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福建永泰縣尾林村改造為個案進行硏究,從鄉村公共空間的功能性、系統性、文化性以及自主性四個方面進行深入剖析,從鄉村環境整治、空間系統規劃、人文空間建設及本地村民參與四個維度切入,為鄉村現代化建設提供一些設計思路和實踐參考。

一、尾林村概況
尾林村位于福建省福州市永泰縣同安鎮西南部,是同安鎮最偏遠的行政村,距鎮中心 11 km,離縣城 38 km。東與梧桐鎮溪南村相鄰,西接梧桐鎮丘演村,南接梧桐鎮西林村,北與西安村相連,且與占柄、西安、紅陽、芹草四個行政村合為舊稱“秋壟”的西安片區。全村總面積 6.7 km 2,涵蓋丘洋、樂浪、桂林、尾林、原嶺五個自然村,劃分八個村民小組,總人口 427 人,以陳、黃、林、張四個姓氏為主。村中青壯年大多外出求學或務工,常年在村居住的是年邁的老人和一些留守兒童。
二、尾林村公共空間現狀分析
尾林村的公共空間是以村部建筑為中心向四周民居呈多點式發散,村中有良好的生態環境、豐富的歷史文化和古樸的民居建筑,但公共空間整體的系統性較差,缺乏公共服務的設施和文化脈絡的傳承,不僅滿足不了村民的日常使用需求,而且也無法讓村民感受到人文情懷。
1.校舍建筑殘破,村部空間簡陋
尾林村村部由兩個公共建筑組成,一個是現代平頂風格的村部,其東側一樓的屋頂漏水嚴重,辦公空間無法使用。此外,附建于后方的公共廁所過于簡陋,且無法自然通風采光,空間質量不佳。另一個是旁邊的初級小學校舍,木構夯土墻四坡瓦頂,因廢校而閑置荒廢。原有室外樓梯在興建村部時遭拆除,致使二樓空間幾乎無法使用。兩棟建筑具有高低差,只能藉由幾塊木板跨置外廊才能連通使用,且無欄桿設置,十分危險。同時,部分屋頂因年久失修,椽條斷裂,屋瓦破損,需要整修才能重新使用二樓空間。二者并列,風貌極不協調。
2.生活環境低劣,公共設施不足
尾林村的村居形式屬于散村形態,因缺乏公共配套服務設施,居民只能自建各式臨搭構造物以滿足日常生活的空間需求。臨搭構造物散建于民居四周,極其影響村容風貌。設計團隊前期多次實地調研得知,目前村中依舊在使用傳統“旱廁”,同時日常生活產生的廚余垃圾不僅沒有分類,而且也只是作簡單處理后拿去飼養家畜,使得村民生活環境低劣。雖然村部有放置垃圾箱,但因離居民區較遠,導致在道路上仍隨處可見一些垃圾袋、廢棄化肥袋等難以降解的生活垃圾。若遇上下雨天氣,雨水與污水匯合,加上易腐變質的生活垃圾和不易處理的塑料垃圾,都會加劇尾林村的自然生態環境受到破壞。
3.生態環境良好,景觀設施不足
調查發現尾林村地處丘陵,地勢起伏大,其中桂林山標高海拔 590 m,而全村平均高度約在海拔 700 m 左右。目前已知的天然資源有三個,由北而南分別為丘洋水庫、嶺眺梧桐和原嶺泉眼。尾林村雖然生態環境良好,但還存一些問題亟需解決,如:村中基本沒有配套相應的景觀設施,進村的道路兩側被雜草或農田包圍,沒有進行一定景觀設計規劃,顯得雜亂無章;村中缺失標識標牌且并無路燈照明,村民的日常生活品質亟待提升;缺乏人文環境建設,無法形成當地的鄉村名片。
三、公共空間改造設計原則
1.環境整治,和諧共生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绷己玫淖匀簧鷳B環境是鄉村生長與發展的根基,是營造鄉村公共空間的前提,在改造鄉村公共空間的過程中應盡量不對鄉村原有的自然環境做過多的改動,要堅持打造與自然相融合的美好環境。
為更好地開展環境整治工作,可以通過加強對農村溝渠、河道的治理,清理垃圾污水,加大對主干道兩側景觀設計規劃和相應的監督管理,確保可視范圍內“三無―規范―眼凈”(村內及周邊無垃圾堆放、無污水橫流、無雜物擋道,日常生產生活物品堆放規范有序,主次干道兩側環境干凈)。開展集中整治行動,逐步實現農村人居環境從“臟、亂、差”到“凈、暢、麗”的轉變。
2.空間規劃,系統整合
鄉村空間規劃應注重其功能性、系統性、文化性以及自主性,利用系統整合模式來解決當下鄉村公共空間存在的功能性薄弱、空間尺度模糊及基礎服務設施缺乏等問題。在進行鄉村公共空間規劃時,應因地制宜制定相應措施,結合基礎服務設施或綠化景觀的建設,同時對分散式節點空間進行歸并和整合,有序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3.因地制宜,延續鄉韻
