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創新是實體經濟的第一方向,實體經濟是創新發展的承擔主體。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的概念,要求“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增強發展新動能”,“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日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明確提出,“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
從“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到科學技術是“先進生產力”再到“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既體現了對生產力發展規律認識的提升,又提出了新階段創新發展的新方向與新命題。因此,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就成為實體經濟創新發展的具體指向。
一、深化理解新質生產力內涵
對于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現有理解的共識表現在三個方面:創新驅動生產力發展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新質生產力包含物質、本質、質量、品質等,是在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等方面的全面創新;新質生產力要求通過以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等為核心的新領域、新賽道,增強發展新動能。深化理解新質生產力的本質內涵,必須從新質生產力與現有生產力的本質區別進行, 具體體現為以下三個方面的根本性變革。
一是生產力驅動方式的根本性變革。其一,生產力核心驅動要素的根本性變革。新質生產力是在傳統要素投入的基礎上,以創新為核心驅動,創新生產要素,形成新生產過程,創造新產出,形成新質生產力。其二,創新驅動方式的根本性變革。科學技術的重大突破推動生產力躍升是人類社會歷史的普遍規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也表明了科技在生產力中的地位與作用。然而, 與現有生產力相區別,新質生產力表現為從科技創新推動轉變為全面創新驅動。在創新領域方面,由重點領域創新向全領域創新轉變,即從科技領域創新,轉變為在科技創新的基礎上以產業創新為引領,涵蓋要素創新、商業模式創新、金融創新等在內的全領域創新。在創新主體方面,由重點主體創新向全主體創新轉變,即由科技創新主體——企業、科研機構與高等院校的重點創新主體,向包括實體企業、科技企業、平臺企業、中介機構、大眾創業者、金融機構等全主體創新轉變。在創新結構方面,由創新鏈條向創新生態轉變,即由創新鏈向以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為核心內涵的創新生態化結構轉變。
二是生產力作用方式的根本性變革。在新方式方面,按照勞動者、勞動對象、生產資料的劃分,在新質生產力中,勞動者由體能型、技能型向知識型、復合型轉變,勞動對象由物質實體對象向包括大數據等虛擬對象在內的綜合型對象轉變,生產資料由實體資本向知識資本、人力資本轉變。在新規律方面, 以數字經濟為核心的新質生產力表現出了包括數據要素投入的邊際收益規律、邊際成本規律,以摩爾定律、吉爾德定律、麥特卡夫定律及其顛覆性演化等為代表的技術變革加速等多方面、多領域的大量新規律。在新賽道方面,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核心的新一代科技革命,催生了數字產業化與產業數字化,新產業、新形態、新業態、新模式的加速涌現為新質生產力發展開辟了大量新領域、新賽道。
三是生產力表現方式的根本性變革。要素虛擬化突出地表現為,除了勞動力、資本、土地等經典的生產要素,數據要素迅速成為以數字經濟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的關鍵生產要素。產品虛擬化表現為網盤類、軟件類、充值類、設計類、游戲類、服務類等形態虛擬化、功能虛擬化、使用方式虛擬化的虛擬產品的大量涌現。場景應用虛擬化則表現為虛擬化數據中心、云計算、虛擬化開發環境、虛擬社區、增強現實與虛擬現實、元宇宙等新興虛擬應用場景不斷出現。智能化主要表現為生產方式智能化與產品智能化。生產方式智能化表現為由傳統的機械化、自動化,向“建立以有線及無線方式連接,包括所有生產企業的生產設備、客戶需求、倉儲物流、生產管理等生產環節在內的信息物理融合系統網絡,實現制造業生產的動態監測、人機互動、智能調整”的智能化轉變。與此相適應,生產地點也由適應規模化生產要求的集中式生產向數字通信、傳輸、網絡系統支持的分散與集中相結合的方式轉變。
二、新質生產力引領實體經濟發展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是實體經濟創新發展的具體指向。“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是創新,載體是產業。”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構筑產業載體,是當前實體經濟發展的核心命題。這一嶄新命題為當前實體經濟發展明確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實體經濟發展的新方向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經濟發展目標從追趕向領先轉變。實體經濟發展目標實現從對發達經濟體的追趕向全球領先轉變,是我國產業發展基礎、戰略環境與生產力形態三者共同作用的結果。在產業發展基礎方面,經過數十年長期奮斗,我國總體上已經進入工業化后期向后工業化時期轉變的階段,實體經濟的產業發展基礎條件的各個方面都實現了根本性提升,產業發展基礎的階段性提升為實體經濟發展目標轉變提供了根本性保證。在生產力形態方面,以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革命為基礎的新質生產力的快速形成,為我國實體經濟在傳統賽道之外開辟新賽道、實現彎道超車創造了重要條件。
第二,發展方式從成本導向向品質、效率與安全統籌發展轉變。我國實體經濟發展長期以數量與規模為方向,遵循成本節約導向的基本方式,極大地夯實了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物質基礎。我國實體經濟發展方式必然向品質、效率與安全統籌協調發展轉變,為“堅持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以高質量發展促進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質量發展”提供有效的實現機制。
