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西藏自治區出臺《關于大力實施以“神圣國土守護者 幸福家園建設者”為主題的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提出37項舉措,充分發揮鄉村振興戰略在維護祖國統一、促進民族團結、反對分裂、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鞏固黨的執政地位中的特殊重要作用,加快推進農牧業農牧區現代化,引導各族群眾共同守衛祖國邊疆、共同創造美好生活。
從日喀則市區沿著318國道行駛45公里左右,桑珠孜區江當鄉的“光伏小鎮”就映入眼簾。343棟新落成的藏式樓房色彩艷麗,樓頂的光伏板在陽光照耀下更顯得整棟樓熠熠生輝。“光伏小鎮”是配套“光伏+生態設施農業”產業扶貧示范園建設的易地搬遷中的民生項目,在桑珠孜區的規劃藍圖里,這里將被打造成日喀則市脫貧攻堅工作成果展示的重要窗口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典型示范。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寫入黨章,在我國“三農”發展進程中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作為邊疆地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以及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最突出的地區之一,西藏自治區始終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做好“三農”工作,持續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與全國各地一道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注入新的動力。如今,一幅幅展現我國新時代鄉村振興的畫卷在雪域高原逐步展開。
日前,西藏自治區出臺《關于大力實施以“神圣國土守護者 幸福家園建設者”為主題的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從城鄉融合發展、質量興農、綠色發展、文化興盛、鄉村善治、共同富裕、脫貧攻堅、農村改革、組織保障等方面提出37項舉措,充分發揮鄉村振興戰略在維護祖國統一、促進民族團結、反對分裂、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鞏固黨的執政地位中的特殊重要作用,加快推進農牧業農牧區現代化,引導各族群眾共同守衛祖國邊疆、共同創造美好生活。
堅持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不斷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推進城鄉要素合理流動,推動基礎設施向農牧區延伸,加快新型城鎮化發展。正確處理好發揮優勢和補齊短板的關系,加大青稞、飼草料、牦牛、奶牛、藏羊、藏豬六大產業發展力度,建立和完善適應城鎮發展變化的農牧區商品流通體系和物流體系。實施休閑農業工程,增加生態產品和服務供給。引導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農牧區流動,對愿意回鄉開展創新創業的高校畢業生優先重點給予扶持。正確處理好重大項目和民生項目的關系,把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放在農牧區,推動城鄉基礎設施共建共享、互聯互通。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促進農牧區轉移人口在城鎮有序落戶。堅持屯兵與安民并舉、固邊與興邊并重,大力實施興邊富民行動,打造682個宜居宜游的邊境地區小康村。
堅持走質量興農之路,加快推進高原特色現代農牧業建設,提高農牧業綜合生產能力,提升農牧業供給質量,培育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牧業發展有機銜接,推進農牧業科技創新。大力實施青稞單產行動計劃,大力發展規模養殖和家庭牧場,大規模推進農村土地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快實施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和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實施產業興村強縣行動,大力推進“三品一標”認證工作,培育發展種養大戶、家庭農牧場、合作社、龍頭企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和農牧業產業化聯合體,積極發展農牧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多樣化的聯合與合作。正確處理好農牧民城鎮就業和就近就便、不離鄉不離土、能干會干的關系,加大培訓力度,讓貧困群眾不離鄉不離土就能融入產業發展,實現脫貧致富;加快農牧業科技創新體系、創新基地和南繁基地建設,力爭3年內科技對農牧業發展的支撐和保障能力有新提升。
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統籌山水林田湖系統治理,加強農牧區突出環境問題治理,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深入實施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規劃,全面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科學劃定禁養區,江河湖限捕、禁捕區域。開展國土綠化行動,力爭“十三五”期間有條件的地方消除“無樹戶”。在那曲、阿里、日喀則、林芝等地方推動建設一批生態公園。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開展農業綠色發展行動,實施農牧區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積極推進農牧區“廁所革命”。加大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力度,完善生態保護成效與資金分配掛鉤的激勵約束機制。積極探索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讓保護生態環境的群眾不吃虧。