相較于鄉村的其他物質環境空間,公共空間具有功能性應用和文化性表達的雙重屬性。鄉村公共空間不僅能給村民提供鄰里交往空間,而且還能促進鄉村公共活動的開展,是展現鄉村風土人情的核心區域。在進行鄉村建設過程中,首先要對古樸的鄉村民居建筑堅持“修舊如舊”的修繕原則,與鄉村整體環境相適應,最大限度保留鄉村中具有代表性的歷史文化記憶;其次在發展鄉村文化與經濟過程中,要充分挖掘鄉村精神文明生活,推動鄉村文化與經濟業態的融合發展。作為鄉村的主人公,村民必須認識到,扎根于鄉村生長并發展的東西才是真正的“鄉土特色”,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4.村民參與,當家作主政府主導、農民主體,不能本末倒置,這是眾多國家鄉村建設成功的關鍵。
隨著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大力推進,鄉村現代化建設越來越重視村民的自主性,通過村民代表大會、村民議事會或黨員會議等形式,積極引導村民自主參與鄉村建設,縮短政府、專業機構和村民之間的距離,使我國在鄉村振興過程中少走彎路。村民在鄉村振興中發揮著重要的主體作用,必須讓他們積極參與鄉村現代化建設,這樣才能真正提高村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四、公共空間改造設計實踐
1.設計分析
在鄉村振興視域下,根據尾林村公共空間的現狀分析,以鄉村公共空間的多元價值表現和動態規劃建設為出發點,因地制宜地提出公共空間功能性提升、系統性完善、文化性增加及自主性建立的相應設計實踐措施,系統改造尾林村公共空間,為當地村民提供更合理的空間布局和更完善的服務功能。
2.設計實踐
(1)提升公共空間功能性
重新規劃設計尾林村村部廣場與 Y0293 鄉道之間的高低落差與路面鋪設形式,塑造“以人為本”的村民公共生活廣場及“慢活旅游”的核心節點。同時重新整治原初級小學廢棄籃球場,將其辟建為鄉村公園,增設一系列公共基礎設施,使其成為村民日常休閑運動的場所。另外,改造村部建筑立面,協調其與原初級小學間的風格差異。將村部一層樓部分的平屋頂改造成觀景涼臺,以徹底解決屋頂漏水問題,并建立村部與對側彌猴桃園的視景關系,作為未來彌猴桃觀光果園乃至全村慢活生態旅游聯絡接待中心的基礎。
(2)完善公共空間系統性
尾林村空間布局是以村部建筑為中心向四周民居呈多點式發散,這些節點空間是由村民各家房前屋后圍合而成的庭院空間,是大部分居民使用最為頻繁的日常空間,具有一定的社會公共性。在設計實踐過程中,基于公共空間使用的就近原則,通過將多個節點空間串聯的形式,與村部廣場公共空間形成完整的空間系統。此外,設計團隊及村干部在與村民溝通協調下,將位于進村道路兩側的各家庭院空間進行更新改造,以娛樂空間建設或微菜園的形式呈現,為本地村民提供多樣化的休閑方式。通過整合這些發散式小型庭院空間,進一步完善鄉村公共空間的系統性。同時這些空間改造的工作比較簡單,通過構筑物的放置及本土植物種植來豐富空間的層次感,這樣的形式可以隨著人們需求的變化而隨時更新。
(3)增加公共空間文化性
鄉土文化延續與再建設離不開村民的參與,文化傳承是從一代人向另一代人在時間上縱向傳遞的過程,文化傳承是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前提和基礎。
鄉土文化的生成、延續和創新是鄉村公共空間文化性的表現,在改造設計過程中,設計團隊裝修原初級小學廢棄校舍,將其再利用設計為村民活動中心、村情村史館與農特產品行銷中心,并增建公共廁所,以優化鄉村便民服務中心的功能與設施。通過增加公共空間的文化性,一方面可以鼓勵村民積極參與公共性文化活動,深刻感受文化氛圍,進而實現鄉土文化的代際傳承;另一方面通過在公共空間中展現不同類型的文化碰撞與融合,實現鄉土文化的延續和再建設。
(4)建立公共空間自主性
為順應時代發展需要,共同締造“共謀 共建共管 共評 共享”的管理布局,可通過建立村規民約、村民議事會、經濟合作社或召開村民代表大會、黨員會議等,探討鄉村現代化建設,充分征求村民意見,在村務公開欄公布項目建設進度和資金使用情況,鼓勵村民投工投勞,積極參與鄉村建設,建立公共空間自主性。同時,在后期的鄉村治理體系上,依據本地實際情況采取“三治結合”的模式,為老百姓提供可持續性的鄉村動態規劃建設。(作者:賴雅鳳 管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