都很長。
大蒜中抽取的最重要的物質———大蒜油, 此精油含有很重要的活性硫化物, 它對一般健康及心臟血管的健康很有幫助, 價格也非常高。加工使大蒜的收益最大化。村內設置扶貧車間、科技農業營銷中心, 為村民提供工作, 減少勞動力流失, 同時也提高村收入, 助于山口村發展。
5.3.5 商業
創意市集, 展示、售賣村民自主原創手工作品和收藏品。
大棚基地一年四季都可以進行蔬菜、水果的采摘活動, 通過采摘區、品嘗區、體驗區, 使游客既能參與體驗勞作又能采摘果實, 還能滿足游客的反季采摘需求, 帶來的收入不菲。
創意市集的產品及大棚蔬菜、水果和村內的蒜薹、大蒜, 均可利用網店———電商的方式進行售賣, 還可減輕實體店的房租費用。
秋實廣場地下可以建造冷庫。規劃前廣場為一處大坑, 觀眾坐區較中心舞臺區高, 可以在觀眾坐區下設計建設規模化的冷庫, 既能最大限度的利用空間, 還可減少挖填土的施工量, 同時村里可將庫位對外出租以獲得收入, 一舉三得。
當地的社會經濟活動會在基礎產業和新興驅動性產業發展起來后, 發生巨大的改變。這里要特別指出的是, 并非要打造一個旅游度假區, 而是打造農村本身, 即--美麗鄉村。不同的是, 這個鄉村有很多供本村村民和外來游客觀賞、休閑、享受的地方, 具有非常高的旅游價值。
5.4 以文化為靈魂
缺乏文化靈魂的田園綜合體是不可持續的。而神山鎮、山口村就具有許多能夠夠傳承、頌揚的歷史文化及精神。
蘭陵縣神山鎮以村命名。神山村, 唐初建村, 因設在神山腳下, 因山得名。神山, 位于鎮駐地北偏西1km, 海拔150.9m, 由石灰巖構成, 原名鳳凰山, 唐時在山頂大修廟宇, 因廟院中神像眾多, 遂易今名。
戰國時楚國設立蘭陵縣, 第一任縣令是戰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荀子。荀子一生主張“天道自然”, 福澤世人。荀子老死于楚國蘭陵, 荀子墓位于蘭陵縣東南1km處, 上刻“楚蘭陵令荀卿之墓”。現如今荀子墓地已建成為大型仿古式陵園。
蘭陵王高長恭驍勇善戰, 是北齊后期文武雙全的棟梁之將, 在一次著名的戰役中, 他率軍與北周軍隊戰于墉下, 高歌而進, 勇冠三軍, 大獲全勝。班師回朝后, 北齊皇帝以朝廷貢酒蘭陵美酒犒賞三軍, 并封高長恭為“蘭陵王”。后人將蘭陵王入陣時的歌號聲編成《蘭陵王入陣曲》演唱, 隋唐后演繹為樂舞曲、詞牌。在后來的文化交流傳播過程中, 此曲傳入日本及東南亞諸國。如今的“蘭陵王酒”以“蘭陵王酒王者歸來”為宣傳主題, 就是以蘭陵王形象之美好, 地位之尊貴, 武功之神勇, 為人之忠義, 為蘭陵傳世佳釀注入魂魄并彰顯其獨一無二的品質。“詩仙”李白也不禁為此酒作下“蘭陵美酒郁金香, 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 不知何處是他鄉”的詩句。
神山鎮是蒼山大蒜的發源地和主產區。神山鎮西北為山地, 東南為沂武河沖擊平原邊緣, 土壤以褐土和砂礓黑土為主, 適宜大蒜生產。據民間傳說, 玉皇大帝曾幸臨神山, 口渴, 掘一泉, 并植下一草于泉邊, 生九葉。后郯地瘟疫濫行, 百姓苦不得醫, 偶食“九葉草”, 病乃祛。這九葉仙草, 便是今天的大蒜了。隨手拿起一頭大蒜, 不是4瓣就是6瓣, 沒有多余的小蒜瓣, 這是蒼山大蒜獨特的外觀表現。現代醫學研究表明, 蒼山大蒜中所含有的豐富的維生素、氨基酸、蛋白質、大蒜素和碳水化合物等對人們的健康有良好的作用, 適合多類人群食用。
人杰地靈的古鎮神山, 境內有燕柱山、三峰山柞王擊鼓戲鐵燕亡國之傳說, 有神山腳下不老泉千古神話和將軍橋《響馬傳》之遺跡。神山鎮內還有商墓群、玉皇樓、娘娘廟、金碓、鐵神、石鼓、月牙橋等歷史名勝。蒼山縣因“蒼山暴動”而得名, 蒼山縣第一個中共支部就在這里建立, 這里曾在山東省黨史上擁有光輝的一頁[11]。2013年被山東省政府列為山東省第二批百鎮建設示范鎮。
5.5 以鄉村復興為目標
