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不能忘記農民、不能淡漠農村。
江門是珠三角的“米袋子”“菜籃子”,市委十三屆七次全會提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堅持低碳環保綠色循環的理念,帶著濃厚感情謀劃推動鄉村振興,確保3年取得重大進展、5年見到顯著成效、10年實現根本改變。
江門日報記者了解到,江門市目前正在加緊制定《關于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提出三個階段、九大工程,明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工作綱領,著眼解決制約我市鄉村振興的關鍵性問題,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生態振興、文化振興、組織振興、人才振興以及構建鄉村治理新體系、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提升高質量穩定脫貧水平和強化鄉村振興制度性供給等,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讓農業更強,讓農民更富,讓農村更美。
打造產業興旺的現代農業
以園區為載體,以利益為聯接,打造農業產業化聯合體,走標準化、產業化、集約化的發展之路,打造產業興旺、農民富裕的現代農業,實現富民興村、鄉村振興。
01、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
“千年人參,百年陳皮”“廣東三寶之首”……新會陳皮雖有近千年歷史,可新會陳皮產業產值到1996年還不足300萬元。2000年以來發展迅猛,到2017年已突破60億元。
“以前賣‘一塊皮’,大家不懂它的價值;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消費者都在關注健康,把陳皮和茶文化糅合后,柑普茶很快打開了市場。”麗宮國際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區柏余跟新會陳皮“打交道”20多年。從陳皮月餅到柑普茶,懂“深挖”的區柏余讓陳皮不斷升值。
去年9月,新會陳皮產業園入選“國家隊”,“一軸、四園、三基地”空間布局,“一皮三產四業”全產業格局,明確了一條特色化、標準化、產業化的產業發展之路。同年12月,第四屆陳皮文化節舉行,首批系列項目公布。投資8億元的麗宮新會陳皮產業園,布局新會柑深加工孵化中心、新會陳皮研究院等入選首批項目。
市委十三屆七次全會提出,要全力推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興農,因地制宜發展“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特色產業。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力爭到2020年全市建成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6個,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20個。作為僑鄉農業的“名片”和“國字號”平臺,新會陳皮產業園走在了前面。
記者了解到,江門市目前已基本形成以現代種業產業園區、蓬江杜阮涼瓜產業園、江海葡萄產業園、新會陳皮產業園、臺山蘆薈加工產業園、開平禽養殖蛋品加工產業園、鶴山茶葉產業園和恩平糧食加工園區8大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園為基礎,引領江門市產業園區建設,推動農業優勢主導產業向優勢區域集中,實現產業興旺。
02、建設農業產業化聯合體
“鄉村振興中最關鍵的是產業興旺,如果不能實現產業興旺,農民的生活就不可能富裕起來。在逆城鎮化的背景下,即便有人才回流到農村基層,也很難留得住。”市供銷社黨組書記、主任劉志方說。市社科聯主席譚樂生也認為,如果不把產業做起來,鄉村只做好環境,也沒有辦法發展,要有產業支撐,走現代化、集約經營的道路。
在市委十三屆七次全會分組談論中,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熱議焦點。而在這其中,除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外,如何建設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同樣備受關注。市委十三屆七次全會提出,要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等多種經營模式,建設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帶動小農戶就業創業。
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就是要把產業鏈上分工的個體,串聯成“利益共同體”。以新會陳皮產業園為例,“以陳皮為特色優勢產業,以龍頭企業為平臺,推動生產、加工、銷售、休閑旅游業融合發展,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效銜接。”省農業廳發展計劃處處長梁友強,把這一發展模式歸納為“產業融合型”。
產業園項目之一的陳皮村,是中國首個大型特色農產品商業文化綜合體。陳皮村常務副總經理吳曼菲認為,產業興旺帶動鄉村振興,基于此形成的“公司+基地+農戶+金融+旅游+互聯網”經營模式,將推動更多農戶參與分享產業增值受益。如今,這一經營模式已推而廣之。
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
如果說鄉村振興是一場“大會戰”,那么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就是這場“大會戰”里的第一場“攻堅戰”,而“三清三拆三整治”則是吹響這場“攻堅戰”的“號角”。
01、大力整治人居環境
鶴山市共和鎮來蘇村,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是江門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村,也是江門市啟動“三清三拆三整治”的先行村。以“三清三拆三整治”為突破口,來蘇村已經全面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整體布局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先后投入800多萬元,建設文化廣場、文化綜合樓、水上休閑公園、“一河兩岸”綠化美化等民心工程,大大提高了村民生活環境,加快推進鄉村振興戰略。
