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河北省邯鄲市注重園區平臺建設,壯大農產品加工業,推動“農社對接”,培育休閑農業,發展電子商務,以“農業+園區”模式、“農業+旅游”模式、“農業+電商”模式、企業帶動模式創新發展,促進產業聯動,鄉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初具規模,同時也存在著政策支撐不足、產業結構失衡、基礎設施薄弱、主體培育不全的不足。
一、邯鄲市鄉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取得的成效
邯鄲市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和防疫常態化新形勢,緊抓產業調整升級重要戰略機遇期,以比較優勢為依托,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創新驅動為核心,堅持政府指導、市場引導、企業主導有機統一,按照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融合化要求,實施改革推動、網絡聯動、開放帶動戰略,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布局,壯大集體經濟,促進農業現代化和產業化進程,鄉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初具規模。
(一)注重園區平臺建設,以“農業+園區”模式促進三產融合
2020年以來,邯鄲市用抓工業園區的理念抓農業園區,用工業管理模式發展農業,以產業融合為核心,產加銷游一體為主線,產業鏈條完整發展為主導,注重農業產業集群塑造,創新經營管理機制,充分發揮市場驅動、產業帶動和科技推動作用,積極推進農民職業化、農企園區化、農產品品牌化和農事工廠化,集中打造示范引領型精品園區,加快建設現代產業融合發展新高地,推動農業“接二連三”融合發展,把農業園區建成轉變發展方式、促進農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載體。截至2022年5月,邯鄲已經建成現代農業園區167個,其中國家級1個、省級25個(含精品園區12個)、市級51個(含精品園區11個)、縣級90個。2020年,全部園區總產值達到460.2億元。
(二)傾力壯大農產品加工業,以企業帶動模式促進三產融合
邯鄲市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化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綜合連接和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培育,運用“生產+加工+科技+銷售”“企業+基地+村集體+農戶”方式,聚焦蔬菜、雜糧、棉花、果品、薯類、中藥材等優勢特色產業,促進傳統農業向高產、優質、高效現代農業轉變,創建了雞澤辣椒、涉縣核桃2個國家級特色農產品發展優勢園區和以邯鄲晨光生物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為代表110家河北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緊緊圍繞鄉村產業振興,促進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粗放增長向綠色發展的轉變,組建企業聯合體,加強農業科技動力建設,推動所有市級以上農業園區同科研院所和高等學校建立經濟技術合作同盟關系,先后同165個技術服務團隊成功簽約,謀劃建成7家院士工作站。近年來的抽檢數據顯示,全市園區內99%以上農產品達到合格標準,有72個綠色食品和108個有機食品被成功認證。
(三)大力推動“農社對接”,以創新發展模式促進三產融合
邯鄲市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持續快速發展,推動組建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聯合會,現有農合聯會員5056名,鄉鎮分會達406個,輻射帶動農戶總數61萬戶,大大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充分發揮專業合作社的橋梁紐帶作用,堅持以農業龍頭企業為依托,以家庭農場為基礎,打造密切聯系、功能互補、彼此匹配、利益共享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共建成省級聯合體15家,市級以上聯合體43家,數量位居河北第一,引領172家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融合發展,輻射帶動農戶27.1萬戶。充分利用供銷系統廣泛輻射城鄉的優勢,以農超合作為基礎,大力開展農社對接,依托“合作社+農戶”“合作社+公司+農戶”“基層社+基地+農戶”形式,通過社區直銷店模式,創新農產品產銷對接模式,打造新型農業產業化綜合服務體系,暢通鮮活農產品流通渠道。
(四)大力培育休閑農業,以“農業+旅游”模式促進三產融合
邯鄲市發揮自身歷史源遠流長、農耕文化深厚、旅游資源豐富、主導產業突出和生態類型多樣的長處,因地制宜,傾力發展休閑農業。以自然生態、鄉村文化、民俗遺存、特色產業為依托,推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完善旅游配套服務。堅持尊重、順應、保護自然,促進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統籌城鄉協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利用傳統優勢,借助風土人情,挖掘鄉土特色,厚植文化底蘊,濃郁鄉土氣息,傳承古風民俗,留住鄉貌,記住鄉愁,變鄉村為景區、田園為公園、民房為客房,凸顯文化韻味。培育特色產業,建設生態景觀,開發創意農業,推進農事體驗。大力整合農林牧漁游資源,建設田園綜合體,推動地方特色、田園景觀和文化品位的差異互補、錯位對接和優勢組合,在做強做大西部太行風情游、中部城郊休閑游和東部農業生態游基礎上,開發新穎、特異的休閑旅游項目,促進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服務業態的規模擴展、層次提升、效益提高和發展融合,以文化底蘊吸引人,以文化氣息感染人,以文化魅力留住人。2018年,邯鄲全市農家樂經營主體達到242家,從業人員3790人,帶動農戶3457戶。休閑觀光農業園經營主體123家,從業人員18263人,帶動24171戶農戶,全市休閑農業營業收入達到8.98億元,休閑觀光農業園收入4.41億元,占比49.11%。
