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委七屆五次全會31日通過《海南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將通過建設國家熱帶現代化農業基地、國家熱帶農業科學中心和“五基地一區”,帶動海南農村產業振興。
01、國家熱帶現代農業基地
以規模化、市場化為導向,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強做精做優熱帶特色農業,使熱帶特色農業真正成為優勢產業和海南經濟的一張王牌,夯實鄉村振興物質基礎。
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
以三亞特定區域為基本載體,以建設三亞國際種業貿易中心為戰略目標,以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儲備、研發繁育、中轉貿易為主要任務,服務全國的國際種業中心。
三亞國際種業貿易中心
定位國際化現代種業全產業鏈平臺,重點建設集展示、交易、檢測、評估、咨詢、培訓、倉儲、物流等功能于一體的現代化種業展示交易中心,承載“育繁推”一體化企業、國際種業企業、種業發展基金等機構的三亞國際種業總部,集種業政務大廳和種業國際貿易“單一窗口” 于一體的三亞種業服務中心。
三亞種業區
建設動物隔離檢疫場、動物繁育中心、動物研究機構、動旅融合綜合體, 建成陸生野生動物、畜禽種源引進中轉基地。建設植物隔離檢疫保護區、植物良種繁育基地、植物種源研發中心、植旅融合綜合體,建成農作物和熱帶經作、花卉苗木、果樹種源引進中轉基地。建設水產種源隔離保護區、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庫、水產良種場和現代漁業種業示范場、水產種苗交易中心、漁旅融合綜合體,建成以魚類為重點、兩棲爬行類、水生哺乳類等種源引進中轉基地。
南繁科技城
建設南繁國家實驗室、國際南繁種業關鍵技術中心、知識產權和信息服務中心、國際學術交流和培訓中心、總部基地、國家種子進出口檢驗檢疫中心、國家南繁博物館、數據中心、國際種子交易中心和倉儲物流中心等項目,打造“產、學、研”一體化的南繁國際合作平臺。
三亞國境口岸區
在三亞鳳凰空港口岸和南山綜合港,構建國門生物安全防控體系,建立國門生物安全查驗機制。將三亞鳳凰機場和南山綜合港列為國家種源進出境指定口岸,建設高水平的檢驗檢疫中心等場所和設施。爭取設立三亞種源綜合保稅區,實行“一線放開、 區內自由、二線管住、協同共治”的海關監管體系,開展種業保稅物流、保稅加工、保稅服務等業務。
種業國際合作
在三亞國際種業貿易中心設立國際種業相關合作論壇、研討會,舉辦國際種業交易會,協調國際組織布局重大項目和開展重大活動。在非洲、東南亞等國家合作建設野生動物繁育研究基地,共同推動國際野生動物的保護和永續利用。支持企業到東南亞、非洲、南美洲等地區建設野生動物海外繁殖飼養基地。支持種業企業在海外建立分支機構。
在三亞特定區域,種源中轉基地、南繁科技城、深海科技城、大學城“一地三城”做到陸海統籌、有機融合,一體化規劃建設管理運營,形成交叉融合、集聚裂變的全產業鏈條和規模優勢經濟,帶動整個海南鄉村產業振興。
02、國家熱帶農業科學中心
將國家熱帶農業科學中心建設成為集熱帶農業科技研發創新智谷、熱帶農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基地和海南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展示窗口。
熱帶農業科技創新
依托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海南大學等科研單位科研平臺,吸引國內外涉農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涉農企業,圍繞熱帶現代農業發展的重大需求和關鍵技術問題開展技術攻關。爭取國家農業科研機構在海南布局涉農領域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科技資源共享平臺。推動熱帶農業科學大裝置列入國家計劃。爭取在現代種業、熱帶農業生物技術、新材料研制、熱帶農業信息技術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熱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農業科技成果應用體系,培育一批科技創新型農業企業。建設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深海科技城、航天育種等熱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功能性載體。建設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和國家農業科技園區。
熱帶農業創新創業人才
吸引國內外頂尖科學家和研究團隊、高水平工程技術和管理人才、優秀企業家和高技能人才隊伍,集聚海南國家熱帶農業科學中心創新創業。
03、“五基地一區”
國家冬季瓜菜生產基地
到2022年,全省爭取建成30萬畝高標準冬季瓜菜基地。
天然橡膠等熱帶經濟作物基地
建設840萬畝天然橡膠生產基地。到2022年,改造低產膠園50萬畝,建立橡膠種苗培育基地12個,初步建成天然橡膠生產防風體系。發展壯大熱帶經濟作物、茶葉產業、天然橡膠林下經濟,做大做強南藥產業。
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
把南繁育種基地建成集科研、生產、銷售、科技交流、成果轉化為一體的服務全國的“南繁硅谷”。將26.8萬畝的南繁科研育種保護區納入永久基本農田進行保護,將其中21.5萬畝科研育種保護區(不含核心區)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支持三亞崖城南繁科技城周邊2萬畝科研用地建設,建成現代化南繁科研育種核心區。建成5000畝南繁生物育種專區,配套建設高標準農田設施、隔離設施、監控設施、晾曬場、銷毀滅活區等設施。建設南繁植物危險性有害生物隔離場,建設實驗室、檢疫處理庫、隔離棚室和疫情處置藥劑設備保存庫、種子保存庫、專用曬場及種苗焚燒等設施,購置相關儀器、設備。
熱帶水果和熱帶花卉基地
到2022年,建成高標準熱帶水果生產基地300萬畝。到2020年,全省花卉種植總面積達到25萬畝。
水產養殖與海洋捕撈基地
