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來越多的人熱衷于鄉村旅游,尋找自己安靜舒適的度假區時,“精神消費”也變得尤為重要。藝術作為文化里的一部分,會與鄉村碰撞出什么樣的火花?本篇文章帶你去看看臺灣的藝術鄉村。
鄉村藝術化是鄉村因為發展的需要,主動吸引藝術家前來或自發進行鄉村的美化和改造。
藝術鄉建
雖然這一舉措目前在國內還并不多見,但是在鄉村基礎較好、藝術普及性強的國外和臺灣地區,使用藝術的手段提升鄉村的魅力和產業的價值,已經成為非常普遍的現象。
鄉村藝術化的主體是鄉村,是在鄉村發展的需要下,鄉村以藝術為手段吸引城市人群的主動行為。從根本上說,是“一村一品”運動的延續。
藝術不單是鄉村的一個植入磁極,還應該與鄉村發展共振。共振模式的根本是立足于鄉村發展的現實需求,比如產業升級、環境風貌改造、旅游營銷等等,實現農民、農業和農村的整體藝術化。
農民參與鄉村公共空間營造
世界各地有很多鄉村,在藝術家的帶動下,當地村民自發進行村貌環境的改造。經村民之手創作的充滿鄉土特色的藝術作品給鄉村帶來了濃墨重彩,成為農民自發進行藝術鄉村建設的精彩案例。
這種模式在臺灣得到了普遍的實踐。如今在臺灣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彩繪村。很多本地居民自發地對鄉村進行藝術改造。這些藝術改造最常見的形式是涂鴉——把鄉村的墻面、地面全部涂上色彩鮮艷的圖畫,如彩虹、卡通肖像、吉祥年畫、甚至放大的藝術字體等等。
雖然畫作本身沒有章法,作品相對比較質樸,但也深受人們的喜愛。很多原本普通的鄉村,在這種低成本、高成效的藝術加工之下,變成了如童話世界般的絢麗村莊,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拍照、獵奇。
藝術植入提升鄉村產業
鄉村的另一個構成要素:農業,也可以插上藝術的翅膀。借助藝術包裝,很多農產品如大米、水果、食品等,搖身一變成為都市時尚人群熱捧的紀念商品,甚至是非常高端的商務禮品。農業的價值在藝術的包裝下,從“微笑曲線”的底端躍升到頂端,產業升級得以實現。
臺灣的大米品牌“掌生谷粒”就是這樣的經典案例。大米,這樣一種每日出現在我們生活中,如空氣般尋常可見的廉價糧食,經過精致的包裝,伴隨著意味深長的煽情文案,成為臺灣一種特色禮品。
由此可見,藝術與農民、農業、農村共振起來的模式,是推動鄉村發展較為理想的模式之一。
傳統觀念認為,藝術具有強烈的城市屬性,它更貼近于城市人群。
而當前如火如荼開展的藝術鄉村建設則是將原本風馬牛不相及的“藝術”與“鄉村”相結合,讓藝術在鄉村公共文化空間營造、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和鄉村產業提升等層面發揮作用,這本身即是一種難得的社會創新。
而這種創新會給鄉村帶來更多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