(五)大力發展電子商務,以“農業+電商”模式促進三產融合
邯鄲市高度重視農產品與電子商務的融合發展,依托“互聯網+”探索運用農產品電商模式進行專業化社會服務,以“互聯網+”農產品走出鄉村工程為平臺,延伸電商產業鏈至農產品生產端,注重前置介入,緊抓耕地、種植、撒肥、滅害、收割等環節,實施農產品生產標準化,強化質量風險管控。延伸農產品產業鏈至加工端,以后續的精深加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強化鄉村網絡寬帶和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實現電商企業與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小農戶的串聯整合和產銷對接,促進農業提質增效,拓寬農民就業渠道,以優質優價帶動農民增產增收。2018年,邯鄲市大名縣將山藥、花生、大蒜、紅薯等特色農產品成功注冊為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強化與邯鄲市雅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和騰訊公司的合作,開通微信“大名特產農副產品商城”,指導農戶開通微信經營商店,以微信群和朋友圈為載體,進行分享式、裂變式推廣分銷,統籌線上線下產銷方式,進行農產品的生產經營,提升了生產經營主體的主動性和參與度,變“農戶”變“商戶”,增強了自身“造血”功能。
邯鄲市涉縣緊緊抓住全國電商進鄉村綜合示范項目建設的大好機遇,完善農村電商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電商公共服務平臺,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把電商作為產業振興體系的重要支撐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抓手,大力推動電商下鄉,擴大農村電商規模,提高電商效益,促進規模效益同步發展,以“互聯網+旅游+農業”為電商發展新模式,開拓農旅融合和鄉村振興新路徑,實現“電商+”發展體系新突破。2021年9月22日至24日,河北省旅游產業發展大會在涉縣啟幕,成功舉辦“涉縣電商直播活動助力旅發大會”大型直播活動,全面開啟“直播+旅游”“直播+帶貨”的產品營銷和旅游新模式,直播期間超過20余萬人次觀看網紅直播,直播帶貨和店鋪銷售本地特色產品1.2萬多單,銷售額突破46萬元。
另外,邯鄲市下轄的魏縣近年來也建設了300多個電商村級服務站,館陶縣設立了287家農產品電商村級服務站,推動農產品電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整合各部門資源,提升農產品電商運營效率,改善農產品電商經營環境,優化農產品電商售后服務體系。
二、邯鄲市鄉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存在的不足
盡管邯鄲市在推動鄉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績,但當前仍處于起步階段,融合程度不深,層次不高,質量不優,各產業之間的交融發展仍有較大間隙。
(一)政策支撐不足、要素供給不夠
當前在鄉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上,邯鄲仍然存在著政策供給不足、制度不夠完善的問題,已有的政策規章不足以保障農民的基本權益、推動土地有序流轉,不利于激發產業鏈各環節主體的參與動力。在財政政策優惠上,存在著厚此薄彼、失衡偏頗的現象,不利于發展要素的供給。在土地供給上,存在著土地流轉成本較高、集中難度大的現象。在金融服務上,金融供給不足日益凸顯,資金短缺、周轉受阻,融資難度巨大,無法滿足農業項目發展需要。在人才供給上,人才流失嚴重,引進培育艱難,缺乏高素質的綜合經營隊伍和新興產業人才
(二)產業結構失衡、產品同質嚴重
當前,邯鄲市在新的產業分工體系下,出現了資本、勞動力與第一產業脫離的現象,農業產前、產中和產后環節被不合理、不科學地分割在不同的領域和地域,加上第二產業轉型滯后,第三產業起步較晚,融合起點和市場化發育程度較低。在農作物種植上,種養方法基本雷同。在產品加工上,同質低端初加工產品多,精深加工的產品少。在產品銷售上,靠品牌和廉價賺錢的較多,用質量優勢占領市場的較少。在鄉村旅游上,千篇一律、照抄照搬的大眾化景點多,高品位、多樣化、特色鮮明的景點較少,農業的比較優勢不能發揮、比較效益很難提升,功能單一、業態單調,農業產業同質化現象嚴重。
(三)基礎設施薄弱、技術裝備落后
相對于城市而言,邯鄲市農村的供電、供水、供氣、公交、道路、教育、醫療、水利、體育設施等建設滯后,公共產品匱乏,服務體系殘缺,配套實施供給不足,不能滿足產業滲透和關聯的要求,導致農業種植停滯在傳統農耕時代,通訊、互聯網和大數據等現代科技無法有效覆蓋,休閑健身學習娛樂不能順暢進行,物流三產服務無法保障,電商平臺線上營銷受阻,銷售渠道難拓展,交易成本難降低。
(四)主體培育不全、融合力度偏小
邯鄲市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方面不夠充分。一是涉農龍頭企業數量偏少、支撐不力,國家級和省級涉農龍頭企業年產值在10億元以上的只有2戶。85%的涉農加工企業均屬“小、散、低、全”之類。二是農民專業合作社整體上規模狹小、管理不善、運行不暢、實力不強,人才、資金和技術缺乏,帶動力較弱。三是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數量不多、層次不高、規模不大,缺乏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職業農民,農民和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不高。四是缺乏能夠帶動全市涉農產業發展的產品交易中心和交易平臺,尚未在國內國際具有較大影響的地區建立農產品交易窗口,冷鏈物流發展落后,鮮活農產品保鮮包裝能力不足。進行股份合作的生產經營主體較少,利益聯結機制不牢固,主體利益保障不足,抵御風險能力不強。(作者:卜金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