在城市化和工業化的初步階段, 農業和鄉村與國家和社會的落后往往緊密聯系在一起, 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過程就是鄉村年輕勞動力大量流失的過程和人口老齡化的過程、田地荒廢的過程和農業衰退的過程, 以及鄉村社會功能退化的過程。田園綜合體是鄉與城的結合、農與工的結合、傳統與現代的結合、生產與生活的結合, 通過吸引各種資源與凝聚人心, 以鄉村復興和再造為目標, 為日漸蕭條的鄉村注入新的活力, 激活人們對價值、信仰、靈感和認同的歸屬[12]。
山口村開展田園綜合體, 要堅持以農為本, 以保護耕地為前提, 從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山口村的領導班子在進行初期規劃時, 一致堅持要保持農村田園風光, 保護好青山綠水, 實現生態可持續;要確保農民參與和受益, 帶動農民持續穩定增收, 讓農民充分分享發展成果, 更有獲得感。讓人們從中感到農業是充滿希望的現代產業, 農民是令人羨慕的體面職業, 農村是宜居宜業的美好家園。
本項目的設計初衷, 是以山口村的鄉村復興為目標, 為周邊鄉村起帶動、示范和標桿作用, 也是本村田園綜合體建設的基本目標。本項目將城鄉與工農、傳統與現代、生產與生活結合起來, 通過吸引各種資源與凝聚人心, 給逐漸蕭條的鄉村注入新的活力, 重新激活認同感與歸屬感, 最終達到鄉村復興與再造的目標。讓大量流出的年輕人重返鄉村, 使鄉村的文化復興。
5.6 配套服務設施規劃
在基本功能區規劃設計完成之后, 本項目將完善山口村的基本服務設施, 增加配套服務器材。如, 在山口村的村莊主入口、次入口處均設置游客服務中心和警衛室;在村莊中央新建社區服務中心, 并新增衛生所和健身廣場;村莊東北處設山地游園, 村莊南側空地建健身廣場, 形成覆蓋全村的公共服務設施。
社區服務中心一樓開設游客服務窗口, 設置便利店、公廁等, 為村莊的整個旅游、生活項目提供服務。完善旅游景區服務設施布點, 服務設施中心服務半徑為500m, 服務中心包括服務問詢、公用電話、緊急醫療站、衛生間、停車場等 (圖6) 。
6 結語
田園綜合體的目標是實現鄉村振興, 農村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同步”, 一、二、三產業“三產融合”, 農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它不是農業+旅游+地產+生態這“三菜一湯”的“偽田園綜合體”, 而是有文化標識性特色、有產業深度聯動融合的“真田園綜合體”。
一、二、三產業聯動, 將傳統住宅升級為田園休閑度假、養生養老等為一體的休閑綜合地產的土地開發升級模式;開發運營空間園區化, 農業核心區支持配套, 和衍生產業區共同營造;參與核心主題多元化, 由村集體、開發商、政府、游客共同參與。在規劃設計時盡可能做到“少支出、多收入”, 幫助山口村快速發展。將傳統農業與生態旅游業相結合, 將原有的單一的經濟結構多樣化, 在打造項目吸引游客在這里休閑旅游的同時豐富當地居民的收入結構, 鼓勵村民回鄉創業, 做到勞動力當地消化為農民增收。
中機產城規劃設計研究院10余年來致力于產業及園區、鄉村旅游綜合體、農業休閑綜合體的研究,積累了豐富的項目經驗、專家及政資源。客戶遍布全國各地!經手上項目500+例,其中田園綜合體方面的案例有汕尾市陸河縣林中花溪農業綜合開發田園綜合體項目策劃、河間景和田園綜合體發展規劃、九臺區大健康田園綜合體策劃、北京大興區愛情海玫瑰園定位及業態規劃、恩施硒茶產業園產業規劃與招商前置研究、北京蟹島農業觀光園總體建設規劃、國家首批試點項目中國高安巴夫洛田園綜合體規劃等。
特色業務:田園綜合體規劃、創意農業園規劃設計、休閑旅游農業園規劃設計等服務,項目包含現代農業、休閑文旅、田園社區三大板塊,主要規劃有鄉村旅游主力項目集群、田園主題樂園、健康養生建筑群、農業產業項目集群、田園社區項目集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