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作為農業支持與保護政策體系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政策工具,各類農業補貼在農業發展過程中起到了助推器和指揮棒的作用,有力地促進了產業升級和農民增收。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農業補貼力度,并且由普惠制轉為向種糧大戶、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引導幫助農民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但是,也有許多農業從業者表示,自己明明遞交了申請,卻并沒有拿到農業補貼。這是怎么回事呢?中國鄉村之聲特約評論員徐春暉分析:
徐春暉:上世紀50年代末我國就開始發放農業補貼。近年來,農業補貼在穩定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安全、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申請農業補貼也是需要一定條件的。有的農民朋友抱怨,自己明明遞交了申請,卻沒有拿到農業補貼。對于這個問題需要從多方面查找原因,分析對策。
一是要掌握好國家農業補貼申請以及發放的規律
許多農業補貼的申請是跨年度的,比如,山東省2018年的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項目,其實在2017年3月就已經開始申報項目儲備了。如果您上一年度申請上報了,補貼沒有批下來,不妨咨詢一下當地農業主管部門,看看項目的申報是不是還在儲備計劃中。對于補貼發放的時間,每個省和地區也是有區別的,比如一些扶持資金類的補貼往往集中在年中或下半年發送。所以,想拿補貼,要先把補貼發放的規律及時間把握清楚。
二是申報材料的完整性
首先是材料的字體、格式、裝訂都有一定要求;其次,申報材料的首頁最好要有目錄,按順序列明。比如,申請書、申報表、補貼申請報告、企業及項目基本情況簡介、公司的營業執照、項目的可研報告及項目相關的資料圖片和企業相關榮譽等。如果是扶持項目,一定要在補貼申請報告中把該項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撰寫清楚。比如,是否有助于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能否帶動整個產業的發展?能否帶動當地農民增收?能否穩定農產品市場價格等,要寫得一目了然。還有一些項目申報,明確要求需要甲級資質的可研報告,如果您提交的是乙級資質的,補貼的申請肯定通不過的。
三是做好申請補貼項目的跟蹤
因為,農業補貼資金就那么多,僧多粥少,競爭非常激烈。此外,企業申報項目和本地財政扶持項目一定要對稱。舉個例子,你申報的項目雖然是國家公布的政策扶持重點,但不一定是本地財政規劃扶持的重點,那就會存在項目不對稱的問題。同樣的道理,每個地方扶持的重點也會有所不同。比如你們當地規劃重點扶持種植業,而你發展的是養殖業,那申報起來就沒有種植業的順利,資金肯定也沒有種植業的多。
四是農業補貼發放的規范性
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農業補貼力度,但在有的省市,執行起來卻背離了政策初衷,靠關系拿補貼的現象也存在,影響了產業的健康發展。對于補貼的執行和落實不到位,需要職能部門進一步加強監管,也需要社會各界予以監督。
總之,打鐵還需自身硬。作為農業企業,一定要不斷的提升自己的資質,做好龍頭企業或示范合作社等各種認證,這樣申報農業補貼的時候,會有優先獲得補貼資金的權利。作為普通農戶,要及時了解這方面的信息動態,及時申請補貼。作為政府部門,要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做法,將一些行之有效的農業補貼政策制度化,把農業補貼積極落實到位,讓其真正用到實處,能更好的落地生根。
2019 年這些農業項目可以申請補貼,千萬不要錯過!
目前,全國范圍內都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成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國家財政在農業產業上也增加了補貼力度。
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
只要創建通過,國家先行補助 1 億元,用于園區建設。
目前,全國一共創建了 62 家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到 2020 年一共要創建 300 家,還要再創建 238 家。
《農業農村部 財政部關于開展 2018 年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工作的通知(農計發〔2018〕11 號)》要求,突出現代農業產業園產業融合、農戶帶動、技術集成等功能作用,打造現代農業建設樣板區和鄉村產業興旺引領區。根據產業園相關因素,中央財政將通過以獎代補方式對認定創建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給予適當支持。
現代農業產業園是在規模化種養基礎上,通過“生產+加工+科技”聚集現代生產要素,創新體制機制形成的具有明確區域范圍、建設水平領先的現代農業發展平臺。去年,中央財政投入 50 億元進行專項扶持,截至去年底,全國已批準創建 41 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
田園綜合體項目
田園綜合體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
財政部在去年發布《關于開展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中確定了在河北、山西、內蒙古、江蘇、浙江、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重慶、四川、云南、陜西、甘肅 18 個省份開展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這無疑是繼發展特色小鎮之后農村發展的又一“新藍海”。
資金扶持額度:
(1)國家級田園綜合體:每年 6000-8000 萬,連續三年,比如河北遷西縣花香果巷項目,第一批 8000 萬資金已經到位。
(2)省級田園綜合體:3000-6000 萬,根據各省具體情況,比如江蘇省 2017 年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資金各 3500 萬元,其中:專項轉移支付資金分別為 3500 萬元、400 萬元。
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項目
創建通過國家給予 5000 萬元補助資金。
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是新形勢下改善農業供給、拓展農業功能、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的重要舉措。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均作出了部署,特別是今年中央 1 號文件明確要求支持建設一批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
目標是按照當年創建、次年認定、分年度推進的思路,力爭到 2020 年建成 300 個融合特色鮮明、產業集聚發展、利益聯結緊密、配套服務完善、組織管理高效、示范作用顯著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實現多模式融合、多類型示范,并通過復制推廣先進經驗,加快延伸農業產業鏈、提升農業價值鏈、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培育農村新產業新業態。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項目
以前叫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試點,從 2018 年開始,每個創建通過的先導區,國家將給予 2000-3000 萬不等的補助資金。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93 號)精神,支持各地培育打造和創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以下簡稱融合發展先導區),做大做強支柱產業和融合發展各類經營主體。
按照“一年有規劃、兩年有起色、三年見成效”的總體安排,力爭在全國范圍內培育打造和創建一批產業融合方式先進、經濟效益顯著、產業集群發展高效、與農民利益聯結緊密的融合發展先導區,形成多元化的融合發展新模式新經驗,有效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農民分享更多的二三產業增值收益。
根據先導區發展規劃,以政府資金為引導,吸引社會資本投入,通過市場化運作和專業化管理,加大對融合發展先導區的投入力度,充分發揮政府資金的引導作用和放大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