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陽縣五公鎮北官莊村的葡萄溫室大棚里,果農小心地采摘葡萄,準備銷往京津各地。近年來,衡水市立足京津綠色農產品基地的功能定位,重點發展了蔬菜、肉禽、果品三大特色產業,走集約化、品牌化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近日,阜城縣霞口鎮劉老人村萬株百年梨樹鮮花盛開,游客暢游在梨花叢中。近年來,衡水市利用“旅游+”新模式,大力發展果蔬種植、休閑采摘、旅游觀光、農耕體驗等新業態,打造精品旅游景點,形成特色鮮明、底蘊豐厚的鄉村文化旅游示范區。
近日,記者在棗強縣李進伯新型社區看到,小區內商店、學校、醫務室、便民服務中心、文化廣場等一應俱全。在小區四周,一個個溫室大棚一眼望不到邊。社區居民李連起高興地說:“人在樓上住,就業家門口,共享新生活,賽過城里人。”
李進伯新型社區是衡水市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建設的一個典型社區。近年來,該市著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補齊農業農村發展短板,推動由傳統農業大市向現代農業強市轉變,為鄉村振興繪就了一幅壯美圖景。
發展蔬菜、肉禽、果品三大產業支撐
“沒想到高粱能長那么好,農技人員用赤眼蜂防治病蟲害,一點兒藥不用打,綠色無公害真好,高粱在地頭就被收購了。”日前,阜城縣崔家廟鎮東高城村村民曹根瑞高興地說,去年他響應鎮里的號召,將6畝耕地全部種上了高粱。
“引導農民調整優化種植結構,圍繞市場需求發展生產。今年,全鎮4萬畝農田改種釀酒用的高粱。比原來種玉米每畝平均增收890元。”阜城縣崔家廟鎮黨委書記蔣俊浩說,這種訂單式的規模化生產,正好契合了千家萬戶聯合闖市場,走集約化、品牌化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
產業興則鄉村興。近年來,衡水市立足京津綠色農產品基地的功能定位,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重點發展了蔬菜、肉禽、果品三大特色產業。蔬菜產業以縣為單位明確主導產品,走“品種高端、技術高端、管理高端、產品高端”的路子,推動網棚、拱棚、溫室設施合理搭配,實現周年供應,蔬菜播種面積穩定在160萬畝左右。該市還擴展了奶牛、生豬、肉牛、肉羊、肉雞、蛋雞六大優勢畜產品供應基地,目前該市已形成了“五線”“十片”的果蔬和肉食品基地。
要發展現代農業,必須走集約化、規模化發展的路子。抓住全省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機遇,該市大膽探索,把土地“三權分置”改革放在首位,在全省率先基本完成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任務。全市土地流轉面積達353.88萬畝。通過土地流轉、股份合作、托管等形成50畝以上規模經營主體10604個、經營耕地209.6萬畝。全市工商注冊家庭農場達7545家。
在此基礎上,該市把現代農業園區作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平臺和載體,實行統一規劃布局、統一基礎設施建設、統一項目安排、統一提供服務,著力打造現代農業發展高地。全市省級現代農業園區達到17個、市級現代農業園區達到80個。該市與中國農業科學院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設立了河北裕豐京安養殖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和安平縣天來農業種植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與河北省農林科學院全面合作,在林果、蔬菜、生態循環農業、糧油作物新品種四大領域,打造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農業產業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去年以來,該市共謀劃建設投資千萬元以上的農業產業化重點項目120個,414家市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73.5億元。在此基礎上,他們還不斷深化與三農關聯密切的供銷社改革,在全省率先成立市級供銷集團,打造農村互聯網+五大平臺(農產品平臺、農資平臺、日用消費品平臺、再生資源平臺、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平臺)+農村合作金融保險的改革模式,使供銷社成為服務農民生產生活的生力軍,促進了產業興旺,生產發展。去年全市肉、蛋、奶產量完成34.8萬噸、30.8萬噸、18.8萬噸,生豬、肉牛、肉禽出欄完成313.6萬頭、15.7萬頭、3805.8萬只。
