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產業在壽溪村發展已久,但要形成以蜂產業為特色的鄉村景觀并發展鄉村旅游仍存在較多的問題,如產業結構單一、沒有形成產業鏈和品牌、客戶群不穩定、鄉村景觀較差等。
壽溪村概況:壽溪村隸屬于江西省景德鎮市浮梁縣臧灣鄉,位于臧灣鄉南部,總面積為23.77km2;有農戶258戶819人,分布在7個自然村8個村小組。壽溪村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周邊山壑縱橫,山峰層疊,山環水繞,景色秀麗,自然環境優越。
壽溪村從明清時期開始以采瓷石為主要經濟來源,當地把瓷石粉碎,用粉料再制成瓷坯子,而后配制成坯釉料供給景德鎮進行瓷器制作,但1954年因質量變化,余干瓷石取代了壽溪瓷石。之后,為防止破壞環境,當地村民以種植水稻、茶葉等為主要收入,養蜂為輔助經濟來源,所以壽溪村養蜂由來已久。
壽溪村鄉村振興策略
根據壽溪村產業現狀,其鄉村振興的思路是打造以蜂產業為特色的新型特色鄉村,但現實的鄉村問題依然嚴峻。針對現狀,從鄉村振興角度為壽溪村轉變成蜂產業特色的秀美鄉村提出發展策略。
一、現狀問題
雖然壽溪村山清水秀,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青年人口越來越少,大量老年人和兒童留守鄉村,壽溪村旅游經濟缺少發展動力,良好的自然資源無法真正利用起來。壽溪村要想通過蜂產業實現鄉村振興并形成特色鄉村,需要先解決以下問題。
1.1 產業結構單一,沒有形成產業鏈和品牌
壽溪村的個體經營戶較少且分散,產業發展不足以吸引人口回流。壽溪村產業以傳統農業為主,結構單一,布局分散,缺乏當地支柱性產業,經濟驅動力不足,不利于壽溪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壽溪村的蜂蜜生產以個人及家庭為主,養蜂規模小且以生產低質蜜為主,缺乏組織管理和系統化生產,沒有形成蜂產業鏈和蜂品牌。
1.2 蜂業基礎薄弱,缺乏專業指導
壽溪村養蜂時間較長,但專業水平不高,養蜂技術缺乏專業人士的指導。另外,根據對壽溪村植物的調查發現,壽溪村的蜜源植物種類相對較少,蜂業發展需要改善壽溪村的植物結構和增加有特色的蜜源植物種類。
1.3 蜂產品銷售模式單一,沒有穩定的客戶群
壽溪村的蜂產品銷售模式較為傳統,多為自產自銷或店面銷售,銷售的覆蓋面局限在周圍村鎮和浮梁縣內,客戶群較為零散,蜂農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銷量不大。
1.4 自然資源豐厚,景觀和產業規劃有待優化
壽溪村遠離市區,生態環境良好,有利于蜂產業的建設與發展。壽溪村地處偏僻,交通較為不便,民居多為徽派建筑風格,公共活動空間和旅游服務設施缺乏。壽溪村的特色文化不夠突出,沒有明顯的文化辨識度和記憶點,需要景觀規劃的介入讓其滿足游客的需求以吸引游客。
二、解決策略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將景觀研究融入其中,必須充分考慮到鄉村的實際地理環境、人文色彩等因素可能對景觀研究產生的影響。從壽溪村的現狀出發,提出以下策略。
2.1 打造品牌生態,擴大品牌效應
當地蜂產業發展態勢良好,打造生態品牌和良好口碑是提供產業發展動力的關鍵。要著力打造壽溪村蜂蜜品牌并設計有特色的宣傳Logo和外包裝,生產種類豐富的蜂蜜產品,包括各種包裝形式的蜂蜜原漿、與茶文化相結合的蜜茶、蜂花粉、蜂膠、蜂塊等。蜂產品相關的加工產業鏈也要提前建設完善,為壽溪村蜂農服務。
開展“壽溪蜂業旅游”活動,大力宣傳壽溪蜂產品的優勢和發展潛力,吸引全國各地的游客來壽溪村體驗蜂文化的魅力、品嘗壽溪蜂蜜的美味。蜂業旅游帶來的不僅是品牌知名度的提升和品牌效應的擴大,還有相關產業的經濟發展和蜂農勞動積極性的提高,更是壽溪文化價值的體現。因此,蜂業旅游的開展是壽溪村蜂業不斷前進的首要選擇。