第三,創新方式從模仿學習向自主創新轉變,從技術研發向產業創新轉變。在科技資源、科技投入、科技產出等整體科技實力的根本性提升,與品質、效率與安全統籌協調發展等因素綜合作用下,我國實體經濟正在從模仿學習向全面自主創新轉變。在科技研發的基礎上,將科技成果向經濟成效轉變,實現從技術研發向產業創新轉變,推動了新能源汽車、智能化駕駛、無人機等一大批新興產業領域快速發展。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對實體經濟發展提出了三方面的新要求。
一是創新主導產業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創新驅動生產力發展,遵循這一基本內涵與規律,實體經濟必須實現創新主導產業發展。即產業發展的核心從傳統的生產制造轉向創新主導,通過技術研發、應用場景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管理方法與手段創新、組織結構與模式創新等全面創新活動, 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規律、新要求,創造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所要求的產業載體,將新質生產力發展迅速轉化為經濟成效,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
二是激發與引導需求升級。新質生產力的一個重要規律是以生產力發展激發與引導需求升級。遵循這一基本規律,實體經濟發展必須通過產品創新、服務創新、消費場景創新、消費模式創新、消費方式創新等一系列產業創新方式,激發與引導需求升級。通過需求創造與需求精準匹配,而不僅僅是傳統的需求滿足,為供給與需求的有效對接創造有效機制,確保實現“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和強大生產能力的優勢”。
三是示范帶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通過產業間投入產出關聯、產業生態聯系等多種方式,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將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效果,從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迅速擴散到一般加工、機械制造、能源化工等傳統產業,推動傳統產業向創新、高效、綠色等方向的轉型升級。
三、構筑新質生產力產業載體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是以數字技術、人工智能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新技術為核心的技術創新推動的,以算力產業、人工智能產業、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量子、生命科學等新興產業快速發展的客觀規律的必然表現。同時,更是我國深刻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革命的客觀規律,積極應對國內發展階段轉變、全球生產體系深度重構等“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等局面的主動戰略選擇。
日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認為,我國“經濟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新質生產力帶來的是發展命題,也是改革命題。圍繞創新驅動的體制機制變革至關重要。因此,構筑新質生產力產業載體,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著手。
第一,實現重大科技突破。以數字技術、人工智能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新技術為核心的技術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基礎,在持續性科技創新基礎上形成重大關鍵性突破是實體經濟構筑新質生產力產業載體的基礎。為此,必須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指引,在三方面實現重大科技突破:一是在科學規劃的基礎上實現重大科技裝備建設全球領先的突破;二是在提前布局、長期堅持的基礎上實現重大基礎研究的新突破;三是以產業創新的需求為導向,有效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實現重大應用研究與成果產業化的新突破。
第二,加快新型市場建設。在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中“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必須積極探索適應新質生產力及其產業載體發展要求的新型市場建設,把握其市場機制的新規律。為此,應從三個方面加快新型市場建設:一是積極探索包括數據要素市場、交易權市場等在內的新型要素市場、新型權益市場、新型產品市場、新型服務市場等新型市場的體系化建設; 二是積極促進包括新型研發中心、新型平臺企業、新型中介機構等在內的新型市場主體建設;三是積極探索包括定價機制、勞動就業、企業盈利模式等在內的新質生產力市場機制的新規律。
第三,激發企業創新活力。“突出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激發鼓勵企業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創新活力。以“發展數字經濟,加快推動人工智能發展。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開辟量子、生命科學等未來產業新賽道,廣泛應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為目標,大力鼓勵與扶持以研發企業、先進制造企業等為代表的創新型企業快速發展,同時提升企業家素質,培育、引導、激發企業家創新精神。
第四,推進政府引導與管制創新。把握新質生產力的新規律,積極探索在資源配置中“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新方式、新做法。一方面,積極引導與鼓勵新型產業、新型市場、新型業態、新型模式等快速發展,為其創造各種有利條件;另一方面,針對新質生產力發展中出現的壟斷、商業欺詐、損害社會利益等問題,創新管制思路、方法、手段,進行有效管制。
第五,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數字經濟的開源屬性決定了新質生產力必須在開放中才能釋放發展活力。因此,實體經濟構筑新質生產力產業載體必須推進新型高水平對外開放。一是在傳統的貿易、投資、金融領域之外,積極探索符合新質生產力新規律、新要求的新型開放方式;二是積極探索新質生產力中統籌協調發展與安全、合作發展與自立自強的新機制、新方式。(作者: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高煜)