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的發展離不開產業支撐,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是建設農業強國的時代課題。但是,當前鄉村產業發展還面臨一些問題,主要是:鏈條較短、附加值低,農業多功能挖掘不足;農產品品牌、品質不夠高,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水平不夠高;土地、資金、技術、人才、市場等要素支撐還不夠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農戶的示范帶動不夠,利益聯結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鄉村振興要長久惠及百姓,必須持續發力產業振興這個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不斷拓寬鄉村產業發展道路。
生產與市場兩手抓、兩手硬。推動農業工作者從“以產待銷”向“以銷促產”轉變,實現生產與市場雙輪驅動。建立農產品數據庫,組建銷區采購商和培養產區經紀人隊伍,實現品牌打造、銷量提升、農民致富等產業發展目標。同時聯動各方力量,打造社會化扶農助農機制,破解一些地方存在的“增產不增收”的悖論,讓廣袤農村地區的優勢產業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大力推進產業融合發展。以農業農村為基礎和依托,延伸農業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拓展農業農村多種功能,形成主導產業特色鮮明、業態豐富、聯農帶農的發展模式。要以種養循環為重點加強農業內部融合,以農產品加工為重點加強農業產業鏈延伸,以休閑觀光康養體驗為重點加強農業農村功能拓展,以線上線下結合為重點加強農村商貿物流,以縣域內一二三產業高效分工布局為特點加強產城(鎮)融合,培育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推動鄉村產業振興,促進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增收,助推農民農村共同富裕。
完善聯農帶農機制。充分發揮農業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聯農帶農作用,以提供就業崗位、簽訂種養協議、幫助銷售農產品等形式進行精準幫扶,打造共享利益鏈。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經營模式,引導農戶以土地為資本紐帶,通過土地入股、土地流轉,將產業向農村縱深延伸,讓鄉村振興發展的紅利更多惠及農村群眾。
做好做實“土特產”文章。依托農業農村特色資源,大力發展“一村一品”“一鄉一業”“一縣一特”,支持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發展。探索數字經濟、大數據產業賦能鄉村特色產業形成產業發展的新業態、新模式和新動能。精準引進一批產業鏈頭部企業及上下游配套企業,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做好“土特產”文章,致力讓農業更有奔頭、農村更有看頭、農民更有盼頭。(常瑞)
專家說——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張姝
大力推進鄉村產業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創建,讓優質農產品品質“顯性化”。加快建設田頭市場、產地倉儲保鮮、冷鏈物流等設施,嚴控產品質量、擴大供給規模,提升產品知名度和競爭力。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張永勛
努力打造農產品品牌、區域公共品牌、鄉村旅游品牌、鄉土文化品牌,可以提高一個鄉村地區的產品辨識度、品質認可度、文化內涵和市場競爭力,擴大產品銷量,提高產品價格,促進鄉村產業振興。
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長、產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
未來鄉村產業發展,一要完善農村的基礎設施、基本服務,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到農村投資,進而擴大農村產業化發展的村鎮數量。二要利用供銷社資源的整合來完善農村產業鏈、供應鏈。三要將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再加入人才技術規劃和項目,促進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升級。
大家說——
靈丘縣東河南鎮青泥澗村的大棚種植戶/宮永生
村子里發展大棚產業,實實在在地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不過種大棚,要想增收,也得講究種植結構。最初的時候一直只種植芹菜,后來又種植西紅柿、西葫蘆,今年開始栽植麒麟西瓜,收入就是不一樣。
潞城區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王偉
要培育壯大縣域富民產業。潞城區抓住契機,以縣域為范圍,在全區農村整體推進大蔥種植產業,目的就是提高農民收入。