以鄉村振興示范區帶動農業轉型升級
安平縣田園綜合體是衡水市重點打造的13個鄉村振興示范區中的一個,在這個田園綜合體內,楊屯花卉主題區、賈屯生態畜牧養殖區、郭屯村蔬菜瓜果種植體驗區、李各莊絲網科普宣傳區、前張莊親子農事體驗游樂區、南張沃村動物萌寵觀光區等依次排列。“投資6200萬元修建了連通片區的道路、旅游集散中心、停車場等配套設施,一個生態、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鄉村振興示范區已經形成。”安平縣副縣長張勛高興地說。
去年以來,該市把鄉村振興作為農業農村發展的重大舉措,明確提出在全市11個縣(市、區)和濱湖新區、高新區分別建一個鄉村振興示范區。衡水市委書記王景武說,要把鄉村振興示范區打造成為田園綜合體展示區、城鄉統籌發展的示范區,以此帶動農業農村變革,加快農業轉型升級。
以“三區同建”為基礎,堅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理念,利用“旅游+”新模式,大力發展果蔬種植、休閑采摘、旅游觀光、農耕體驗等新業態,培育多元化產業融合主體。以深州蜜桃、饒陽蔬菜、阜城鴨梨、大營皮毛、安平絲網、武強年畫等為依托,打造一批產業村、歷史文化名村,深入挖掘利用各自的特色資源,加快改善村莊基礎設施和公共環境,建設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大運河文化帶、董子文化片區、衡水湖沿岸村莊,挖掘開發自然文化歷史資源,打造精品旅游景點,形成特色鮮明、底蘊豐厚的鄉村文化旅游示范區。
該市聘請科研院所和機構,科學編制鄉村振興示范區和示范點的體系規劃,采取政府投資引導、多元投資參與的方式,加快路網、水系、景觀園林等基礎設施建設,市縣兩級公共服務設施、產業發展資金集中向示范區和示范點傾斜。在城鎮、產業園區周邊,該市著力打造農村新型社區、產業園區和生態園區,積極推動人口向社區集中、產業向園區集中、土地向規模經營主體集中。去年以來新增省級中心村建設示范點18個。目前該市有棗強、景縣、故城、阜城、饒陽5個省級示范縣和74個省級示范點。中心村建設開工率、入住率、拆遷復耕率領跑全省。
以垃圾處理、污水治理、廁所改造、村容村貌提升為重點,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全市4994個行政村全部完成了歷史積存垃圾的清理工作,“生活垃圾日產日清”村莊達到4686個,實現城鄉一體化治理的村莊達到4575個,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的村莊有1200個。改造農村廁所34972座。該市相繼開展了民俗文化節、賽馬耐力賽、航空運動嘉年華暨全國動力傘精英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眾多市民和外地游客前來觀光。
加強鄉村治理營造文明風尚
“自從有了紅白理事會制度,各項花銷都有了標準,誰也不能搞特殊。”日前,在阜城縣劉老人村,村黨支部書記劉連山說起村里移風易俗、新事新辦的事感慨萬分。“前幾天,村里一家過白事,不扯白戴孝、不雇喇叭班,也沒有放鞭炮,老人去世當天就出殯,總計花費了6000元。這樣既節省了開支還不丟面子,鄉親們都說這事辦得好。”
劉老人村依靠村規民約,引導群眾自覺移風易俗的實踐是衡水市加強鄉村治理,營造文明風尚的一個例證。近年來該市著眼鄉村振興,不僅注重產業興旺、生活宜居,而且強調治理有效、鄉風文明,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鄉村治理體制。
該市在農村普遍建立了村民自治機制,依托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等村民自治組織,民主協商農村事務,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推行村級事務陽光工程,保證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堅持法治為本,推進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向基層延伸,實現執法力量下沉。建立健全鄉村調解和對農民的司法救助、法律援助體制機制。堅持德治為先,廣泛宣傳道德模范、衡水好人的典型事跡,弘揚真善美,傳播正能量。利用道德評議會、道德紅黑榜等新型德治平臺,引導和約束農村干部群眾不斷修正自身行為。
去年以來,該市扎實開展了后進村整頓百日攻堅行動,圍繞村“兩委”換屆,大力優化村“兩委”班子結構,全市4994個建制村和59個有換屆任務的社區全部順利完成“兩委”換屆。該市還多方籌措資金,建立便捷服務、便利活動、便于議事的黨群服務中心。實施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建設年內清零行動,村級活動場所“大起底”排查出366個村的危舊狹小場所,全部完成了主體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