目前,江門市正在全域推進開展“三清三拆三整治”農村環境整治工作,確保2018年年底前基本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環境整治任務,2019年全面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環境整治任務,建立常態化管理機制。
“三清三拆三整治”只是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的第一步。市委十三屆七次全會提出,要以“三清三拆三整治”環境整治工作為抓手,全域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分梯度、分類型創建干凈整潔村、美麗宜居村、特色精品村。推動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重點推進“廁所革命”、“四好農村路”、村道巷道硬化、飲水安全、垃圾污水處理設施等建設,逐步向自然村延伸覆蓋,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短板。
記者從市農業局了解到,江門市目前正在加緊制定《江門市全域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的總體方案》,部署開展“百村示范、千村創建、萬村整治”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創建活動,按照基礎整治期、鞏固提升期兩個階段,力爭用3年時間完成全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用10年時間將全市納入整治建設規劃范圍的1108個行政村(社區)全面建設成為生態宜居美麗鄉村。
02、讓生態變成“搖錢樹”
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不僅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更為鄉村新業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鄉村振興與之前提出的農村改革有什么不一樣?這其中最重要的體現就是農村產業業態的變化。如今的鄉村已經出現了很多非農業的行業業態,我們必須要對鄉村振興有全面、理性的認識。”在市委十三屆七次全會的分組討論上,市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胡鈦對鄉村振興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農業旅游是現代農業新業態最突出的表現。今年3月,歷經兩年多的打造,廣東首個中國農業公園——臺山中國農業公園正式開園,集聚了農業生產、觀光休閑、生態保護、教育科普等功能,實現嶺南稻作文化和僑鄉文化的傳承與繁榮,探索了文旅結合、三產融合的現代農業發展和鄉村振興“新模式”。其中,“禾海稻浪”水稻田文化主題園作為起步項目之一,被打造成廣東首個水稻主題園,都斛“萬畝農田”、臺山大米因此聲名大增。
不僅僅是臺山中國農業公園,市委十三屆七次全會還明確提出,要打造鄉村旅游新路徑,到2020年全市連線連片發展14條以上美麗鄉村精品線路、培育50個鄉村旅游示范村,讓生態變成“搖錢樹”、田園風光成為“聚寶盆”。培育嶺南特色小鎮,加快中信赤坎古鎮和華僑城古勞水鄉兩大龍頭旅游項目建設。
“發展鄉村旅游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我們要加快推動鄉村旅游發展,編制鄉村文化旅游資源目錄,建設江門最美100條鄉村,并沿片推動鄉村旅游新業態開發。在鄉村振興大局中,市旅游部門將把傳統村落、美麗鄉村、鄉村民居、休閑農莊等作為工作重點,優化旅游業發展布局。”市旅游局副調研員黃玉華說。
開展鄉村振興綜合改革試點
2013年新會區成為全國農村綜合改革示范試點區。自2014年3月啟動農村綜合改革試點以來,新會區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明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實施“兩田制”確權方式,推進有序流轉、集約經營,基本完成土地確權工作,確權率達96.8%。目前,新會區全區流轉土地超30萬畝,占全區耕地面積7成,培育重點龍頭企業13家,帶動農戶12萬戶,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329家,流轉有序推動集約經營。
此外,新會區還著力推動了村組兩級“三資”監管全覆蓋,創造性建立了“一機構、兩平臺、三中心、四機制”的“三資”監管模式,構建起新會特色農村“三資”監管體系。去年,新會區被確定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國家級試點區,并加快推進三項工作:一是推進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二是探索農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三是建立農村產權規范流轉和交易機制。
市委十三屆七次全會提出,開展鄉村振興綜合改革試點,是省委、省政府交給江門的改革任務。各級各部門要按照我市試點工作方案要求,結合實際大膽闖、大膽試,確保各項改革如期全面完成,為全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探出新路、作出示范。
其中包括,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推進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完善農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農房政策,今年要全面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建立健全集體資產股權登記和集體收益分配制度等。
“江門農村改革任務光榮而艱巨。”市農業局局長鄭少強表示,接下來要抓好改革創新,推進新會國家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試點、鶴山國家級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讓農民獲得更多改革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