靈石縣酸棗仁產業園負責人/張麗俊
我們將緊抓市場機遇、政策優勢和技術優勢,不斷延長酸棗產業鏈條,開展全產業鏈研發創新,大力推進酸棗產業向品種化、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方向發展,充分放大特色產業種植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運城市鹽湖區農業農村局干部/張鵬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鹽湖區將農村產業發展作為鄉村振興工作的主抓手,全力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一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不斷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書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新答卷。
大同市靈丘縣——
建好溫室大棚 助力農民增收
掀起棉簾走進小屋,一股暖氣撲面而來,大棚內的情形讓人眼前一亮,剛剛栽下的幼苗嫩油油的,使整個大棚充滿了生機。
“這是剛栽下10多天的西瓜苗,現在已經緩過秧了,只要管護到位,長勢一天一個變化!”宮永生樂呵呵地介紹。
56歲的宮永生是靈丘縣東河南鎮青泥澗村的大棚種植戶,搞大棚種植已經有10來年了,7分地的大棚每年都能給他帶來3萬元的純收入。近年來,宮永生在村子里蓋了三間大正房,又在城里買了房,他是村民靠大棚發家致富的一個縮影。
“村子里發展大棚產業,實實在在地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不過種大棚,要想增收,也得講究種植結構。我們家大棚最初的時候,就一直只種植芹菜,后來看到人家改變了種植,咱也跟著開始種植西紅柿、西葫蘆,收入就是不一樣。去年,大作村大棚種植合作社嘗試種麒麟西瓜,很成功。今年他們就動員我們村的大棚戶也搞麒麟西瓜栽植。”宮永生說。
種植傳統的蔬菜,一年兩茬。種植西瓜,一年能種三茬。“一秧只保留一顆西瓜,重約3—4斤,水果店一顆賣20元左右。我一共栽植了1300苗,就按最低價12元一顆計算,這一茬就收入15600元,這個收入遠遠比種西紅柿要高。”宮永生一邊打理西瓜秧一邊介紹。
考慮到剛開始沒有種植水果的經驗,他和村里的其他種植戶怕有風險,擔心“白忙乎了”。大作村的大棚合作社及時為他們解決了后顧之憂,合作社提供技術指導,種植戶只需管護,不論是否成功,每株西瓜給予8元錢。“雖然收入少了,但掙得穩!”宮永生說,“這是個沒風險的生意,更重要的是,通過管護學習,掌握了技術,為自己獨立搞西瓜栽植打實了基礎。”
“我們村常住人口是200多戶,村子里共有暖棚30棟,拱棚8棟,搞大棚種植并不比外出打工收入少!你看,像我這樣的人家,家里有90多歲的老母親需要照料,還有10來畝地要種,能出去打工嗎?現在,咱在家經營大棚,家里的事啥也不耽誤,收入也非常不錯!”
長治市潞城區——
萬畝大蔥有訂單 農民吃了定心丸
雨水時節,走進潞城區張家河村大蔥育苗溫室大棚,一顆顆幼苗已經探出頭來。“已經拿到了收購訂單,吃了定心丸,動力十足。”大蔥種植大戶曹云喜說。
2022年,曹云喜與合作社簽訂了大蔥保底價收購合同,承包700多畝土地,畝產量達到1萬多斤,銷售收入300萬多元。
“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培育壯大縣域富民產業’。潞城區抓住契機,以縣域為范圍,在全區農村整體推進大蔥種植產業,目的就是提高農民收入。”潞城區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王偉說。
潞城大蔥以“蔥高、白長、脆嫩、味甜”而著稱,是潞城農業的重要地理標志和歷史文化名片。目前,潞城區有6個鄉鎮街道的50余個村種植大蔥,全區集體種植大蔥主體達到40余個、種植面積1萬余畝,大蔥產業已成為群眾致富增收的特色產業。
今年春季,潞城區強化大蔥種植區域布局,推行集中連片規模化種植,打造萬畝大蔥種植基地。該區對大蔥種植規模在20畝及以上的農戶發放每畝200元的資金補助,還按照一定標準,免費發放種子、有機肥等農資,極大提升了群眾種植的積極性。
除在政策、物資上給予大力幫助外,潞城區還組織黨員干部、農技專家深入田間地頭,幫助和指導農戶種植大蔥。在潞城區潞華街道堡頭村的大蔥種植基地,農技專家孫興旺正在為村民詳細講解大蔥育苗的要領。
在鞏固拓展大蔥種植的基礎上,潞城區不斷延伸“特”“優”產業鏈條,以大蔥育苗、機械化種植示范、蔥產品銷售及深加工、三產融合等全方位推進大蔥全產業鏈發展,有效增加農產品附加值,實實在在增加群眾收入。
在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上,潞城區積極探索“公司+農戶+種植”的模式,在張家河、熬腦、合室等村發展大蔥種植,并通過扶持引導山西鑫熬興綜合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山西聰和食品有限公司、潞城市山丹丹網絡信息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實施大蔥產業示范園、城郊農業建設等項目,把“潞城大蔥”切實做大做強、做精做細,逐步向大蔥全產業鏈并重發展轉變,實現大蔥從“特色產業”到“支柱產業”跨越發展。
運城市鹽湖區——