2.2 對外推廣產品和養蜂技術
壽溪村要想把蜂產品銷售出去,只依靠品牌是遠遠不夠的,在形成品牌之后還需要大力對外推廣產品。蜂農必須不斷提高養蜂技術,以此來帶動蜂產品質量提高和產品特色更新。
首先,對外推廣產品。壽溪蜂產業與文化旅游相結合能夠吸引更多游客,鄉村改造和文化建設便是特色推廣的點睛之筆。通過開展蜂蜜品嘗節和舉辦蜂產品、瓷文化、茶文化等相關文化展覽和文化秀,舉辦親子互動、自然科普、燈光秀、星空露營、露天電影、草地音樂節、田園夜游、樂趣煙花、露天燒烤等活動,增加游客對壽溪蜂文化及當地文化的了解,以此擴大壽溪蜂文化影響力及吸引力。
其次,提高養蜂技術。壽溪村應建立中蜂產業領導小組,負責中蜂產業發展組織領導、綜合協調、產業規劃、培訓考核等工作。聘請知名專家擔任蜂產業顧問,培養或引進中蜂養殖及蜂產品質量監管人才,并針對農戶養蜂需求,舉辦養殖技術、產品營銷、蜂文化知識等培訓。給壽溪村配備蜂產業農技員,加強農技員培訓,并發揮其日常養蜂技術指導作用,形成鄉村養蜂技術服務網絡。對壽溪村蜜源植物的種類、分布范圍、生長規律及采蜜情況進行深度調查分析,改善壽溪村的植物結構,增加蜜源植物的種類,發掘有特色的蜜源植物并形成特色蜂蜜,以確定壽溪蜂業的發展方針和技術推廣的方向。
2.3 線下與線上融合銷售
以“互聯網+蜂產業”為前進方向,將壽溪村蜂產品對外銷售路線定位為“以互聯網為依托,以優質蜂產品為主體”的營銷方式。通過互聯網傳播的巨大優勢打開壽溪蜂產品的銷售市場,讓蜂農足不出戶就能把產品銷售到全國各地,激活鄉村市場,盤活鄉村資源,為壽溪蜂產業注入新的生命。
電商直播拓寬了農產品的銷售渠道,提高了農產品的經濟收益。壽溪村的蜂農或居民可以開創壽溪蜂產品直播平臺進行居家銷售,并通過線上線下融合的銷售方式獲得市場認可,使壽溪蜂產品銷售渠道多元化。村民可以通過直播的方式宣傳壽溪的青山綠水和蜂蜜的形成過程,以及蜂產品的加工過程,讓顧客買得放心、吃得安心。同時,重點打造綠色生態的蜂產品生產區,由村民進行中蜂養殖、育種、副產品加工、銷售,以訂單為紐帶,有機整合蜂農種養、生產加工和電商銷售,帶動周邊村民大力開展訂單式蜂產業,快速實現致富。
2.4 美化鄉村景觀,優化產業布局
首先,壽溪村的景觀規劃布局要以提高村民宜居水平和增強游客體驗為目標,將蜂文化與瓷文化融合,打造以鄉村旅游、蜂產品銷售、蜂文化科普、鄉村民宿為主的完整服務鏈。
其次,要通過景觀規劃研究提高村民的居住環境與生態環境,吸引知識青年與技術青年走進壽溪、建設壽溪。
再次,良好的維護管理和淳樸的鄉村民風是壽溪村不斷進步、發展的基礎與關鍵。在景觀規劃的同時,要注重保護壽溪村自然生態,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同時進行。
最后,按照高起點、高標準的原則,編制壽溪村中蜂產業發展規劃,把產業布局、蜂旅開發、蜂種保護與利用、蜂業培訓、蜜源植物開發利用等作為規劃重點,明確產業發展目標與措施,促進中蜂產業科學快速發展。產業發展的模式要從原來的自給自足提升到產業興旺,實現從生產單一性向生產體系化過渡,即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在蜂業生產模式不斷優化的前提下,也要對其附屬的旅游產業、服務產業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模式融合。鄉村旅游對鄉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具有積極作用,有助于提高農村居民的非農收入,優化鄉村產業結構,改善鄉村生態環境。(作者:張敏,周洋,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