堅持走文化興盛之路,強化鄉風文明保障,不斷加強農牧區思想道德建設,傳承發展農牧區優秀傳統文化,大力提升農牧區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拓展“四講四愛”群眾教育實踐活動,進一步增強“五個認同”,引導廣大農牧民自覺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逐步淡化宗教消極影響,過好今生幸福生活。充分挖掘具有農耕游牧特質、民族特色、地域特點的物質文化遺產,抓好農牧區非遺保護和活態傳承,推動非遺在現代生活中的應用;推進農牧區傳統優秀文化與旅游、體育、建筑、民族手工業等融合發展。健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推進文化惠民,引導公共文化資源重點向鄉村傾斜、優秀文化信息資源進村入戶,大力扶持群眾性文化活動。積極挖掘鄉土文化人才,整合鄉村文化資源,宣傳黨的好政策、群眾的新生活。
堅持走鄉村善治之路,建立健全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建強農牧區基層黨組織,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新體系,深入推進平安鄉村建設。制定進一步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的意見,切實把基層黨組織建成聽黨話、跟黨走,善團結、會發展,能致富、保穩定,遇事不糊涂、關鍵時刻起作用的堅強戰斗堡壘。發揮自治章程、村規民約的積極作用,落實村級重大事項“四議兩公開”決策程序,全面建立健全村務監督委員會,深入推進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向基層延伸,深入開展“七五”普法宣傳教育和法律進農牧區活動。大力推進農牧區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共建平安西藏。
堅持走共同富裕之路,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優先發展農牧區教育事業,推進健康鄉村建設,構建農牧區社會保障體系,促進農牧民增收。扎實推進教育人才組團式援藏,繼續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完善15年免費教育政策,堅持把雙語教育貫穿始終,加快實現“五個100%”。全面推進鄉村教師支持計劃。推進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強化農牧區公共衛生服務,落實好鄉鎮衛生人員生活補助、高海拔鄉鎮衛生院專業技術人員特殊崗位獎勵補助政策,逐步提高村醫補貼標準。進一步完善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等保險制度和社會救助制度,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鞏固完善特困人員集中供養和所有孤兒集中收養政策。正確處理好企業增產提效和改善職工福利待遇、促進農牧民群眾增收的關系,鼓勵涉農企業適當提高農畜產品收購價格,既讓企業有錢可賺又讓利于農牧民。大力開展農牧民技能培訓,科學編制鄉村旅游發展規劃,打造特色鄉村旅游品牌。
堅持走西藏特點減貧之路,用繡花的功夫打好脫貧攻堅戰,聚焦深度貧困地區集中發力,建立援藏幫扶脫貧新機制,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強化脫貧攻堅考核監督。瞄準深度貧困地區精準施策、精準脫貧,加快補齊深度貧困地區發展短板。處理好中央關心、全國支援和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關系,大力推動在藏資源開發的央企按10%的比例結對幫扶所在地貧困群眾,確保有勞動力的家庭至少有1人進入央企穩定就業。把扶貧和扶志、扶智結合起來,引導貧困群眾克服“等靠要”思想,采取生產獎補、勞務補助、以工代賑等方式,推動貧困群眾通過辛勤勞動脫貧致富。完善扶貧督查巡查、考核評估辦法,建立鄉鎮干部、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村(居)干部脫貧攻堅評價體系。開展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
堅持深化農牧區改革,強化鄉村振興制度性供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統籌推進農牧區各項改革。鞏固和完善農牧區基本經營制度,加快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承包耕地(草原)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全面開展農牧區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建立健全集體資產管理制度,穩步推進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快推進集體林權制度、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健全河(湖)長制工作機制,深入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深化農產品收儲制度改革。完善農牧業支持保護制度,加快建立新型農牧業支持保護政策體系,推進多層次、普惠性農牧業保險體系建設,提高農牧業大災保險保障水平。
堅持和完善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堅強保障,完善黨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機制,強化投入保障,提高金融服務水平,加強“三農”工作隊伍建設。
藍圖已經繪就。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親切關懷和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下,雪域高原上鄉村振興的號角已經吹響,多方發力、多措并舉,廣大農牧區的面貌正煥然一新,我們有理由相信,鄉村振興西藏步伐一定會越走越好、越走越快,蹄疾而步穩地邁向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