一區兩園三帶 打造特色產業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近年來,運城市鹽湖區將農村產業發展作為鄉村振興工作的主抓手,全力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一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不斷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書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新答卷。
初春時節,走進泓芝驛鎮王過村,雖然天氣還有些寒冷,但村旁梨園中卻是一番熱火朝天的春耕景象,清園、施肥、修建,村民們忙得不亦樂乎。
“去年酥梨價格不錯,我家一共賣了十多萬元,我覺得挺滿意的。”村民王慧芳一邊忙碌一邊對記者說。
“王過酥梨”是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以王過村所屬泓芝驛鎮為中心的8萬畝鹽湖酥梨生產基地被認定為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果品遠銷美國、加拿大、秘魯等16個國家。
鹽湖區是全國優質梨果產地,被譽為“北方百果園”。該區現有梨、桃、葡萄、蘋果等各類水果種植面積36萬余畝,年總產量70萬噸,總產值20多億元。果業已真正成為該區農村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
鹽湖區立足資源稟賦的優勢和產業基礎規劃的設計,將“一區兩園三帶”作為加快構建現代化農業體系的發展思路。創建城郊農業示范區,打造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和現代農業產業園,打造特色經濟農業帶、高產高效優質農業帶和生態觀光農業帶,“一區兩園三帶”的實施將為全區現代化農業的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現代化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智慧農業”的加持,鹽湖區依托中農樂“互聯網+農業”新技術,打造現代農業展示服務中心,解決了農村“土地荒”、農民“技術荒”等問題。截至目前,該區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43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300家,家庭農場105家,帶動了全區農業可持續發展。
今年鹽湖區還提出將堅持壯大特色農業,做強工業農業、打造品牌農業、發展數字農業。加快建設城郊農業示范區,實施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項目,加快打造鹽湖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有效提升鹽湖農業的知名度。
晉中市靈石縣——
“種+產+銷”一條龍 小酸棗做成大產業
“別看酸棗又小又不起眼,它可是個金果果,渾身都是寶,而且帶動了我們村一大批人就業,是我們村脫貧致富的大產業。”
“實行‘種+產+銷’一條龍的訂單式經營模式,開辟鄉村振興新路子,讓小酸棗真正成富民大產業”……
這是靈石縣深入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依靠產業發展推動鄉村振興、壯大村集體經濟的生動畫面。
靈石縣是典型的土石山區縣,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使得酸棗仁粒大飽滿,其中的酸棗斯皮諾素單項指標遠超國家藥典標準,是行業內追捧的“道地藥材”。
為了更大發揮酸棗的價值,靈石縣集中優勢資源,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成立福祿堂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建成集酸棗技術研發、基地建設、生產加工、品牌塑造為一體的產業園,依靠產業發展推動鄉村振興。
酸棗仁產業園負責人張麗俊告訴記者,去年,他們共收購了310噸酸棗,為實現價值最大化,我們將酸棗皮肉制成酸棗面、酸棗汁,酸棗仁作中藥材,酸棗葉制成茶,酸棗殼制作枕芯等產品,一直供不應求。
據了解,目前酸棗仁產業園已建設了標準化酸棗種植基地3000余畝、育苗基地300余畝,年育苗量達300萬株。產業園采取村級組織領辦、龍頭企業先行、農戶自愿加入的新型農業模式,在種植、管護、采收、生產環節上與農戶利益捆綁,全年可帶動當地就業3000余戶。
現如今,產業園主營產品“靈石酸棗仁”已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獲山西功能農產品品牌稱號及有機轉換認證,被列為“十大晉藥”中藥材,并于2022年被列為市級重點龍頭企業。
談及今年的發展,張麗俊說:“我們將緊抓市場機遇、政策優勢和技術優勢,不斷延長酸棗產業鏈條,開展酸棗全產業鏈研發創新,大力推進酸棗產業向品種化、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方向發展,充分放大特色產業種植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為實現鄉村振興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