爭取到2022年,全省深水網箱養殖達14000口,年總產量約14萬噸;建成近海各類型現代化海洋牧場10個以上,海洋牧場面積3萬畝以上;建成深遠海智能漁場15個,總產量9萬噸。到2022年,壓減近海漁船1000艘,減少總功率10萬千瓦。
無規定動物疫病區
到2022年,海南免疫無口蹄疫區基本達到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認可標準,豬、牛羊、禽的死亡率分別控制在5%、1%、13%以下。
04、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園
探索通過“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把閑置和低效利用的農村資源、資金優化用于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重點支持建設瓊海龍壽洋和博鰲國家農業公園、海口桂林洋國家熱帶農業公園、三亞海棠灣水稻公園等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
農產品加工物流業
提升海口羅牛山、定安塔嶺、瓊中灣嶺、屯昌城北等農產品加工物流園區發展水平,發展萬寧檳榔文化產業城、海口瓊臺農產品加工園區、海航食品科技產業園、保亭益智加工產業園等農村產業融合新載體。
鄉村旅游
規劃建設特色小鎮、美麗村莊,合理開發鄉村旅游產品,搭建鄉村旅游電子商務平臺。到2022年,打造100家椰級鄉村旅游點和20家旅游小鎮,實現全省年接待鄉村旅游游客1500 萬人次。
休閑漁業
劃定海洋公園、漁港休閑漁業專區,舉辦漁文化節和傳統漁業賽事。重點發展潛水觀光、潛捕、海釣、觀賞魚、漁事體驗、住宿美食、科普等多功能為一體的特色休閑漁業。到2022年,打造30個省級、市縣級休閑漁業示范點,建設10個漁業風情小鎮和30個美麗漁村。
05、“四個興農”戰略
質量興農
到2022年,爭取全省100%的“三品一標”(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農產品持證出島,100%農業投入品經營企業落實農業投入品經營誠信檔案和購銷臺賬,100%農藥經營門店落實農藥實名購買制度;瓜果菜違禁藥物檢出率在1%以下,畜禽、水產品違禁藥物檢出率在0.5%以下。
綠色興農
創建國家生態循環農業示范省,制定和實施全省畜牧業關停并轉和環保改造方案,實施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工程。2018年底前全面完成畜禽養殖區劃分,禁養區內規模養殖場全部關閉、搬遷或轉產;到2022年,主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提高到90%以上, 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5%以上,改良酸性土壤110萬畝次。
科技興農
建立熱帶高效農業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發布機制、“一主多元”農技推廣體系、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到2022年,新布局建設一批農業科技110區域服務中心,選派500名科技人員到基層一線開展農業科技服務;全省新建農業科技示范點500個以上,推廣新品種300個以上、新技術400項以上。
品牌興農
對海南現有500個農業品牌進行資源整合,培育創建海南農產品公用品牌30個,認定海南省名牌農產品50個,實現海南農產品公用品牌總產值占全省農產品總產值50%以上。
06、全域旅游與“美麗海南百鎮千村”工程
到2022年,“點線面”相結合大幅提升100個特色產業小鎮和1000美麗鄉村建設發展水平。
特色產色小鎮
農字號小鎮、綠字號小鎮、產字號小鎮、海字號小鎮、科字號小鎮。
美麗鄉村
培育中心村、保護特色村、提升城郊村、撤并偏遠村
07、農村“五網”基礎設施提擋升級
路網
改善特色產業小鎮、鄉村旅游景點景區和特色農業基地等交通運輸條件。進一步理順農村公路管理體制,全面落實地方政府主體責任,推行農村公路“路長制”,適時適地探索“建養一體化”模式,加快推進農村客運和物流發展。到2022年,全省完成約1萬公里農村公路建設任務,具備條件自然村100%通硬化路,100%消滅農村公路現有危橋,100%解決農村公路安全防護問題,具備條件的行政村通客車、通快遞比例達到100%。
光網
加大財政補貼支持力度,實施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引導光網運營商將光網建設工作進一步向自然村、農墾地區延伸,繼續落實農村地區網絡提速降費政策。鼓勵民間資本參與農村寬帶接入網絡設施建設和運營。到2020年,在全省行政村光網全覆蓋的基礎上,自然村光纖寬帶網絡和4G網絡覆蓋率雙雙達到99%,并適度部署窄帶物聯網和5G網絡建設。
電網
實施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工程,實施全省農村通動力電規劃,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積極推進農村電力管理體制改革,到2020年,農村地區供電可靠率不低于99.79%,客戶年均停電時間不超過16小時,綜合電壓合格率不低于97.9%,戶均配變容量不低于2千伏安,全面解決農村地區生產生活用電問題,實現農村動力電全覆蓋;到2022年,應用智慧能源、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工藝、新模式,持續推進安全、可靠、綠色、高效的現代農村電網建設,基本實現城鄉電力公共服務均等化。
氣網
在建成“田字型”供氣管網、實現縣縣通管通氣的基礎上,鼓勵社會資本參與農村燃氣管網和儲存設施建設運營,推動燃氣下鄉。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通過投資建設民用燃氣“衛星站”或通過城鎮供氣管網延伸,開辟農村用氣市場。到2022年,創造條件,讓大多數鄉村用上清潔能源。
水網
到2022年,完成主要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任務,新增灌溉面積26萬畝。 農村飲水安全集中供水率達到99%,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7%,農村飲用水水質綜合達標率明顯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